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 在下班途中,仰望星空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a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慈欣将现实与科幻划分得非常清晰,生活中的“刘工”喜欢穿衬衫,戴黑边大眼镜,不帅也不酷。就像生活在平行宇宙当中,刘慈欣在现实与科幻之间急速转换着。
  对于科幻迷身份的归属感,源自他的童年,“我更多的是以科幻迷的角度写科幻。”刘慈欣说,
  刘慈欣在《三体》英文版后记里记述了这段经历——1970年4月25日,夜晚,河南省罗山县一个村庄,7岁的刘慈欣站在一个池塘边,“旁边还站着许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我和他们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漆黑的天幕上有一个小星星缓缓飞过。那是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那时的刘慈欣对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同样,那个年代的混乱与饥饿更让这个少年刻骨铭心。1963年刘慈欣出生在北京,祖籍河南,他的父亲曾经就职于中国煤炭设计院,后来下放去了山西。“那里是‘文革’中各派别武斗的重灾区,我记得夜里的枪声……”当时矿上的环境不安全,加之父母受到“文革”的冲击,只好把他送回河南的农村老家。
  几年后,和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青少年一样,《十万个为什么》也成了刘慈欣的科学启蒙书。他第一次看到了“光年”的概念,并知道了那颗人造卫星与其他星星的距离。“我想象着光线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穿越那寒冷寂静的太空,用想象努力把握着那令人战栗的广漠和深远,被一种巨大的恐惧和敬畏所压倒,同时有一种吸毒般的快乐感。”
  从那时起,刘慈欣就发现,自己拥有一种特殊能力,即远超出人类感官范围的极大和极小的尺度和存在,在他的大脑中却是形象化的。
  父亲从北京带回山西的书,给小慈欣打开了一扇眺望远方的窗户,正是从那个时候他接触到了真正的科幻。一个夏天,刘慈欣正在看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突然书被一双大手抽走了,那是他的父亲,说了一句:“这是科学幻想小说。”
  在知道了“光年”的1975年,河南爆发了“75·8”大洪水,在超过当时世界纪录的一天1005毫米的大暴雨中,河南驻马店地区的58座中小型水坝先后溃塌, 24万人死亡。此后刘慈欣回了趟老家,“当时有末日的感觉”。“人造卫星、饥饿、群星、煤油灯、银河、‘文革’武斗、光年、洪灾……这些相距甚远的东西混杂纠结在一起,成为我早年的人生,也塑造了我今天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写道。正是这种感受力,使刘慈欣先是成为一个科幻迷,进而成为科幻作家。
  刘慈欣说,那些年出版的科幻作品,无论中外他几乎都看过了,后来,刘慈欣写过一篇名为《使我走上科幻之路的那些书》的文章,影响他的书包括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自私的基因》、《宇宙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等。
  但是1980年的一次阅读体验,对于刘慈欣显然更为重要。这部作品就是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采访过刘慈欣的媒体都复盘了一个场景:读完那本书,出门仰望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以至于刘慈欣不止一次地对媒体说:“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从高一起,刘慈欣开始尝试写科幻小说,他说自己写硬科幻是一脉相承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就是以外星人为题材。“那部小说跟《三体》有些类似,讲述了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的故事。”刘慈欣说,起码目前还没有写软科幻的打算,“但不排除以后會有”。
  真正科幻作品创作,还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在相对偏僻又封闭的大型厂矿,没有女友,无处可去,可选择的消遣所剩无几,其中以打牌最为流行。刘慈欣曾经也靠这种娱乐方式消磨时间,但有一次他输掉了一个月的工资——800块,心疼了。还不如写点东西,一来打发时间,二来起码不会输钱。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这样评价刘慈欣:“每一篇小说他都希望能有不同的尝试。”《乡村教师》是对现实关注最强烈的一部作品。《地火》则隐约将他自己的过往镶嵌在其中。“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更是被看做刘慈欣最为经典的宇宙观,甚至被拿出来反复讨论其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同样,他书中所构建的“零道德”宇宙,以及最终结尾地球毁灭,也一度使得刘慈欣被认为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然而,他迅速反驳道:“一个只有几十万年的人类文明,最后拥有了一个四十几亿年的未来,我以为我已经够乐观了。”
  什么是好的科幻?刘慈欣的答案是,好的科幻,就是能让你在下班的途中,仰望星空。资深科幻迷小姬曾说过这样的话,让刘慈欣刻在心中:希望你们能拉着我们的手在太空中飞行,在时间中看未来和过去,带着我们仰望星空,带我们聆听宇宙中最深邃的思想。这番话是刘慈欣30年前就想对科幻作家说,但他没有机会。这个名叫小姬的女孩远比当年的刘慈欣幸运。
其他文献
在青藏高原,藏族人对黑颈鹤尤其喜爱和推崇,称之为“神鸟”。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世界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于1876年被首次科学命名。在其被发现定名后的百余年中,人类从科学上对它的了解一直十分有限。翻开30年前的鹤类研究文献,有关黑颈鹤的描述总会有类如“科学上发现最晚”“认识最少”“分布区气候严酷”“地域隔离”之类的描述,给黑颈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科学
期刊
鹤的优美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但不少鹤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为了让这个优雅美丽的物种继续流传下去,中外的无数环境保护者付出了诸多努力和心血,甚至有女孩付出了宝贵生命。幸运的是,有一帮人,喜欢鹤、呵护鹤,但愿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护鹤女孩留下了一首歌  20世纪90年代,大江南北流行着这样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
期刊
灰鹤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过度的炫耀,也没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但是就生存、适应能力而言,灰鹤是鹤类的佼佼者,它们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鹤。  分布最广的鹤  国外,灰鹤更多被称为“普通鹤”,之所以普通,就是因为其分布广、较为常见。灰鹤的分布区横贯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到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东至亚洲的东西伯利亚山地,北可到欧洲的白海沿岸,而南端则可以到达非洲的东非大裂谷。其分布之广,堪称鹤类之最。
期刊
近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揭示了HMGA2基因的表达和猪体型大小之间的联系。这项工作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对于哺乳动物类群体型调节的重要作用,并为基因改良提供了靶标。该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本质上来说,HMGA2基因控制着动物的细胞总数。”北卡罗来纳州比较医学研究所所长Jorge Piedrahita说,“这一基因只在婴儿发育时期激活,并‘规划’動物能够产生的细胞数量。当动物
期刊
体羽灰色,稍带棕褐色,前额和头顶有一块裸露的红斑。性情十分活泼,善于跳跃,经常在繁殖季节邊跳边舞,最高可跳3米多。分布在北美洲、古巴及亚洲的西伯利亚东北部,在中国属偶见的迷鸟。
期刊
在中国,白鹤是吉祥、长寿、高雅、华贵的象征。  国外有鸟类学家赞美白鹤具有最优雅最柔和的曲线美,是鸟类中的“百合花”。  白鹤特征  白鹤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约130厘米~140 厘米,体重5公斤~7公斤,头顶和脸裸露无羽呈鲜红色,喙橘黄,腿粉红。站立时全身羽毛洁白,飞翔时翅尖黑色,似白裳黑袖,故人们又称它为黑袖鹤。  白鹤是个古老物种,据考证它在地球上已有6000万年的漫长历史,堪称鸟类中的“活
期刊
体型娇小,性情温雅,机警胆小。它除了額和两眼前方有较密集的黑色刚毛,从头到颈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体羽都是暗石板灰色,并缀有褐色。眼先、额和前顶有密集的黑色刚毛,头顶皮肤裸露部为朱红色,头部其余部分及颈部的2/3为白色。飞羽灰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黑色。嘴黄绿色。脚灰黑色。
期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利用RNA(核糖核酸),成功將一只海兔的记忆转移到另一只海兔身上。研究人员称,这一新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恢复人类记忆的新疗法。  海兔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大约2万个神经元,虽然远无法与人类的1000亿个神经元相提并论,但其细胞和分子运行过程与人类神经元非常相似,因此被认为是研究人类大脑和记忆的极佳模型。  研究人员分别从“受训”海兔和正常海兔的神经系统中提
期刊
世界上最高的飞禽,也是现存15种鹤中最高大、最强壮的一种鹤。它站立时身高超过1.6 米,体重可达12公斤。  赤頸鹤最大的特征就是颈部有一段赤红。体羽浅灰色,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黑色,内侧飞羽白色,修长而垂盖尾部。嘴灰绿色,脚粉红色。
期刊
近日,《人类神经科学前沿》在线发表斯图加特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信息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一篇论文。  在研究中,42名參与者们佩戴头戴式眼动仪在校园里进行各项日常活动,结束后填写人格和好奇心调查问卷。研究人员根据问卷对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行评估。结果发现AI能够计算出性格特征和眼球运动之间的相关因素,进而通过眼部运动预测好奇心之类的特征。  《新闻周刊》称:“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