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r>
礼炮轰鸣,和平鸽放飞,领导发言,部分学生身着T恤衫在操场中央摆出寓意70年的“1938”、“2008”和校徽的造型,一切都是高校校庆司空见惯的场景。
学生自然挺兴奋,已经筹备了一年的校庆终于举行,这天不用上课,每个人都得到一件校庆衫,一瓶饮用水,一顿价值10元钱的免费午餐,进入造型方阵的还配有鸭舌帽。庆典后,不少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校庆的照片以及自己留影,一位女生自我解嘲式地表示“虽然校庆T恤发到了最难看的颜色,但是大家都穿一样的就没那么难看了。”这一切也是司空见惯。
也不是所有的声音都一致,有校友在恩施当地论坛热心地贴出数十幅作为贵宾回校的照片,在上百条的回复中,也会偶尔有人说到:“校庆,要花很多钱吧?”
然而,一切都还是平静的,校庆过后就是国庆假期,民院的校庆现场再热闹也会很快被遗忘。
这时,郭广林发博客了。
那是10月9日,校庆已经过去了10天,郭广林在自己的博客上实名发表了《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的博文,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校庆的反感。10张照片,照片张张扎眼,后来那些把众多网友“雷得外焦里嫩”的照片便出于此;千把个字,笔法却很辛辣,从钱钟书拒绝为自己搞纪念活动说到校庆,从学校大门和行政楼的建筑风格说到学校学术创建的不足,从停课校庆说到说到高校教评公关,从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说到校庆大包酒店,每一条说的都是社会上争议很大的话题。
“有好事者,想为钱(钟书)老先生搞一个什么纪念活动。去征求老先生的意见,钱老说: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好事者悻悻焉。”
“一所大学至少在外形上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想见其在学术上会有什么建树。”
“一所大学不热衷于教学及学术科研,反倒学一些社会上流行的虚头巴脑的事,最终影响到学生也是浮躁。”
“这里是国家贫困地区。自己经常去乡下拍摄,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劳动极其艰苦。而这样的行为无异:取不足奉有余。”
“其实校庆要是真能为学生争取到一些利益,也就无可指摘。就怕其中极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绑架了全体学生还有大部分老师的意志。”
看得出来郭广林对于民院的情况十分了解,尽管郭广林强调自己是失业者,和学校没有关系,发博客反感校庆“纯属多余,吃饱了撑的”。事实上,他已经在民院教过2年的摄影课,但并不是民院的聘用教师,只是代课。
在郭广林博客的最初的留言中,大都表示了赞同其批判观点,但也有留言义愤填膺地对郭广林进行攻击,“狗都不会伤害给它喂食的人”。
郭广林的私人博客点击量并不大,每篇博文平时点击量大概在一两百次间,“不三不四”一文也就算篇小圈子的议论。真正让这篇“吃饱了撑”的博文造成影响的是其他网站的二次传播。
博文发了快20天,10月28日,郭广林被一个学生告知,他的博文被一家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了。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不计其数的网站和公共论坛开始转载,在一两天内,郭广林的文章红遍网络,但是,这些转载文章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郭广林的署名,也改了题目。
“不三不四”最初被转载时题目被改成了“区区校庆居然如此大摆排场”,后来在转载中又逐步演变成“开个校庆摆出成队验钞机来收钱”、“最雷人高校校庆亮相”等等。
“雷人”是一个常用的网络词汇,用来形容某种事物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或者使人受惊吓。可以看出,贯穿多家网站和网民二次传播始终的,是对民院校庆搞法的谴责。
但是郭广林认为,网络的转载剽窃了他文章,曲解了他的主旨意思。转载文章多以校庆太铺张为主旨,郭广林说:“我的意思是大学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的。而这样的校庆对学生是一个错误的引导。”
郭广林理想中的校庆搞法是,围绕教研及学术交流来展开,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确实是在认认真真地办学,重点是在教育、学术上。
下课门
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纷繁,巨大的信息流快来快往,民院“校庆门”虽然短时间内造成了轰动,但是按常理也很快会平息。人们的愤怒不会停留很久,很快会有新的吸引人的话题,比如明星离婚,比如阿扁绝食。
“校庆门”爆发后,一些民院的学生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学校的声誉受到破坏,以至于担心这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就业,他们希望时间能让民院远离话题中心。“下课门”让学生的愿望落了空。
10月29日上午,就在网民们被一个个网站在显要位置挂出的“摆出验钞机的雷人校庆”吸引,看到民院校庆的图片并发出咒骂时,郭广林接到他代课的民院艺术学院教学科一个女老师的电话,电话里告诉他明天不用上课了。
郭广林有点纳闷,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他第二天本来就没有课,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这个学期他的摄影课被推后时间,目前还未开课。
第二天,郭广林把电话打回了教学科,通知他不用上课的女教师表示也不清楚停他课的原因,说停课“是大院(指民院校方)通知的”。郭广林这下明白了原来排好的这个学期的摄影课不要他上了,他在自己博客上披露了这个信息。
“我根本不把这个事当回事,这是个多大个事啊?”当《新民周刊》记者询问戴小明院长在学校声誉受损,受到舆论质疑,是否开始危机公关时,戴小明如上表示:“这点担当我还是有的。”
在戴小明看来,并没有危机公关的必要,学校的声誉也没有因此受损:“这只是件小事,屁大个影响,我一个大学会因为这点事会声誉受损?事情没那么严重。”
对于外界的批评,戴院长并不予置评:“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批评就批评吧,他们有空他们批评。”
戴院长并没有直接回答郭广林的下课是否和批评学校有直接关系,“我一个校长哪有时间关心这个小事?”
民院校方对舆论的漠视,对危机公关的无意识以及对媒体一些不尽严谨的表态,反而进一步推动了郭广林事件的传播。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将“下课门”移至“校长门”,开始探讨学校领导者的语言是否得体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当记者将学生对学校声誉的种种担忧告诉戴院长时,戴院长表示自己并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学生有什么问题他们自己会到办公室来告诉我的。”
然而,在有的学生眼中,戴院长在学校是个不理人的院长。一位民院学生告诉记者,他接触戴院长已经不下二十次了,除了参加会议时,他坚持每次在路上遇到院长后都停下来喊一声“戴院长”,但戴院长从来没有回应过。
“自负而傲然”,是这个学生对自己学校院长的评价,尽管他认为戴院长上任后烧的几把火还不错,很有工作能力。
边缘人
“昨天晚上,我终于听了一次好讲座。那是我们学校的一位代课老师的‘摄影漫谈’。那位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挺有艺术感——较高的身材,全身浅黑打扮,一件披风配个帽子,还有露在后颈上的稍卷的头发。”
一位学生这样描述郭广林,他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他的讲座也的确征服了学生,“我进大学快两年了,总共约听了4次讲座。不是我不喜欢这类活动,而是我发现不少讲座简直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如果一个讲座弄得跟我们平时上课一样——台下要求安静,台上照本宣科地来谈,那能吸引几个人呢?”
MM、性感、魅力、青春的骚动,郭广林讲座时的诙谐谈吐让台下一片笑声,也赢得了学生。他不占用太多“同学们的周末恋爱时间”,却被同学要求再讲半小时。
尽管是代课教师,郭广林在学校里显得特立独行。
在恩施,郭广林对自己的摄影水平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比别人多了些摄影时间,但出了恩施就是个小学生”。这样的言论在恩施的一些主流摄影人士看来无异于一种侮辱,于是对于郭,一些人评价是:“技术好,但人品不好。”
恩施的朋友老狼说郭:“不是主流圈子里的人,看到不大好的情形当然不见得会往好的方向去理解,竟然把短揭了出来。只是他还是单纯了一点,不知道这样会砸了饭碗。”
47岁的郭广林是土生土长北京人,2002年开始定居恩施,并在恩施成家。总的来说,他是个社会边缘人——自称是“失业者”,坦言自己是穷人,爱好摄影,2006年开始给民院代课。所谓的代课教师,只是一种事实用工,和学校说好了就去上课,其实连个合同都没有,完全没有保障。
严格地说,郭广林和学校间根本无聘可解,当初是喊来上课,现在也是喊一声就不要来上课了。
据《新民周刊》调查,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民院有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大都没有和学校签合同。“我们代课教师其实是边缘群体。”一位曾在民院代课的老师这样说。
老狼觉得郭广林有点“愤青”,但不是盲目“粪”青,“他有思想”。郭广林解释自己批评校庆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看不惯”,“当地孩子多穷啊,上个大学容易么,学校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花力气搞校庆对得起学生吗?”
郭广林看不惯的事不止校庆,他是个直言不讳的人。看到钱文忠在电视里讲玄奘断水断粮七天穿越沙漠,他便质疑这有悖科学常理。
看到当地摄影比赛评出的一等奖作品水平不高,他也大张旗鼓质疑,“自己没有参赛,我就可以说。”这样的做事风格,得罪的人自然也不少。
郭广林也是热心的人,上摄影课,他最多带过三部自己的相机去上课,为了随时借给学生使用。“穷孩子很多都没相机,学校也不管,摄影是需要实践的。”
他几个月前就在博客上建议戴院长与地方协商,把与校园近在咫尺的龙洞源头景区开辟为一个新校园,成为中国最美校园,这样民院可以美誉中国。
郭广林在事发后将自己博客的个人说明改成了“喜欢临渊而立”,而他现在真的“临渊而立”了。
郭广林目前已经暂时回到北京“避风头”。批评校庆的博客发表后,他好几次接到学校保卫处的电话,说警察想找他谈谈。也有当警察的朋友向他转达了有人要他“不要鬧了”。他租赁的学校商用房被强制收回,写信支持他的学生被辅导员警告不要再留言支持他。
对于未来,郭广林有点茫然,他明确的希望只有一条,就是民院能把教学搞好,有什么具体建议他说不大清楚,“要有关部门来查”。对于自己,他要一个公道,但也说不出个具体的利益诉求。
“郭广林在抱怨,媒体在声援。为何恰恰掩盖了两个比这个事件更重要的问题呢,关于高校摄影理论技术师资的严重亏缺,关于剽窃自如的无良网媒呢。”在反思声中,博客陈有为看到了两个现实问题。
礼炮轰鸣,和平鸽放飞,领导发言,部分学生身着T恤衫在操场中央摆出寓意70年的“1938”、“2008”和校徽的造型,一切都是高校校庆司空见惯的场景。
学生自然挺兴奋,已经筹备了一年的校庆终于举行,这天不用上课,每个人都得到一件校庆衫,一瓶饮用水,一顿价值10元钱的免费午餐,进入造型方阵的还配有鸭舌帽。庆典后,不少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校庆的照片以及自己留影,一位女生自我解嘲式地表示“虽然校庆T恤发到了最难看的颜色,但是大家都穿一样的就没那么难看了。”这一切也是司空见惯。
也不是所有的声音都一致,有校友在恩施当地论坛热心地贴出数十幅作为贵宾回校的照片,在上百条的回复中,也会偶尔有人说到:“校庆,要花很多钱吧?”
然而,一切都还是平静的,校庆过后就是国庆假期,民院的校庆现场再热闹也会很快被遗忘。
这时,郭广林发博客了。
那是10月9日,校庆已经过去了10天,郭广林在自己的博客上实名发表了《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的博文,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校庆的反感。10张照片,照片张张扎眼,后来那些把众多网友“雷得外焦里嫩”的照片便出于此;千把个字,笔法却很辛辣,从钱钟书拒绝为自己搞纪念活动说到校庆,从学校大门和行政楼的建筑风格说到学校学术创建的不足,从停课校庆说到说到高校教评公关,从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说到校庆大包酒店,每一条说的都是社会上争议很大的话题。
“有好事者,想为钱(钟书)老先生搞一个什么纪念活动。去征求老先生的意见,钱老说: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好事者悻悻焉。”
“一所大学至少在外形上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想见其在学术上会有什么建树。”
“一所大学不热衷于教学及学术科研,反倒学一些社会上流行的虚头巴脑的事,最终影响到学生也是浮躁。”
“这里是国家贫困地区。自己经常去乡下拍摄,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劳动极其艰苦。而这样的行为无异:取不足奉有余。”
“其实校庆要是真能为学生争取到一些利益,也就无可指摘。就怕其中极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绑架了全体学生还有大部分老师的意志。”
看得出来郭广林对于民院的情况十分了解,尽管郭广林强调自己是失业者,和学校没有关系,发博客反感校庆“纯属多余,吃饱了撑的”。事实上,他已经在民院教过2年的摄影课,但并不是民院的聘用教师,只是代课。
在郭广林博客的最初的留言中,大都表示了赞同其批判观点,但也有留言义愤填膺地对郭广林进行攻击,“狗都不会伤害给它喂食的人”。
郭广林的私人博客点击量并不大,每篇博文平时点击量大概在一两百次间,“不三不四”一文也就算篇小圈子的议论。真正让这篇“吃饱了撑”的博文造成影响的是其他网站的二次传播。
博文发了快20天,10月28日,郭广林被一个学生告知,他的博文被一家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了。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不计其数的网站和公共论坛开始转载,在一两天内,郭广林的文章红遍网络,但是,这些转载文章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郭广林的署名,也改了题目。
“不三不四”最初被转载时题目被改成了“区区校庆居然如此大摆排场”,后来在转载中又逐步演变成“开个校庆摆出成队验钞机来收钱”、“最雷人高校校庆亮相”等等。
“雷人”是一个常用的网络词汇,用来形容某种事物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或者使人受惊吓。可以看出,贯穿多家网站和网民二次传播始终的,是对民院校庆搞法的谴责。
但是郭广林认为,网络的转载剽窃了他文章,曲解了他的主旨意思。转载文章多以校庆太铺张为主旨,郭广林说:“我的意思是大学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的。而这样的校庆对学生是一个错误的引导。”
郭广林理想中的校庆搞法是,围绕教研及学术交流来展开,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确实是在认认真真地办学,重点是在教育、学术上。
下课门
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纷繁,巨大的信息流快来快往,民院“校庆门”虽然短时间内造成了轰动,但是按常理也很快会平息。人们的愤怒不会停留很久,很快会有新的吸引人的话题,比如明星离婚,比如阿扁绝食。
“校庆门”爆发后,一些民院的学生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学校的声誉受到破坏,以至于担心这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就业,他们希望时间能让民院远离话题中心。“下课门”让学生的愿望落了空。
10月29日上午,就在网民们被一个个网站在显要位置挂出的“摆出验钞机的雷人校庆”吸引,看到民院校庆的图片并发出咒骂时,郭广林接到他代课的民院艺术学院教学科一个女老师的电话,电话里告诉他明天不用上课了。
郭广林有点纳闷,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因为他第二天本来就没有课,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这个学期他的摄影课被推后时间,目前还未开课。
第二天,郭广林把电话打回了教学科,通知他不用上课的女教师表示也不清楚停他课的原因,说停课“是大院(指民院校方)通知的”。郭广林这下明白了原来排好的这个学期的摄影课不要他上了,他在自己博客上披露了这个信息。
“我根本不把这个事当回事,这是个多大个事啊?”当《新民周刊》记者询问戴小明院长在学校声誉受损,受到舆论质疑,是否开始危机公关时,戴小明如上表示:“这点担当我还是有的。”
在戴小明看来,并没有危机公关的必要,学校的声誉也没有因此受损:“这只是件小事,屁大个影响,我一个大学会因为这点事会声誉受损?事情没那么严重。”
对于外界的批评,戴院长并不予置评:“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批评就批评吧,他们有空他们批评。”
戴院长并没有直接回答郭广林的下课是否和批评学校有直接关系,“我一个校长哪有时间关心这个小事?”
民院校方对舆论的漠视,对危机公关的无意识以及对媒体一些不尽严谨的表态,反而进一步推动了郭广林事件的传播。更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将“下课门”移至“校长门”,开始探讨学校领导者的语言是否得体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当记者将学生对学校声誉的种种担忧告诉戴院长时,戴院长表示自己并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学生有什么问题他们自己会到办公室来告诉我的。”
然而,在有的学生眼中,戴院长在学校是个不理人的院长。一位民院学生告诉记者,他接触戴院长已经不下二十次了,除了参加会议时,他坚持每次在路上遇到院长后都停下来喊一声“戴院长”,但戴院长从来没有回应过。
“自负而傲然”,是这个学生对自己学校院长的评价,尽管他认为戴院长上任后烧的几把火还不错,很有工作能力。
边缘人
“昨天晚上,我终于听了一次好讲座。那是我们学校的一位代课老师的‘摄影漫谈’。那位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挺有艺术感——较高的身材,全身浅黑打扮,一件披风配个帽子,还有露在后颈上的稍卷的头发。”
一位学生这样描述郭广林,他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他的讲座也的确征服了学生,“我进大学快两年了,总共约听了4次讲座。不是我不喜欢这类活动,而是我发现不少讲座简直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如果一个讲座弄得跟我们平时上课一样——台下要求安静,台上照本宣科地来谈,那能吸引几个人呢?”
MM、性感、魅力、青春的骚动,郭广林讲座时的诙谐谈吐让台下一片笑声,也赢得了学生。他不占用太多“同学们的周末恋爱时间”,却被同学要求再讲半小时。
尽管是代课教师,郭广林在学校里显得特立独行。
在恩施,郭广林对自己的摄影水平很有信心,认为自己“比别人多了些摄影时间,但出了恩施就是个小学生”。这样的言论在恩施的一些主流摄影人士看来无异于一种侮辱,于是对于郭,一些人评价是:“技术好,但人品不好。”
恩施的朋友老狼说郭:“不是主流圈子里的人,看到不大好的情形当然不见得会往好的方向去理解,竟然把短揭了出来。只是他还是单纯了一点,不知道这样会砸了饭碗。”
47岁的郭广林是土生土长北京人,2002年开始定居恩施,并在恩施成家。总的来说,他是个社会边缘人——自称是“失业者”,坦言自己是穷人,爱好摄影,2006年开始给民院代课。所谓的代课教师,只是一种事实用工,和学校说好了就去上课,其实连个合同都没有,完全没有保障。
严格地说,郭广林和学校间根本无聘可解,当初是喊来上课,现在也是喊一声就不要来上课了。
据《新民周刊》调查,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民院有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大都没有和学校签合同。“我们代课教师其实是边缘群体。”一位曾在民院代课的老师这样说。
老狼觉得郭广林有点“愤青”,但不是盲目“粪”青,“他有思想”。郭广林解释自己批评校庆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看不惯”,“当地孩子多穷啊,上个大学容易么,学校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花力气搞校庆对得起学生吗?”
郭广林看不惯的事不止校庆,他是个直言不讳的人。看到钱文忠在电视里讲玄奘断水断粮七天穿越沙漠,他便质疑这有悖科学常理。
看到当地摄影比赛评出的一等奖作品水平不高,他也大张旗鼓质疑,“自己没有参赛,我就可以说。”这样的做事风格,得罪的人自然也不少。
郭广林也是热心的人,上摄影课,他最多带过三部自己的相机去上课,为了随时借给学生使用。“穷孩子很多都没相机,学校也不管,摄影是需要实践的。”
他几个月前就在博客上建议戴院长与地方协商,把与校园近在咫尺的龙洞源头景区开辟为一个新校园,成为中国最美校园,这样民院可以美誉中国。
郭广林在事发后将自己博客的个人说明改成了“喜欢临渊而立”,而他现在真的“临渊而立”了。
郭广林目前已经暂时回到北京“避风头”。批评校庆的博客发表后,他好几次接到学校保卫处的电话,说警察想找他谈谈。也有当警察的朋友向他转达了有人要他“不要鬧了”。他租赁的学校商用房被强制收回,写信支持他的学生被辅导员警告不要再留言支持他。
对于未来,郭广林有点茫然,他明确的希望只有一条,就是民院能把教学搞好,有什么具体建议他说不大清楚,“要有关部门来查”。对于自己,他要一个公道,但也说不出个具体的利益诉求。
“郭广林在抱怨,媒体在声援。为何恰恰掩盖了两个比这个事件更重要的问题呢,关于高校摄影理论技术师资的严重亏缺,关于剽窃自如的无良网媒呢。”在反思声中,博客陈有为看到了两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