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难免会遇到三灾两难,当物质和财产遭受损失时,常听人劝道:“没事,没事,只要人没事儿就好。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相声作品创作也是这样,面对灰色空白的电脑屏幕,当你的脑海里能出现一个人,出现一个鲜活的有喜感的人,环境就能随之而来,事件的变化随之而动。随着人的行动作为,故事就会渐渐多起来,空白的电脑文档中上马上就有了要写的一切了。
  在曲艺作品要有人、有事、有情、有趣的四个重要特点之中,写好人物,列在首位。如果曲艺作品能塑造出一个生活当中有而艺术作品中还没有的人物形象,那这个作品就有了成为优秀作品的基础了。
  在曲艺作品的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始终应该是核心和重点。写好了人物就是写好了作品,写活了人物自然也就是写活了作品。
  不论什么题材的作品,只要有了人就会有事儿。因为人就是干事儿的,人会经历很多事儿。人也爱整事儿、人也爱弄事儿,人也可能多事儿、坏事儿,甚至有人会没事儿找事儿。总之,人就是“惹事儿”的根由。
  所以,创作从构思开始,首先就要塑造好人物。当你虚构的这个人物有了思想,当你虚构的人物能代表生活中的一类人,当你让这个人物有了他的脾气和个性,那么,这个人物就成活了,他就有生命力了。只要这个人物有了生命,我们把他放到任何的环境里,他都会引发不同的精彩故事。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阿Q这人形象丰满,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这个人物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和历史内容,是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化的典型人物。
  九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所塑造的这个人物在当时是鲜活的,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还会看到这个人的影子。可能阿Q的形象变了,可能阿Q的穿戴时尚了,可阿Q的精神乃至折射的劣根性一直没有改变。更多的阿Q们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生活在我们身边,却不时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用阿Q的形象,还能创作出不同于《阿Q正传》的新作品。
  第一步,我们还用阿Q这个人物,他的个性不变,他的劣根依旧。
  第二步,我们把阿Q放到一个新环境里,马上就会有新故事。或者说,我们也可以围绕着穿越过来的这个阿Q来编织新的故事了。
  试想,我们让阿Q做公务员,那这就是一个阿Q式的现代官场故事。
  如果我们把阿Q放在恋爱的环境里,那就是一个阿Q式的现代爱情故事。
  如果我们让阿Q和儿女发生矛盾,那就是一个阿Q式的现代家庭故事。
  如果我们让阿Q当了法官,那就是一个阿Q式的现代罪与罚的故事。
  这个阿Q式的人物放到哪儿,都会有不一样的新故事,这是这个人物决定的。这个人物的思想行为会决定故事的走向,有了这个人物也就有了后来能够发生的一切。
  当然,这只是举例子。我们还是要放开阿Q,去创作新作品,去塑造新人物。我们还是要到新生活中去寻找和创造鲜活的、能代表这个时代、能代表一个群体、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喜剧人物。有了这样的人物,自然也就有了新的作品。
  作品有了新的人物做大梁,有了新故事当骨架,再用包袱和情趣装修一下,也就好听、好看了。
  从根本上说,新相声的创作离不开典型人物的塑造。塑造好这个时代的新鲜的人物形象,才能反映今天的新事物、新生活,才能鞭挞假丑恶,才能歌颂真善美,才能用艺术作品反映当今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以往的众多优秀相声作品中都曾有过目不忘的典型人物。比如 “马大哈”,即使你忘了相声里的故事,但你一定忘不了“马大哈”这个人物,还有“坐地炮”“白活蛋”“假行家”“财迷丈人”等等如是。
  叙事体的相声离不开人物,两个演员唇枪舌剑辩论体的“犟嘴”相声也离不开人物。看似好像没有设计,其实相声演员表演的“甲”和“乙”一定就是人物。他们一定是各有所想、他们一定是相互矛盾,他们的所说所论一定是具有符合个人性情表达的行为逻辑。
  如果相声作品没有人物设计,演员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通篇只有“玩笑”“挖苦”“砸挂”。表达随性而来,性格飘忽摇曳,表演游移不定,自说自话,自相矛盾,那就是说笑,那就是把毫无关联的事放在一块儿说出来的笑话,那不是相声,更不是作品。
  在我的创作习惯中,我特别重视人物的塑造,我也在作品中塑造过一些比较成功的喜剧形象,比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姜球球”,《我惯着他》的“灌肠儿”,《闲疙瘩》的青年闲人“闲疙瘩”。我和师胜杰表演的《老同学》除了相遇的两个老同学形象鲜明之外,通过演员叙述和表演各不相同的老同学也成为群体形象。我创作的群口相声作品《回眸望九》用十分钟的时间说了中国的一百年历史,其中应用了视频大屏幕、影视资料、歌舞、音乐、时装表演等手法,众多的相声演员用一分钟的时间完成了反映多个历史阶段的若干相声小段表演。作品内容很繁杂,舞台呈现很热闹。在这其中,我只是认真地塑造了姜昆先生所表演的“朗诵者”那么一个有固定形象的人物,“朗诵者”在历史交替发展之中持续不断地朗诵他的《世纪之歌》,其他人则一分钟一换装一变样,随时跳出跳入。有了这个人物,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冲击,不论怎样人为地 “故意搅和”,喜剧情节的推进、历史故事的呈现依然是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地把故事推向高潮。如果没有“朗诵者”这个人物,那么呈现在舞台上的就是一盘散沙、一堆历史画面和情节碎片。
  2016年我接受了一项任务,要以第五届全国助人为乐的模范毛秉华老人的事迹为素材创作一段相声,参加全国的宣传巡演活动。
  这是命题作文,难度不小。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的故事,一個几十年先进模范的经历。他的事迹非常感人,他的故事非常真实,他的境界非常高尚。
  面对这些新闻稿件和申报材料,怎么样才能写出相声呢?
  夸张和变形在相声创作和表演中是经常使用的基本手法和手段,可我不能让模范人物和事迹有丝毫的夸张和变形。我也不能在原本真实的模范故事中去掺假、去虚构。在这个前提下,还要发挥相声的所长,还要保证演出的喜剧效果。喜剧的矛盾在哪儿?喜剧的故事在哪儿?喜剧的人物在哪儿?   材料提供了一个人物,那就是助人为乐的模范毛秉华老人。老人走过的几十年都是故事,这些故事都非常感人。把毛秉华老人写出来,就是故事,也或许是评书。可相声在哪儿?
  我们宣传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教育人和感化人。我们巡演和宣传就是要让受众有所感动,有所感悟。如果我把要被感化的人,从生活中请到舞台上,这不就是人物吗?
  当然,这个人物一定要与老人能够矛盾起来,一定要有喜感。这个人物一定要与老人相互推动从而产生喜剧情节和喜剧故事。
  这样构思下来,老人是真实的,青年人则是虚构的。老人的故事是真实的,青年人和老人之间的碰撞拷问情节则也是虚构的。
  这样想通了,人物就有了。有了人物,故事、情节、冲突、包袱随之而来。“甲”是演员,他就是宣讲模范人物事迹的人,通过他的讲述,正面歌颂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那种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吃饱了无聊,没事儿哼哼叽叽的“有闲之人”。
  有了这个“有闲之人”就有了对手,就有了对立面。有了对立面也就有了话题,其中的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只要有了冲突,喜剧情节随之而来。再利用相声的“柳活儿”和“贯口”这些容易获得演出效果的技巧,强化作品的表现和感染力。这样,既达到了宣传模范的目的,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虚实结合的人物创作是可行的。这段相声在全国演出了几十场,每一场都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这次实践也证明相声这种曲艺形式,不仅可以无厘头地荒诞搞笑,也可以实实在在地“寓教于乐”。相声不单可以纯娱乐,也可以围绕中心任务完成正能量的宣传。只要创作方向正确,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而且还会完成得很精彩。
  从中也可以看出,不论什么题材,不论创作的难度多大,只要有了人物,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不断出现新事、奇事、特殊事的现实生活中,作为创作者要用发现的目光时刻关注生活中的人。看看今天的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都在想什么,都在做什么,都在纠结什么,都在向往什么,他们憎恨什么,他们欣喜什么,他们讨厌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摒弃什么,他们追求什么……
  发现了不一樣的人,发现了具有不一样精神境界的人,也就找到了不一样的精彩,也就找到了不一样的故事。人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世界,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生活是这样,创作也是这样。
其他文献
8月22日至30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曲协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走进邯郸、秦皇岛、开封、洛阳、牡丹江等地,通过表演艺术家的真情讲述,真实展现了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让更多人追随道德模范的脚步,感受他们高尚的情操。(曲讯)  “送欢笑”惠民演出走进拉萨  8月18日至22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笑”走进西藏拉萨。19日,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
期刊
扬州评话艺人,一直被人们尊称为“说书先生”。先生,当然都是有学问的人,说古论今,警世诲人,先生靠的是一肚子的学问教化世人。教化,绝对不是说教。泛泛的照本宣科被行内人称为“空书”,说“空书”,会把全场的听客说得一个不剩。扬州,自清朝康乾盛世以后,二百余年间,说书市场久盛不衰,自城内到城外,上规模的书场多达数十家,能数得出来的艺人,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还有两百多人。他们凭什么历久弥新地受到成千上万书迷
期刊
这是一个初夏的夜晚,云贵大山区的原始森林里万籁俱寂。午夜12点钟,密林深处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号-手-就-位-!”话音儿没落,几人高的蒿草“咔啦、咔啦、咔啦”向两边儿移开一道大裂缝,“嗡—”一座黑魆魆的钢架升了上来,紧贴着钢架旁是一棵大树,树皮枝叶“噼里啪啦”瞬间脱落,裸露出笔直浑圆的金属躯干,尖尖的头儿上泛着绿光,迅速向钢架倾斜过去,“鞥—,咔嗒”扣进了钢架的卡槽。几乎同时啊,钢架下的几块巨大
期刊
众所周知,相声发展大体历经了“撂地期”“茶馆期”“剧场期”“广播电视期”几个阶段。据曲艺理论家陈笑暇考证,最早专门表演相声的茶馆在天津。1930年,天津兴建了“连兴茶社”和“声远茶社”。这两座茶社是相声艺人自己筹划并兴建的第一批专门表演相声的茶社,可以称为是“茶馆期”的开端,在相声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撂地相声”逐渐消失,茶馆相声和剧场相声几经沉浮,
期刊
西方美学家认为审美是无功利性的“无用之用”,而中国传统文艺观却秉持着古代政治或道德功利主义的“审美功利主义”文艺观。这一观点经过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转化,就发展成利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来实现大众教育,即希望通过文艺的“美育”来对民族思想文化进行重建,这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谋而合。借助“美”的力量来实现当代意义上的“诗教”,是文艺家孜孜以求的境界,也是曲艺家心向往之的目的。然而可惜的是,新中国文艺史上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奏响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华章。七次曲代会以来,广大曲艺工作者奋力投身这一历史征程当中,用智慧汗水、用行动担当抒写着这一伟大史诗。  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  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与时代同奋进是曲艺界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大曲艺工作者的内心呼唤。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
期刊
2017年3月至5月,笔者在四川旅游学院开设《相声鉴赏与表演》选修课,共计32课时,每课时长40分钟,其中包含30课时教学,2课时考试。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学校10个学院,基本涵盖主要学院。人员共50名,男生26名,女生24名,性别比例较均衡;学历分布本科生48名,专科生2名;年级分布2015级学生8名,2016级学生42名;综合考评及格42名,不及格8名。  通过近半年时间的课程准备、近三个月
期刊
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鼓曲的代表性曲种,一百多年来传承发展,至今已臻精美,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趋于成熟完美的民族艺术瑰宝。这一曲种演化过程中不仅涌现了众多艺术造诣深厚、流派特征突出的著名演员,同时通过他们的演唱留下了一大批风格各异、曲调优美的经典曲目,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唱词的雅训脱俗,句式的灵活多变,篇章结构的错落有致,叙事抒情的委婉动人。就是说没有
期刊
说实话,写《生命的起飞》这个作品,我们经历了艰苦的过程。罗阳是研制国之重器的航空英雄,他的去世颇具悲壮的戏剧性,令华夏震惊,举国大恸;生活中,他又是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好丈夫,宣传他的材料有百万字之多,我们从开始就被深深感动着,沉浸其中。  浏览完材料,决定以情入手。故事从罗阳母亲在干休所的家中写起,罗妈妈和邻居们一群老军人守着电视机等待罗阳凯旋,大家在谈笑声中从不同角度讲述着罗阳的事迹,直
期刊
6月7日至9日,由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在成都召开。本届峰会以“曲艺高等教育与事业发展”为主题,认真分析了当前曲艺学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曲艺学科体系的思路和对策,达成了长期开展高等院校曲艺教育教学交流合作的共识,并连续第三年向全国曲艺界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建设的倡议书》。会议通报了中国曲协一年以来在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