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课前预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内容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会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探讨了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前预习习惯,从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寻求更多更有效的语文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谈到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强调学生要先做、先学,可见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著名教育家黄燕的著作《中国学生缺乏什么》一书中,提到“六个缺乏”,其中提到:缺乏想象、质疑、感悟;缺乏独立人格、磨砺、合作。纵观以上,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语文教育已经步履维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呼声百出。
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做好课前预习、养成预习习惯这一关键环节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从小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往后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兴趣,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出发,一点一滴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海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根据本人多年的小学一线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轉变思路,重视预习
老师在上课之前都要预习甚至背下来要传授的内容,更别说小学生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更多相关的课外知识,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当上课老师讲解这些问题时,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可以说是 “授之以渔”的一个过程,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以事先让学生大概知道文章所讲内容,在讲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更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做一个学习主动有准备的人。例如我在教六年级课文《负荆请罪》前,布置学生去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上网去搜集有关负荆请罪前后的故事及蔺相如、廉颇的故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故事大比拼。这样学生的欲望及兴趣被激发,查找资料,上网搜索更积极。结果在查找搜索过程中,学生对历史背景、文本的知识了解更多,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从不同角度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二、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学习的精髓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钻研一些难懂不懂的问题。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布置课前预习内容 :“你想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感想?”在课本上作批注,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和悬念去自主预习。反馈交流时问:“通过先学你学会了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我常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我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我也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我建立积分制,累积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三、结合特征,教会预习
现在有些学生和家长也已经知道预习了,但课前预习的效果和质量还是低的,学生可能就把预习当作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了,寻思糊弄糊弄就算了,反正明天老师上课还是要讲解一遍的,家长也认为无所谓,和学生一样的观点。在第二天老师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是对课文有了了解,但没有完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课前预习了,但是没有达到一定的预习效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要想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地达到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此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指导、布置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应该“因材指导”。指导低年级学生预习,可以让他们大概通读全文,查找生字词,就文章的某一“障碍处”提出疑问;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让学生在预习中弄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能够复述文章内容、情节;就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讲,教师应该把更多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布置学生预习时,用更有深度的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从更多角度阐述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总之,预习要有效,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布置任务要难度适中,符合其年龄特征,并且要围绕学习的目标,开展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
四、倡导合作、探究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方式也需要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变化。这样,由过去的“手把手”一步指导到底,变为合作、探究式的预习也很有必要了。
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我在《送元二使安西》这课有过两次不同的教学经历,由于孩子不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孩子们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后来再次教学这首诗时,我总结第一次的教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我采取四人一小组,把预习的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前置预习作业:(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了解诗歌的背景;(2)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习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这样不仅解决学生的合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问题,提出新看法。例如对诗句的不同理解、对人物的不同看法,等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问题,提出新看法。例如对诗句的不同理解、对人物的不同看法,等等。
五、家校合作,常抓不懈
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需要家长的合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学能力还不是很高,需要家长提醒和指导。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前预习不只是在课堂上的,而是布置给学生到课后、家里去完成,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预习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长期合作。比如我在教一年级时,布置作业首先对学生布置一次,然后在微信群里再发一遍,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懂得的事情和认识汉字的数量有限,有时可能弄不太明白作业的内容,首先布置给孩子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微信群里再发一遍,是为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课后作业。监督孩子写作业时不能一边做一边玩或一边做一边看电视,效率要高。家长在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这一工作中起着纽带、桥梁的宝贵作用。
学生和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及其优点。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班级微信群等,告知父母应该为孩子课前预习做哪些工作,教给家长如何配合老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每天布置切实可行的预习内容。家长首先重视课前预习,其次孩子也就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习惯,知道每天应该预习的内容,怎样去预习。
总之,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阶段,要想有精彩充实的课堂,要想学生能够学习事半功倍,就要从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入手。要想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也需要在课前预习中得到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断结合时代去创新、去改变。
参考文献
[1]黄燕.中国学生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冯平,肖祥.预习让课堂教学更高效[J].基础教育研究,2013(10).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郭恒)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谈到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强调学生要先做、先学,可见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著名教育家黄燕的著作《中国学生缺乏什么》一书中,提到“六个缺乏”,其中提到:缺乏想象、质疑、感悟;缺乏独立人格、磨砺、合作。纵观以上,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语文教育已经步履维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呼声百出。
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做好课前预习、养成预习习惯这一关键环节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从小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往后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的兴趣,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出发,一点一滴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海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根据本人多年的小学一线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轉变思路,重视预习
老师在上课之前都要预习甚至背下来要传授的内容,更别说小学生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更多相关的课外知识,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当上课老师讲解这些问题时,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可以说是 “授之以渔”的一个过程,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以事先让学生大概知道文章所讲内容,在讲课的时候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更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做一个学习主动有准备的人。例如我在教六年级课文《负荆请罪》前,布置学生去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上网去搜集有关负荆请罪前后的故事及蔺相如、廉颇的故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故事大比拼。这样学生的欲望及兴趣被激发,查找资料,上网搜索更积极。结果在查找搜索过程中,学生对历史背景、文本的知识了解更多,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从不同角度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
二、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学习的精髓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钻研一些难懂不懂的问题。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布置课前预习内容 :“你想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感想?”在课本上作批注,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和悬念去自主预习。反馈交流时问:“通过先学你学会了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各抒己见,我常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我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我也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我建立积分制,累积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三、结合特征,教会预习
现在有些学生和家长也已经知道预习了,但课前预习的效果和质量还是低的,学生可能就把预习当作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了,寻思糊弄糊弄就算了,反正明天老师上课还是要讲解一遍的,家长也认为无所谓,和学生一样的观点。在第二天老师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是对课文有了了解,但没有完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课前预习了,但是没有达到一定的预习效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要想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地达到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此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指导、布置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时候,应该“因材指导”。指导低年级学生预习,可以让他们大概通读全文,查找生字词,就文章的某一“障碍处”提出疑问;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让学生在预习中弄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能够复述文章内容、情节;就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讲,教师应该把更多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布置学生预习时,用更有深度的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中心内容,从更多角度阐述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总之,预习要有效,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布置任务要难度适中,符合其年龄特征,并且要围绕学习的目标,开展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
四、倡导合作、探究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方式也需要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变化。这样,由过去的“手把手”一步指导到底,变为合作、探究式的预习也很有必要了。
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感悟诗人的情感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我在《送元二使安西》这课有过两次不同的教学经历,由于孩子不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孩子们生活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后来再次教学这首诗时,我总结第一次的教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情,我采取四人一小组,把预习的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前置预习作业:(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王维,了解诗歌的背景;(2)查阅关于渭城、安西、阳关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借助课前预习的知识品味到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这样不仅解决学生的合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问题,提出新看法。例如对诗句的不同理解、对人物的不同看法,等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问题,提出新看法。例如对诗句的不同理解、对人物的不同看法,等等。
五、家校合作,常抓不懈
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需要家长的合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学能力还不是很高,需要家长提醒和指导。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前预习不只是在课堂上的,而是布置给学生到课后、家里去完成,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预习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长期合作。比如我在教一年级时,布置作业首先对学生布置一次,然后在微信群里再发一遍,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懂得的事情和认识汉字的数量有限,有时可能弄不太明白作业的内容,首先布置给孩子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微信群里再发一遍,是为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课后作业。监督孩子写作业时不能一边做一边玩或一边做一边看电视,效率要高。家长在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这一工作中起着纽带、桥梁的宝贵作用。
学生和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及其优点。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班级微信群等,告知父母应该为孩子课前预习做哪些工作,教给家长如何配合老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每天布置切实可行的预习内容。家长首先重视课前预习,其次孩子也就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习惯,知道每天应该预习的内容,怎样去预习。
总之,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阶段,要想有精彩充实的课堂,要想学生能够学习事半功倍,就要从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入手。要想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也需要在课前预习中得到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断结合时代去创新、去改变。
参考文献
[1]黄燕.中国学生缺什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冯平,肖祥.预习让课堂教学更高效[J].基础教育研究,2013(10).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