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室里,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则猫在电脑后,座位旁还散落着时下流行的打底裤、针织帽等网购热卖品。他们正通过淘宝旺旺和顾客谈价格、接单子,生意热火朝天,键盘声不绝于耳……
这就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义乌工商学院)创业班看到的一幕。这个学校被称为“淘宝大学”,却和马云没半点关系,这里有另一个教父——被称为“创业教父”的贾少华,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
两年前,他第一次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是因为他规定以网店级别可以代替学分,将课堂变成商场;而今,他又表示要让6门不及格的石豪杰以“优秀毕业生”提前毕业。贾少华的离经叛道,屡次刺痛传统教育的神经。当记者称其为“最不正统的老师”时,他却连声否认,“‘不正统’是你们媒体封给我的,其实我‘很正统’。”
“正统”教育系出身
1976年,16岁的贾少华高中毕业,因为不满18岁,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够格,为了“混一口饭吃”,他冲着每月26元的工资外加2.5元的粮食补助,到义乌农村当起了代课老师。“那时候,就是一边学一边教,但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很快乐。从此,我就一头扎进了教育事业,走上了‘不归路’。”
1978年恢复高考,贾少华考上了杭州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贾少华本可以去人事局或组织部工作,但他选择了到中专当老师。“我可是正统科班出身”, 贾少华笑言。
但贾少华是不“安分”的,37岁时,他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是年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1999年毕业,贾少华拒绝了上海、金华的工作机会,回到义乌,到义乌工商学院担任副院长。
当时,这所学校刚刚脱离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开始独立办学,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学校。“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走进学校的。很多人进来时心不甘情不愿。”面对这样的现状,贾少华满怀“化腐朽为神奇”的激情,他为学生设计了如何追赶强者的一整套精英教育思路,制定了严格的校规,例如,教师上课必须点名,学生早晚必须上自习课、不得外出租房住等等。
现实却很残酷。临近期末考试的一天,贾少华到教室转悠,不经意拿起一个学生的课本。整本书上,除了一个名字和电话号码外,连条横线都没有。贾少华问:“这是你的名字和电话?”学生答:“不,是老师的。”显然,学生只是在开学第一节课,记下了老师的名字和电话,以后一个字都不写了。这让贾少华大受刺激,“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绝望的同时,贾少华终于接受了一个事实,书本知识不是高职学生的兴趣所在,“考清华大学要700多分,我们学校只要300来分,要读书的孩子不在我们这儿。强迫成绩差的学生学高等教育课程,就像叫姚明去跨栏。”
但他也发现,“这些学生的行动力很强,开运动会布置场地时,他们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颠覆学院式教育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慢慢产生。
一栋楼 两根线 制度=成功
“改革可能会错,但不改革是最大的错。”贾少华有些激动,这十多年,走得不易。“最大的困难,就是老师观念的改变,打破固有的观念太难。”面对种种争议与压力,他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都用上了。
2008年,贾少华把一整栋教学楼空了出来,命名为“创业园”。创业园只为学生提供两根线——一根电线、一根网线,桌椅、电脑一概没有。“不是学校小气,真正的创业能力应该从零开始培养。创业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硬件都要学生自己解决。没钱买电脑?可以借啊!这么一点儿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就不要创业了!”贾少华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投入,有投入才会努力赚钱。
他还在这里建立了“创业学院”,让月收入8000元以上,或是淘宝网店达到4颗钻以上的学生搬进创业园,并力排众议,为该学院专门制定了《创业学生管理办法》,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实践以及其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课程修满学分。“现在8000元的门槛降到了5000元,一开始的时候那么高,就是为了堵住反对的声音,月收入都超过公务员了,大家高抬贵手,放人吧!”贾少华语调抑扬顿挫。
在创业园,没有休息日也没有昼夜,学生们会轮流值夜班。“我看过一些高校的创业园,有的投入五六百万元,学校还作为成果展示,学生却在里面玩游戏、打牌、看电影。我一分钱都没投入,也不要扶持,我们的学生晚上10点多还在创业园。有投入、懂珍惜,这才是创业。”
这个“没有一分钱投入”的创业园,产出却是惊人的。何洪伟2005年起步做网商,2009年成交量就达到1.3亿元,2010年被网商大会评为“全球十大网商”。2007年入学的杨甫刚,复读了两年才勉强考入这所学校。毕业时,他开着凯迪拉克离开学校,这时的他已是一个拥有14名员工、300多平方米仓库、5项专利申请的淘宝双皇冠卖家。石豪杰在高考报志愿时,特地到义乌考察,之后放弃“二本”。入学后,他靠网店起家,现在聘请员工11人,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连世界500强企业都是他的采购商。鲜为人知的是,这3名学生入校时都是贫困生,连学费都是写了欠条给贾少华的。
在这里,成功的定义是崭新的,成功的样本是可以复制的。目前,义乌工商学院有2000多名学生在网上创业;这些学生,60%以上生活费自理,1/3的月收入接近普通白领,一年的销售总额超过2亿元。
贾少华并不认为自己推动的创业教育有多了不起。“从大学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校长、老师还心安理得,还为罗列出的一大堆研究成果而沾沾自喜。可事实上,学生是学校生产的产品,老师是生产者,产品如果不受市场欢迎,就意味着我们的失败。”这个长着方脸粗眉的南方男人,温和的笑容里总会不经意间透露出精明以及掌控的威力。
一位采访过贾少华的记者这样写道:“他能激发起人们的热烈情感。无论对方是喜欢还是反感,他总能让自己的理念和学校成为话题中心。他会像个娴熟的电视推销员一样推销他的理念,口中吐出词组和短语,让听他演讲的人也为之兴奋。”
贾少华对记者说:“我现在所做的,本土的一些大学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这些不是我拍脑袋自创,而是借鉴了国内外的经验,人家都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比如说创业活动给学分,香港理工大学早就有了。对于国内的创业教育,我只能说不是我走得太快,是有人走得太慢。”
这个模式不是只有义乌能做
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3%至25%,而我国却不到1%。“中国的大学注重创业教育,为什么创业人才寥寥无几?”针对这样的提问,贾少华打了个比喻,“中国创业教育就像在教室里用理论培养游泳运动员,培养出来的人看到水就发抖,下了水说不定就淹死。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如果只是说要创业,却不付诸行动,梦想只会和所有的理论课本一样被束之高阁。在这个意义上,贾少华可以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游泳池”。
环球人物杂志:听说您奉行一个标准,“学习好的是好学生,创业好的更是好学生”。
贾少华:是的。我们给一般学院学生的奖学金是2000元,但创业竞赛的最高奖金是10万元,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我就是要鼓励创业,因为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别人的就业问题。
环球人物杂志:但您从来不给学生发贫困补助金。
贾少华:对,而且学校的贫困生学费,我们一分都不减免,但我不会让一个贫困生辍学。学校设立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打扫教室、拔操场的杂草等等,他们可以赚钱还学费。一句话:钱可以欠,但不能免,要还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始终高调地宣扬经济的诉求,甚至说,“我的眼里只有‘钻石’和‘皇冠’,能获得这样级别的学生才会受到我的青睐。”是不是太功利了?
贾少华:“钻石”和“皇冠”是我实行有效管理的落脚点。没有量化标准,缺少问责机制,无从追究,这样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人说创业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如果这两样东西无法考核,那叫忽悠人。
环球人物杂志:您的女儿被保送清华又获得全额奖学金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她接受的应该说是标准的“精英教育”;但您在自己的学院实行的是“去精英化”。您怎么理解这两种教育方式?
贾少华:现在国内高校,人人要做精英,结果却是“上不去,下不来”,这是很可悲的。有研究表明,只有1%的高校具有知识贡献、知识创新的能力,中国2000多所高校,有20来所就可以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使命,本科院校的重心都要往下移,这是国际上研究的结果。有人问我,如果我是清华的校长,还搞不搞创业教育?当然不会!清华有清华的使命。
环球人物杂志:学院的创业教育有良好的发展与义乌的经济优势密不可分,您认为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
贾少华:我在外省讲课,他们说你这个模式只有浙江能做;我在浙江讲课,他们说只有义乌能做,唯独不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一开始,我们免费给快递公司提供房间,他们不来;现在4家快递公司进驻学校,8个收货点还爆仓。这是一个过程,谁都有第一步,和义乌没有必然的关系。电子商务是跨越空间的,完全可以推广。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自己的创业教育成功吗?
贾少华:我们走这条路,同学们做得比想象中好,从这点来说,我们是成功的,我无限骄傲,但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创业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们怎么适应这个变革,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怎样缩短创业摸索的阶段,为学生节约时间成本;如何形成系统化的教材体系,探索出可复制性更强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要走的路,很长,很有意义。
环球人物杂志:假设有一天没有了电子商务,您的学生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
贾少华:我坚持认为创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开网店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节,懂得了怎么做人。商德不是靠说教,而是在创业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的。即使互联网毁灭了,我的学生也能活下来,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洞察市场、捕捉机会的能力,具备了跟企业、跟供货商的谈判协调能力,与顾客的沟通维护能力,以及管理员工的能力等等,这些经验沉淀下来,是所有商业环境下的立足之本。
这就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义乌工商学院)创业班看到的一幕。这个学校被称为“淘宝大学”,却和马云没半点关系,这里有另一个教父——被称为“创业教父”的贾少华,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
两年前,他第一次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是因为他规定以网店级别可以代替学分,将课堂变成商场;而今,他又表示要让6门不及格的石豪杰以“优秀毕业生”提前毕业。贾少华的离经叛道,屡次刺痛传统教育的神经。当记者称其为“最不正统的老师”时,他却连声否认,“‘不正统’是你们媒体封给我的,其实我‘很正统’。”
“正统”教育系出身
1976年,16岁的贾少华高中毕业,因为不满18岁,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够格,为了“混一口饭吃”,他冲着每月26元的工资外加2.5元的粮食补助,到义乌农村当起了代课老师。“那时候,就是一边学一边教,但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很快乐。从此,我就一头扎进了教育事业,走上了‘不归路’。”
1978年恢复高考,贾少华考上了杭州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贾少华本可以去人事局或组织部工作,但他选择了到中专当老师。“我可是正统科班出身”, 贾少华笑言。
但贾少华是不“安分”的,37岁时,他考上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是年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1999年毕业,贾少华拒绝了上海、金华的工作机会,回到义乌,到义乌工商学院担任副院长。
当时,这所学校刚刚脱离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开始独立办学,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学校。“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走进学校的。很多人进来时心不甘情不愿。”面对这样的现状,贾少华满怀“化腐朽为神奇”的激情,他为学生设计了如何追赶强者的一整套精英教育思路,制定了严格的校规,例如,教师上课必须点名,学生早晚必须上自习课、不得外出租房住等等。
现实却很残酷。临近期末考试的一天,贾少华到教室转悠,不经意拿起一个学生的课本。整本书上,除了一个名字和电话号码外,连条横线都没有。贾少华问:“这是你的名字和电话?”学生答:“不,是老师的。”显然,学生只是在开学第一节课,记下了老师的名字和电话,以后一个字都不写了。这让贾少华大受刺激,“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绝望的同时,贾少华终于接受了一个事实,书本知识不是高职学生的兴趣所在,“考清华大学要700多分,我们学校只要300来分,要读书的孩子不在我们这儿。强迫成绩差的学生学高等教育课程,就像叫姚明去跨栏。”
但他也发现,“这些学生的行动力很强,开运动会布置场地时,他们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颠覆学院式教育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慢慢产生。
一栋楼 两根线 制度=成功
“改革可能会错,但不改革是最大的错。”贾少华有些激动,这十多年,走得不易。“最大的困难,就是老师观念的改变,打破固有的观念太难。”面对种种争议与压力,他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都用上了。
2008年,贾少华把一整栋教学楼空了出来,命名为“创业园”。创业园只为学生提供两根线——一根电线、一根网线,桌椅、电脑一概没有。“不是学校小气,真正的创业能力应该从零开始培养。创业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硬件都要学生自己解决。没钱买电脑?可以借啊!这么一点儿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就不要创业了!”贾少华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投入,有投入才会努力赚钱。
他还在这里建立了“创业学院”,让月收入8000元以上,或是淘宝网店达到4颗钻以上的学生搬进创业园,并力排众议,为该学院专门制定了《创业学生管理办法》,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实践以及其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课程修满学分。“现在8000元的门槛降到了5000元,一开始的时候那么高,就是为了堵住反对的声音,月收入都超过公务员了,大家高抬贵手,放人吧!”贾少华语调抑扬顿挫。
在创业园,没有休息日也没有昼夜,学生们会轮流值夜班。“我看过一些高校的创业园,有的投入五六百万元,学校还作为成果展示,学生却在里面玩游戏、打牌、看电影。我一分钱都没投入,也不要扶持,我们的学生晚上10点多还在创业园。有投入、懂珍惜,这才是创业。”
这个“没有一分钱投入”的创业园,产出却是惊人的。何洪伟2005年起步做网商,2009年成交量就达到1.3亿元,2010年被网商大会评为“全球十大网商”。2007年入学的杨甫刚,复读了两年才勉强考入这所学校。毕业时,他开着凯迪拉克离开学校,这时的他已是一个拥有14名员工、300多平方米仓库、5项专利申请的淘宝双皇冠卖家。石豪杰在高考报志愿时,特地到义乌考察,之后放弃“二本”。入学后,他靠网店起家,现在聘请员工11人,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连世界500强企业都是他的采购商。鲜为人知的是,这3名学生入校时都是贫困生,连学费都是写了欠条给贾少华的。
在这里,成功的定义是崭新的,成功的样本是可以复制的。目前,义乌工商学院有2000多名学生在网上创业;这些学生,60%以上生活费自理,1/3的月收入接近普通白领,一年的销售总额超过2亿元。
贾少华并不认为自己推动的创业教育有多了不起。“从大学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校长、老师还心安理得,还为罗列出的一大堆研究成果而沾沾自喜。可事实上,学生是学校生产的产品,老师是生产者,产品如果不受市场欢迎,就意味着我们的失败。”这个长着方脸粗眉的南方男人,温和的笑容里总会不经意间透露出精明以及掌控的威力。
一位采访过贾少华的记者这样写道:“他能激发起人们的热烈情感。无论对方是喜欢还是反感,他总能让自己的理念和学校成为话题中心。他会像个娴熟的电视推销员一样推销他的理念,口中吐出词组和短语,让听他演讲的人也为之兴奋。”
贾少华对记者说:“我现在所做的,本土的一些大学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这些不是我拍脑袋自创,而是借鉴了国内外的经验,人家都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比如说创业活动给学分,香港理工大学早就有了。对于国内的创业教育,我只能说不是我走得太快,是有人走得太慢。”
这个模式不是只有义乌能做
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3%至25%,而我国却不到1%。“中国的大学注重创业教育,为什么创业人才寥寥无几?”针对这样的提问,贾少华打了个比喻,“中国创业教育就像在教室里用理论培养游泳运动员,培养出来的人看到水就发抖,下了水说不定就淹死。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如果只是说要创业,却不付诸行动,梦想只会和所有的理论课本一样被束之高阁。在这个意义上,贾少华可以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游泳池”。
环球人物杂志:听说您奉行一个标准,“学习好的是好学生,创业好的更是好学生”。
贾少华:是的。我们给一般学院学生的奖学金是2000元,但创业竞赛的最高奖金是10万元,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我就是要鼓励创业,因为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别人的就业问题。
环球人物杂志:但您从来不给学生发贫困补助金。
贾少华:对,而且学校的贫困生学费,我们一分都不减免,但我不会让一个贫困生辍学。学校设立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打扫教室、拔操场的杂草等等,他们可以赚钱还学费。一句话:钱可以欠,但不能免,要还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始终高调地宣扬经济的诉求,甚至说,“我的眼里只有‘钻石’和‘皇冠’,能获得这样级别的学生才会受到我的青睐。”是不是太功利了?
贾少华:“钻石”和“皇冠”是我实行有效管理的落脚点。没有量化标准,缺少问责机制,无从追究,这样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人说创业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如果这两样东西无法考核,那叫忽悠人。
环球人物杂志:您的女儿被保送清华又获得全额奖学金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她接受的应该说是标准的“精英教育”;但您在自己的学院实行的是“去精英化”。您怎么理解这两种教育方式?
贾少华:现在国内高校,人人要做精英,结果却是“上不去,下不来”,这是很可悲的。有研究表明,只有1%的高校具有知识贡献、知识创新的能力,中国2000多所高校,有20来所就可以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使命,本科院校的重心都要往下移,这是国际上研究的结果。有人问我,如果我是清华的校长,还搞不搞创业教育?当然不会!清华有清华的使命。
环球人物杂志:学院的创业教育有良好的发展与义乌的经济优势密不可分,您认为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
贾少华:我在外省讲课,他们说你这个模式只有浙江能做;我在浙江讲课,他们说只有义乌能做,唯独不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一开始,我们免费给快递公司提供房间,他们不来;现在4家快递公司进驻学校,8个收货点还爆仓。这是一个过程,谁都有第一步,和义乌没有必然的关系。电子商务是跨越空间的,完全可以推广。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自己的创业教育成功吗?
贾少华:我们走这条路,同学们做得比想象中好,从这点来说,我们是成功的,我无限骄傲,但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创业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们怎么适应这个变革,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怎样缩短创业摸索的阶段,为学生节约时间成本;如何形成系统化的教材体系,探索出可复制性更强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要走的路,很长,很有意义。
环球人物杂志:假设有一天没有了电子商务,您的学生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
贾少华:我坚持认为创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开网店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节,懂得了怎么做人。商德不是靠说教,而是在创业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的。即使互联网毁灭了,我的学生也能活下来,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洞察市场、捕捉机会的能力,具备了跟企业、跟供货商的谈判协调能力,与顾客的沟通维护能力,以及管理员工的能力等等,这些经验沉淀下来,是所有商业环境下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