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厘清劳动教育内容在统编教材中的编排特点后,提出了采取渗透、渐进和隐性的课堂实施策略,用语文的方式落实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教学,编排特点,策略
  开发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劳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又能够利用劳动经验开展深度学习,让语言建构与运用真实发生。我们须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厘清劳动教育内容在统编教材中的编排体系及特点。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些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首先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与劳动教育培养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的主要目标有所重合,与劳动教育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水平的目标互为补充。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契合和语文学科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具备了新的意义。
  首先,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妈妈睡了》等课文,学生可以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可以发现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次,能使学生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虽。然劳动教育的关键目标不易与语文教学目标结合,不便在语文课堂中全面、直接地落实,而且教材中也缺乏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部分劳动知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习得部分劳动能力。例如,借助《田家四季歌》《纸的发明》《中国美食》《最大的“书”》等课文普及传统农业劳动、手工艺劳动、家庭劳动和新型劳动的知识;借助《文具的家》《一分钟》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物品、珍惜时间的观念;借助口语交际“做手工”“剪窗花”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借助《小兔运南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
  再其次,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总体目标描述了劳动精神三部曲:领会奋斗与幸福的关系、继承劳动人民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由于“领会奋斗与幸福的关系”与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中的“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大致相同,故此略去。再凭借语文学科关注人文性、教材注重情趣性、教学富有渗透性的优势,代之以培养劳动兴趣。这样一来,从兴趣的生发到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益于培养其积极的劳动精神。例如,在教学《上学歌》《妞妞赶牛》《葡萄沟》时,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的劳动兴趣;教学《悯农》《千人糕》《清贫》时,学习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时,领会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最后,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学生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跨学段的连续化培养和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另一方面要将其养成、巩固、彰显作用于生活实践。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深刻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以上方面均具有天然优势。例如,《一分钟》《芦花鞋》《小兔子乖乖》等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参与劳动的习惯。《狐狸和乌鸦》《手指》《小猴子下山》《刷子李》《鲁班造锯》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善于观察和勇于创新的劳动品质。
  以上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醒我们,要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相关资源,梳理劳动教育内容的编排体系及特点,以便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劳动教育,在語言运用中融合劳动实践,真正促进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二、劳动教育内容在统编教材中的编排特点
  统编教材中虽然有一些介绍劳动技艺、赞美劳动品质、歌颂劳动人民的课文,却没有完整的编排体系和连贯的训练系统。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统编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把握劳动资源编排特点与素养发展梯度,厘清语文和劳动的关系、教学资源和教学目标的关系、目标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1.梳理劳动内容
  我们按照课文内容、相关劳动项目或劳动意蕴、类型归属、教学要素四个方面,梳理了小学一到五年级十册教材,发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共计127处。有的直接明示某种劳动项目的形式、场景或成果,如采莲、锄禾、挑粮、扫房子、剪窗花;有的间接暗示某种劳动意蕴,如女娲补天。
  2.归属劳动类型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结合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选择从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德性三个维度,划分劳动教育相关课文的类型。内容维度进一步区分为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方式维度进一步区分为传统劳动、新型劳动。德性维度进一步区分为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在确定课文的类型归属时,我们不能单一地从某一种维度将其定性,也不能呆板地从三个维度分别对其定性,而要根据课文的较强属性进行归类。例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从内容维度上看属于服务性劳动,从方式维度上看属于传统劳动,从德性维度上看属于辛勤劳动。在对其归类时,我们将其定性为服务性劳动和辛勤劳动,原因在于本课渗透劳动教育的任务是感受朱德同志吃苦在前、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劳动精神,树立尊重劳动者的观念,而不是了解传统劳动的形式、场景或者从中感受传统劳动者的特有品质。
  3.明确劳动素养梯度
  依据纲要中的劳动教育学段目标,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可以纵向划分为两个层次:低年级(一、二年级)和中高年级(三至五年级)。这种梯度具体表现为专项素养的程度变化和劳动形式的变化。
  首先,专项素养由浅到深。以培养劳动精神为例,从低年级的初步感知到高年级的初步养成,从培养团结一致等基本精神,到养成勤俭、奉献、创新、奋斗等全面劳动精神。在低年级阶段,专项素养也有着更加细致的微型阶梯。以“采莲”这一传统劳动为例,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文本、诵读诗歌等形式,了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生动场景(《江南》)。到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则通过初步了解文意、想象画面等手段,感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劳动行为和童心童趣(《池上》)。   其次,劳动形式由简到繁。劳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劳动能力。所以在从低到高的素养阶梯上,劳动形式也渐趋复杂。以创造性劳动形式为例,一年级主要感受“生活需求”性质的创造思维,比如乌鸦投石饮水的聪明举动(《乌鸦喝水》),小兔子运南瓜的发散思维(《小兔运南瓜》)。二年级开始接触“工作需求”性质的创新劳动,比如曹冲运石称象的智慧之举(《曹冲称象》)。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引领学生体验“富有较大价值或特色”的创造性劳动形式,比如纸的发明过程和古代造纸工艺(《纸的发明》)。到了四年级和五年级,创造性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关于现代科技的发明(《呼风唤雨的世纪》),纳米技术的含义、运用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五年级的创造性劳动多与战争或历史有关,如地道战的创新战术(《冀中的地道战》)。五年级这一设计特点,与该学段学生开始关注社会、思考历史、关心政治、从个体走向群体生活的特点密切相关。
  根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整理相关资源,确定劳动教育要素,结合具体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划分劳动素养的培养梯度,从而形成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完整的、应用性强的语文劳动教育体系。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必修课或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基本程式为讲解说明一淬炼操作一项目实践一反思交流一榜样激励。要使劳动教育进入语文课堂,须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创造文本的过程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熏陶,得到劳动者的引领,体会勤俭节约、开拓创新的劳动精神。实现某一项劳动素养之某一层级目标的过程,可能跨越了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册教材。所以,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优势,采取渗透和渐进的课堂实施策略,真正地落实劳动教育。
  1.随堂渗透,整体中自然习得
  语文课程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紧密结合。为避免劳动教育被割裂、异化,教师须在进行语用方面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时地安排劳动教育渗透点。
  以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为例。教学本课时,切忌开篇就点题或收尾时硬扣帽子,直陈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教师应先以题激趣,讨论题目的含义。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体会孩子由最初的好奇和疑惑,到后来的“不以为然”,直至最后“心服口服”“恍然大悟”的变化。“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当学生真正读好这些对话时,不但能深入了解并“说好制作米糕的劳动过程”(语文要素),而且能深刻体验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劳动教育要素)。课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品的生产過程,进一步促进语文和劳动的实践性融合。
  2.聚篇成类,落实双要素教学
  在组文成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跨单元、跨年级地组合文本。聚篇成类,可以分为共性文本的聚合和相悖文本的聚合。文本之共性,主要指相同文体、相同主题、相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劳动形式等。如《朱德的扁担》《邓小平爷爷植树》和《吃水不忘挖井人》具有歌颂热爱劳动的共同主题;《千人糕》《挑山工》在介绍劳动过程中都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一块普通的糕怎么能叫千人糕呢?挑山工重担在肩,怎么反而赶在前面了?教师在组合共性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以语言实践与探索为明线,以劳动主题教育为暗线。例如,组文教学“领导者的劳动事迹”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发现作者塑造领导者形象的写作手法为语用目标,以感受领导者热爱劳动、自觉劳动为人文目标。再如,组文教学“设置悬念写作手法”时,教师可以发现、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为语用目标,以尊重劳动者的态度为人文目标。
  相悖文本,主要指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相悖、主题相悖。聚合相悖文本,有利于形成矛盾张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使其产生深刻的劳动观念、坚定的劳动态度。《守株待兔》《寒号鸟》等文章讽刺了好逸恶劳者的侥幸心理和贪图享乐者的不幸结局;《乡村四月》《蜂》《慈母情深》《妈妈睡了》反映了辛勤劳动者的崇高和伟大。两类相悖文本聚合教学,能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小猴子下山》《一分钟》和《一块奶酪》中主人公都受到诱惑,但前二者不能自制,分心别用,劳而无功;后者抵制诱惑,意志坚定,劳有所成。两类相悖文本聚合教学,有利于学生体会坚持劳动的重要价值。《悯农》《卖火柴的小女孩》反映了普通劳动者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和悲惨处境,而《清平乐·村居》和《田家四季歌》则反映了普通劳动者安居乐业、劳有所得的和谐状态。两类相悖文本聚合教学,有助于学生在领悟人物形象之余,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3.单元整合,同阶段集中训练
  聚篇成类能够比较灵活地调集文本,落实语文和劳动教育双要素,达到“深处种菱浅种稻”的教学效果。不过,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在面对高年段文本或部分课外文本时可能会感到艰深。此外,在聚篇成类教学中达成的劳动教育目标比较单一,难免会有疏漏。因此,在学完一册教材后,教师可以采取单元整合的模式,拣选本册教材中具有鲜明劳动教育特征的课文,进行集中的大课教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同阶段综合劳动素养的形成,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多维赏析、深化理解、温故知新的新课堂。
  以三年级下册为例。本册有11处劳动教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辛勤劳动类、创造性劳动类和动手实践类(手工制作、实验操作、家庭体验、生活应用)。将以上内容凝合成一个劳动教育主题单元,进行一次集中训练,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第一,能按步骤介绍手工活动的过程,能按顺序写清楚一项实验过程,能按正确的格式写通知和正确用通知;第二,能借助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辛勤劳动的意义、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和参与劳动的趣味;第三,初步形成辛勤劳动的态度,学习创造性劳动的思维,产生手工制作、操作试验等愿望并尝试实践。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要先梳理劳动教育资源,确定劳动教育要素,然后划分劳动素养梯度,最终优选课堂实施策略。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材涉及的传统劳动较多,新型劳动较少,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家庭劳动和校园劳动较多,志愿劳动和团体劳动较少,劳动教育缺乏社会元素。一、二、四年级劳动教育相关资源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相关资源较少。因此,教师要借鉴阅读教学的“1+X”模式,增加富含多种劳动形式的课外文本,以提高读写素养为显性目标,以提高劳动素养为隐性目标,纳劳动教育于语文教学,容课外资源于课内。
其他文献
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它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与幼儿对话,它对幼儿的影响虽然是“隐性”的,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深刻的、持久的。幼儿园班级墙饰环境主要包括常规墙饰、生活墙饰、区域墙饰、主题墙饰四大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如何创设这些墙饰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教育效果呢?以下是我对班级墙饰环境创设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环境满足幼儿需要,教育目标一致  我
期刊
抓好前置性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设计语文前置性学习单,加强前置性学习学法指导,融合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来论述实施小学语文前置
在经典课文的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急于摆脱前人的影响,进行教学创新,但未免陷入过犹不及的“套路”.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的解读,受到作品题材与创作手法、文本自身内容、教材
【摘要】名著阅读考查应科学地定位其功能,通过对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考查导向教学,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策略,改进阅读方法,以促进深度学习。要发挥名著阅读考查的价值功能并使之最大化,以情境化、整合化的高质量命题倒逼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名著阅读教学课程化落到实处。  【关键词】名著阅读,考查,命题,导向  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各地中考已经探索十多年了,北京、江苏等地也率先在高考中作了有益的尝试。随着整本书阅读课程化
【摘要】“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形式,既不能涵盖语文课程全部内容,也不能由此推出一个“任务群教学”,它本质上与“模块”相同。教学实践中出现偏差,与“学习任务群”概念和教材编写体例有关。应强化“单元研习任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单篇教学的基础性不可动摇,群文阅读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不能超越单篇教学这个主体。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单篇教学  “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形
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今日中国,树立文化自信是重要任务之一.国内各界也正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上下求索,旨在通过揭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与真义、解读
期刊
【摘要】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多篇古典文学作品改写文,其内容大多源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以白话文改写后呈现,因而常被混同于一般现代散文,在普通阅读指导下失去了经典的韵味与“例用”价值。基于该问题,本文整理出教材中的改写文及相关出处,倡导自觉树立“双文本”意识;在创作背景的观照下,根据价值观、教材编排意图和互文性等选定教学点;在多元观点、多样变式和多维度语用的教学实践中,着力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每个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同,感知的知识、情感就会有所不同,反馈出的能力、水平也不同。尤其是英语这一语言学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运用多种方法与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  创设轻松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最熟悉的事物,用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开展话题,相对容易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
期刊
【摘要】作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师生共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生共读是一种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新型阅读方式,具有很多其他阅读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点。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开展师生共读的经验,通过分析师生共读需要把握的原则,提出可以将一般阅读方法引入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并对师生共读的时间安排作了详细介绍,以期能够促进师生共读的开展。  【关键词】师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父母不断放手的过程。”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也是一名女孩的妈妈。在我的脑海里曾无数次设想过女儿入园的情景,或大哭大闹、或兴奋快乐、或坦然平静,转眼间女儿从小班的小宝贝已经顺利地升入中班變成小姐姐了,事实证明做好以下几点,孩子的入园也可以变得轻松快乐。  亲子心理准备篇:学会放手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做一切,唯一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父母有一种爱叫放手。孩子首次入园,离开了熟悉的人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