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到深处就是情。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做到一“听”钟情,“说”中动情,以“读”悟情,用“写”传情,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语文的生命课堂。
【关键词】情感教育 独特感悟 生命课堂
从“知”到“识”到“悟”,既是语文学习的三个阶段,也是语文学习的三个层次和境界。知是感知,是学习的起始;识是理解,是大脑中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影响过程;悟是大脑把知识与主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悟透彻才能够“生长”出情感、力量和智慧。
如果只达到“知”和“识”的境界,就是一种假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仅仅是知识性信息。这些知识信息,既没有色彩也没有温度,是死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即使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也只是饱读“死书”的呆子一个。所以,现代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本,必须达“情”,触动内心,方能悟出情感、力量和智慧。如果课堂不能做到以“情”相牵,达到情的深度,不管其真假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毕竟,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障,正所谓“亲其师方信其道”。
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情以至人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入情入理,从听、说、读、写各种渠道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方法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培养,那么,学生就能不断发展自己的健康情感,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一、一“听”钟情
“听”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最有效的渠道。语文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富于情感的讲述,都能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而且新课标所选的语文教材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能使每位学生在听的熔炉中锤炼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那么如何让学生一“听”钟情呢?首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创设一个宽松的有益于情感交流的教学氛围。同时我们的语言还要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如教《背影》这篇课文时,我们先要自己能感受在特殊家庭条件下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愧疚、理解和深爱,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从而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感。于漪老师说过“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上课时,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从而打开情感大门。
二、“说”中动情
“言为心声,练语言实际上是练思想,练思路,练情操。”因此,我们既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要让学生敢说且富有真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学生敢说的关键。那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呢?可根据学生关注的话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教材的要求,来规定说话的内容。如教《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设计三次口语训练:我是播音员——当好摄影师——学做小记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去体验当播音员的感受、体验当摄影师的感受、体验当小记者的感受。并且强调必须说出自己的感受,及对人对事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要重视朗读技巧,在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巧妙地把育人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完美结合。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和调控的工作。
为鼓励学生说出真情实感,积极参与,要对“说”的学生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原则上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手段要多样,可以采用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也可以采用物质奖励。评价主体要有多元性,不但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他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用赞赏的角度评价他人,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敢想敢说了。
三、以“读”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学生要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角色,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尤其需要认认真真地读。只有通过读,才能随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从而生发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首先我们要成为学生情感朗读过程的带路人。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我们都要先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直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情发自吾胸”。然后再充分考虑哪里可以通过情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深化主题,哪里可能是学生情感朗读的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增强学生情感朗读的信心,提高学生情感朗读的素养。
其次是要注重在诵读中陶冶学生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言为心声”。选入教材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是作者感情、思想的结晶。教师充满激情的诵读,引领学生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之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与感染,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如读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要让学生感悟到诗人舍己为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吟罢《天净沙秋思》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游子的思亲的惆怅之情等等。当然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这样我们引领学生感知、体会、领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不仅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课文、发展学生的情感空间,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
四、用“写”传情
叶老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学写作,要从情感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要学生能从实际出发,用流畅、得体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作文就会生动、形象、感人。《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诱发学生情感的外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在写作中尽情地勃发。
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以课文为范本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了《背影》一文,学生了解了朴素平实的语言同样可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完后,我便引导学生结合家庭生活情况,围绕父母这一中心人物,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结果涌现了很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达到了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三是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可适时地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时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疏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写作训练,如可以进行以“我们都在生命的现场”为主题的系列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要不要让座,该不该同情乞讨者等)、关注身边的同学、老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
生活是有情的,源于生活的知识必然有情。有情的知识更动人,课到深处就是情。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做到一“听”钟情,“说”中动情,以“读”悟情,用“写”传情,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语文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
[2]《李平老师讲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
【关键词】情感教育 独特感悟 生命课堂
从“知”到“识”到“悟”,既是语文学习的三个阶段,也是语文学习的三个层次和境界。知是感知,是学习的起始;识是理解,是大脑中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影响过程;悟是大脑把知识与主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悟透彻才能够“生长”出情感、力量和智慧。
如果只达到“知”和“识”的境界,就是一种假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仅仅是知识性信息。这些知识信息,既没有色彩也没有温度,是死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即使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也只是饱读“死书”的呆子一个。所以,现代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本,必须达“情”,触动内心,方能悟出情感、力量和智慧。如果课堂不能做到以“情”相牵,达到情的深度,不管其真假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毕竟,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障,正所谓“亲其师方信其道”。
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情以至人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入情入理,从听、说、读、写各种渠道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方法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与培养,那么,学生就能不断发展自己的健康情感,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一、一“听”钟情
“听”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最有效的渠道。语文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富于情感的讲述,都能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而且新课标所选的语文教材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能使每位学生在听的熔炉中锤炼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那么如何让学生一“听”钟情呢?首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创设一个宽松的有益于情感交流的教学氛围。同时我们的语言还要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如教《背影》这篇课文时,我们先要自己能感受在特殊家庭条件下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愧疚、理解和深爱,才可能将潜藏在课文中的情传给学生,从而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感。于漪老师说过“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上课时,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从而打开情感大门。
二、“说”中动情
“言为心声,练语言实际上是练思想,练思路,练情操。”因此,我们既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要让学生敢说且富有真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学生敢说的关键。那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呢?可根据学生关注的话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教材的要求,来规定说话的内容。如教《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设计三次口语训练:我是播音员——当好摄影师——学做小记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去体验当播音员的感受、体验当摄影师的感受、体验当小记者的感受。并且强调必须说出自己的感受,及对人对事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要重视朗读技巧,在升华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巧妙地把育人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完美结合。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和调控的工作。
为鼓励学生说出真情实感,积极参与,要对“说”的学生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原则上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手段要多样,可以采用口头表扬,精神激励;也可以采用物质奖励。评价主体要有多元性,不但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他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用赞赏的角度评价他人,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敢想敢说了。
三、以“读”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学生要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角色,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尤其需要认认真真地读。只有通过读,才能随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从而生发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首先我们要成为学生情感朗读过程的带路人。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我们都要先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直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情发自吾胸”。然后再充分考虑哪里可以通过情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深化主题,哪里可能是学生情感朗读的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增强学生情感朗读的信心,提高学生情感朗读的素养。
其次是要注重在诵读中陶冶学生情感,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言为心声”。选入教材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都是作者感情、思想的结晶。教师充满激情的诵读,引领学生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之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与感染,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如读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要让学生感悟到诗人舍己为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吟罢《天净沙秋思》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游子的思亲的惆怅之情等等。当然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这样我们引领学生感知、体会、领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不仅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课文、发展学生的情感空间,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
四、用“写”传情
叶老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学写作,要从情感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要学生能从实际出发,用流畅、得体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作文就会生动、形象、感人。《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诱发学生情感的外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在写作中尽情地勃发。
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以课文为范本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了《背影》一文,学生了解了朴素平实的语言同样可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完后,我便引导学生结合家庭生活情况,围绕父母这一中心人物,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结果涌现了很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达到了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三是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可适时地捕捉学生情感的火花。学生可以在日记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时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疏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写作训练,如可以进行以“我们都在生命的现场”为主题的系列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要不要让座,该不该同情乞讨者等)、关注身边的同学、老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
生活是有情的,源于生活的知识必然有情。有情的知识更动人,课到深处就是情。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做到一“听”钟情,“说”中动情,以“读”悟情,用“写”传情,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语文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
[2]《李平老师讲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