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应用型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市场经济而言明显处于滞后的状态,以及毕业生就业严峻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对教学建设进行改革创新刻不容缓。通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对教学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应用型大学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力求应用型大学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要潮流。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实践教学 创新
在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变得日益严重,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样性需求的变化,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从而衍生了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种类型。
所谓应用型大学,顾名思义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地方性大学,其教学目标明显区别于学术型大学,同样办学理念也极具特色。
应用型大学担负着社会人才的培养任务,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目前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并没有把竞争优势体现出来,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应用型大学要改变这一现象,凸显教育特色与亮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对教学建设进行改革创新。在此对其教学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材不实用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先决条件,不同类型的大学由于教育目标不同,对教材要求也就不同。应用型大学借鉴学术型大学及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以实现知识技术与工作岗位的无缝接轨为教学目标,对素质和技术教育更为重视。由此可见,其教材以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和现时性为依据。然而目前出版的大部分教材,都存在理论知识偏强,没有侧重点,没有介绍相关知识在现实领域的典型应用;有些教材长期不进行知识更新,造成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及时反映专业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技术成就。这些教材不能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应用型大学中使用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现象。
(二)课程建设存在弊端
应用型大学要想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就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需要,探寻一种高效的、合理的课程建设新途径。目前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普遍存在:(1)专业设置陈旧且趋于同化,缺乏区域特色;新兴专业、精品课程缺少;有极个别专业课程内容雷同但还是设置多个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学非所用,新兴就业领域所需人才十分紧缺,产销不对路。(2)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但由于多数高校对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其他的事务又占据了很多精力等原因,因此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一个PPT课件多年不变,反复使用;课堂氛围很是呆板、单调,学生很被动,学习兴趣不浓;实践课程课时安排较少,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些都是课程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高技能教师匮乏
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更是一所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只有拥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卓越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大学的师资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教师的梯队难以形成,具有高职称的人才较少,新兴专业的教师紧缺;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满足教学及科技发展的要求,缺少与地方经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实践经验或经历,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学校急需发展的专业缺乏学科带头人,形成外引困难,内稳困难,培养困难的三难境况。另外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展,只重职称学术水平,轻师资建设。缺乏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聘任、晋升通道、培训平台和考核评价机制,这些都制约着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四)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确保达到教学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应用型大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鉴于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有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致使实验内容重复、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综合性实验少,学生又没有机会深入社会、深入岗位进行实践,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高。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实践教学计划空、可行性差,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养成。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能力低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另外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在学分中的比重较轻,从而影响师生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致使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况。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的手段。但目前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脱离现实,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偏重理论,变成纸上谈兵。这种考核形式单一,反馈信息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看出传统的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应该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创新。
以上相关问题,未能很好的体现其实践性、应用型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我认为当前应该采取如下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要立足于市场、就业,就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动态和企业的发展,因此找准目标定位是教学建设的首要问题。明确教材要求,编制一些符合其特色的专业教材,将教学理论知识与行业应用实例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精简,掌控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接受程度,适合培养目标,提高教材含金量。在此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比重,根据社会进步需要对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调整,增加专业的最新发展及技术成就,使专业核心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让教材跟上时代步伐,体现时代感,保证学生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选材及备课上下功夫,改变一本书讲到底的传统做法。学校还需把社会认可的考试内容嵌入教学计划,“一专多证”,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砝码。 (二)课程建设上的创新
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课程建设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1)在专业设置上,高校应通过市场调研结果优化专业结构,按需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学校要敢于应对新产业、新岗位的不断发展,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旧专业,新增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需要强调的是专业设置虽要因需而变,但也需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新旧专业合理搭配,灵活转换。应用型大学要努力创建标志性专业,打造精品课程。在专业设置确立的基础上,开设与就业相关的选修课,如企业文化课、就业指导课等,让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2)在教学方法上,为符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还可借助网络平台,将授课内容在校网分享供学生课下学习;利用教学资源和模拟软件开展实验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面对就业市场上日渐增加的外资企业,双语教学也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还需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和互动环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三)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着高校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一支素质高、实践技能卓越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及时捕捉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始终处于生产实践的最前沿。然而目前应用型大学现有的师资队伍还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在指导实践教学时,更是捉襟见肘。因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突破传统思维,广纳社会精英,积极引进 “双师型”教师,或高薪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指导实训课程,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许多实用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现有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充实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实战经验,更新知识,第一时间让学生在校所学与社会接轨。
(四)提升实战教学地位
很多理论知识源于实践,而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最好验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离不开指导教师跟教学资源。由于知识的更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因此对两者要求极高且缺一不可。担此重任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的前沿知识。高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相关岗位进行深造,用于提高实践技术水平,使实践教学得以保障。将企业科研方面的内容加入教学实验中,实验室还应对外开放,实行资源共享,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可随时有机会了解实验,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由于高校资金有限教学资源匮乏,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确保学生掌握典型实验的基础上,高校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共同创建的实训基地,开展实验教学,带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实地操作,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结合实践进行自我学习和更新。同时也是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双赢目的。
(五)课程考核合理化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可以通过课程考核、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三种方式体现出来,课程考核是最基本的考核方式。现实证明,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透过考核结果一是看教师的教学质量,一是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课程考核环节上, 学校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进行考核,更要加大平时表现、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的考核力度。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综合的,让课程考核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对考核信息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寻找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不容我们忽视。然而应用型大学还需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要潮流。
参考文献:
[1]姜和,刘德蓉,王金波,韩梅.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 .
[3]许春东.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2).
(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实践教学 创新
在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变得日益严重,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样性需求的变化,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从而衍生了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种类型。
所谓应用型大学,顾名思义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地方性大学,其教学目标明显区别于学术型大学,同样办学理念也极具特色。
应用型大学担负着社会人才的培养任务,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目前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并没有把竞争优势体现出来,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应用型大学要改变这一现象,凸显教育特色与亮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对教学建设进行改革创新。在此对其教学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教材不实用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先决条件,不同类型的大学由于教育目标不同,对教材要求也就不同。应用型大学借鉴学术型大学及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以实现知识技术与工作岗位的无缝接轨为教学目标,对素质和技术教育更为重视。由此可见,其教材以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和现时性为依据。然而目前出版的大部分教材,都存在理论知识偏强,没有侧重点,没有介绍相关知识在现实领域的典型应用;有些教材长期不进行知识更新,造成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及时反映专业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技术成就。这些教材不能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应用型大学中使用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现象。
(二)课程建设存在弊端
应用型大学要想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就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的实际需要,探寻一种高效的、合理的课程建设新途径。目前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普遍存在:(1)专业设置陈旧且趋于同化,缺乏区域特色;新兴专业、精品课程缺少;有极个别专业课程内容雷同但还是设置多个专业;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学非所用,新兴就业领域所需人才十分紧缺,产销不对路。(2)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但由于多数高校对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其他的事务又占据了很多精力等原因,因此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一个PPT课件多年不变,反复使用;课堂氛围很是呆板、单调,学生很被动,学习兴趣不浓;实践课程课时安排较少,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些都是课程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高技能教师匮乏
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更是一所学校实力强弱的标志。只有拥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卓越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大学的师资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教师的梯队难以形成,具有高职称的人才较少,新兴专业的教师紧缺;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满足教学及科技发展的要求,缺少与地方经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实践经验或经历,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学校急需发展的专业缺乏学科带头人,形成外引困难,内稳困难,培养困难的三难境况。另外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展,只重职称学术水平,轻师资建设。缺乏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聘任、晋升通道、培训平台和考核评价机制,这些都制约着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四)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确保达到教学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应用型大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鉴于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有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致使实验内容重复、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综合性实验少,学生又没有机会深入社会、深入岗位进行实践,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高。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实践教学计划空、可行性差,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养成。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能力低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另外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在学分中的比重较轻,从而影响师生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致使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况。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成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的手段。但目前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脱离现实,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偏重理论,变成纸上谈兵。这种考核形式单一,反馈信息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看出传统的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应该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创新。
以上相关问题,未能很好的体现其实践性、应用型和创造性的培养目标,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我认为当前应该采取如下教学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要立足于市场、就业,就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动态和企业的发展,因此找准目标定位是教学建设的首要问题。明确教材要求,编制一些符合其特色的专业教材,将教学理论知识与行业应用实例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精简,掌控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接受程度,适合培养目标,提高教材含金量。在此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比重,根据社会进步需要对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调整,增加专业的最新发展及技术成就,使专业核心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让教材跟上时代步伐,体现时代感,保证学生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选材及备课上下功夫,改变一本书讲到底的传统做法。学校还需把社会认可的考试内容嵌入教学计划,“一专多证”,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砝码。 (二)课程建设上的创新
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课程建设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1)在专业设置上,高校应通过市场调研结果优化专业结构,按需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学校要敢于应对新产业、新岗位的不断发展,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旧专业,新增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需要强调的是专业设置虽要因需而变,但也需具有相对稳定性,即新旧专业合理搭配,灵活转换。应用型大学要努力创建标志性专业,打造精品课程。在专业设置确立的基础上,开设与就业相关的选修课,如企业文化课、就业指导课等,让学生能更快融入社会。(2)在教学方法上,为符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还可借助网络平台,将授课内容在校网分享供学生课下学习;利用教学资源和模拟软件开展实验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面对就业市场上日渐增加的外资企业,双语教学也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还需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和互动环节,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三)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着高校的前途和命运。只有一支素质高、实践技能卓越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及时捕捉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始终处于生产实践的最前沿。然而目前应用型大学现有的师资队伍还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在指导实践教学时,更是捉襟见肘。因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突破传统思维,广纳社会精英,积极引进 “双师型”教师,或高薪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指导实训课程,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许多实用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现有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充实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实战经验,更新知识,第一时间让学生在校所学与社会接轨。
(四)提升实战教学地位
很多理论知识源于实践,而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最好验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离不开指导教师跟教学资源。由于知识的更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因此对两者要求极高且缺一不可。担此重任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的前沿知识。高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相关岗位进行深造,用于提高实践技术水平,使实践教学得以保障。将企业科研方面的内容加入教学实验中,实验室还应对外开放,实行资源共享,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可随时有机会了解实验,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由于高校资金有限教学资源匮乏,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确保学生掌握典型实验的基础上,高校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共同创建的实训基地,开展实验教学,带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实地操作,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结合实践进行自我学习和更新。同时也是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双赢目的。
(五)课程考核合理化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可以通过课程考核、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三种方式体现出来,课程考核是最基本的考核方式。现实证明,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透过考核结果一是看教师的教学质量,一是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课程考核环节上, 学校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进行考核,更要加大平时表现、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的考核力度。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综合的,让课程考核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对考核信息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寻找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不容我们忽视。然而应用型大学还需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要潮流。
参考文献:
[1]姜和,刘德蓉,王金波,韩梅.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 .
[3]许春东.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2).
(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