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完善教学,包括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构筑现代教学的新模式。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我国美术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美术 构造性 课堂教学
我国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了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时空开放和广泛的交互等特点,对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便于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尤其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学会创新的机会。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我国美术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新课改及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为契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美术教学实践为载体,尝试建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即“提出探究任务,激发探究兴趣”——“建立合作小组,分解学习任务”——“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学习资源”——“信息交流整合,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发布成果,促进多层交流”)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指导意义。
一、学习过程的建构性
学习过程的建构性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的必然性要求和具体表现。所谓学习过程的建构性,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究、思考与问题的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建构性学习和教学重在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学习过程以高水平的思维为核心,而不只是记忆;强调学习过程的19我监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合作和支持;另外,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更具有情境性、更为多样化,并且会利用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初一年级“会动的玩具”一课: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会动的玩具,然后进行装饰美化,最后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美术课程,其中需要学生运用到美术、劳技、戏剧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二、构造性学习意义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并注意发挥这四大要素的综合功能。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情景,并把情景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会动的玩具”这节课中,我根据学校的条件,在第一节导入课中安排了观看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来引发学生对玩具的兴趣。这时的“情景”是宽松的,只有适度宽松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几个制作方案作为借鉴,同时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参考意义的原理来制作会动的玩具。由于制作的复杂性,课堂往往会变成一个“车间”,这时教室就需要格外地小心安全,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根据不同的需要控制“情景”是在教学里特别要注意的。
1、“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在“会动的玩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根据玩具的运动原理组成小组,“协作”完成玩具。而开展“协作”的重要前提是合理而有效的分工,否则就会产生忙的忙、闲的闲的“不协作”的局面。每个同学按分工寻找制作材料、分别完成自己的设计和制作的任务,最后“协作”表演节目展示作品。
2、“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形成集体思维。其实“会话”是学生互相帮助、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3、“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实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动的玩具”就是一节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动手能力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提示学生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取材,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二是构思,对收集来的材料作一番研究,展开想象的翅膀,考虑用它做什么最合适最有创意的玩具;三是制作,有了材料,又经过构思后,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了,材料不同,制作手法也不一样。这种把材料的开拓与设计、构思、制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品质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初中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毅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2]《剑簇愚鳇鼹发艇与教学》,张德秀
[3]《新课程怎样教》
关键词:初中美术 构造性 课堂教学
我国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了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时空开放和广泛的交互等特点,对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便于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把静态的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尤其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学会创新的机会。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我国美术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新课改及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为契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美术教学实践为载体,尝试建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即“提出探究任务,激发探究兴趣”——“建立合作小组,分解学习任务”——“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学习资源”——“信息交流整合,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发布成果,促进多层交流”)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指导意义。
一、学习过程的建构性
学习过程的建构性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的必然性要求和具体表现。所谓学习过程的建构性,就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究、思考与问题的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建构性学习和教学重在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学习过程以高水平的思维为核心,而不只是记忆;强调学习过程的19我监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合作和支持;另外,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更具有情境性、更为多样化,并且会利用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初一年级“会动的玩具”一课: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会动的玩具,然后进行装饰美化,最后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美术课程,其中需要学生运用到美术、劳技、戏剧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二、构造性学习意义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并注意发挥这四大要素的综合功能。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情景,并把情景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在“会动的玩具”这节课中,我根据学校的条件,在第一节导入课中安排了观看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来引发学生对玩具的兴趣。这时的“情景”是宽松的,只有适度宽松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几个制作方案作为借鉴,同时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参考意义的原理来制作会动的玩具。由于制作的复杂性,课堂往往会变成一个“车间”,这时教室就需要格外地小心安全,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根据不同的需要控制“情景”是在教学里特别要注意的。
1、“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在“会动的玩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根据玩具的运动原理组成小组,“协作”完成玩具。而开展“协作”的重要前提是合理而有效的分工,否则就会产生忙的忙、闲的闲的“不协作”的局面。每个同学按分工寻找制作材料、分别完成自己的设计和制作的任务,最后“协作”表演节目展示作品。
2、“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形成集体思维。其实“会话”是学生互相帮助、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3、“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实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动的玩具”就是一节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动手能力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提示学生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取材,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二是构思,对收集来的材料作一番研究,展开想象的翅膀,考虑用它做什么最合适最有创意的玩具;三是制作,有了材料,又经过构思后,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了,材料不同,制作手法也不一样。这种把材料的开拓与设计、构思、制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品质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初中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毅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2]《剑簇愚鳇鼹发艇与教学》,张德秀
[3]《新课程怎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