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理念,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有效朗读;朗读兴趣;朗读方法;朗读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045-02
朗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教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朗读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粗浅谈谈朗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与应用。
一、朗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的朗读能力令人堪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理解的、流畅的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朗读可起到再次预习的效果。现在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大自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教师布置去预习,这时候利用上 课前几分钟提出本课历史学习内容的一些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集体朗读 ,这样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已略知一二,再通过老师的讲评、启发、总结,效果显然不一样。
其次,朗读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在历史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这时候除了提出本课历史教学思考问题外,还可以利用这种众生可用的朗读法,通过朗读后,学生的注意力回来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回来了,学习变得主动,老师上课也较轻松,气氛也较浓烈。
再次,朗读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 力,通过经常性的集体朗读历史教学学习目标或历史课文重点段朗读,会使平常一此较不善于用口语表述的学生有一此自信心,使他发现自己原来也是能说会道的,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理念,为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的趣味性问题,先让学生搜集整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然后,再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讲给大家听,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商鞅变法”这个框题时,就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变法的内容,通过朗读学生明确了变法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探究它产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朗读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标注好历史事件和背景等,还要引导学生留心关键词语。如在学习古代史《秦统一中国》时,就可在朗读时给学生提出关键词“灭六国”“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措施”等,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候注意本课的重点,为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提供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朗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课外朗读材料,所蕴含的历史内容都比较丰富,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一定要学会科学地运用朗读,不同的学习内容,历史朗读方法和形式也不相同。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朗读方法和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方法
1.老师范读。在教学中,老师选择某些重要或精彩的内容进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起到烘托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的作用。例如中国近代史中关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描述,由老师充满情感地朗读,将给学生展现一幅血雨腥风的悲壮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认清蒋介石的反革命罪恶。
2.学生齐读。在课堂中,适当地让全体同学齐声朗读某些内容,通过每个学生自身的参与,特别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还可通过集体的读书活动,增强同学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全班齐读红军长征中乐观主义歌谣,一下就让学生在朗读时明确在恶劣环境中红军的高贵品质。
3.分组读。在有些课堂上,把不同的子目分给不同的组读,或在同一子目内让学生分组读某些特定的内容,让同学们以小集体的形式展开竞赛,对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四等人的划分”这一框题时,分别由四个组的同学来读,就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4.学生个人朗读。在课堂上,由个别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读书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乐学,达到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目的。
5.默读。默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进行一定量的默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并应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默读份量。
(二)农村历史教学中朗读的形式
1.读课文提示。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以课的形式编制,在每课正文之前均有一段课文提示,它是每课内容的概括和导引。老师应在每堂课开始时,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提示,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例如中国古代史第一册第5课《奴隶制发展的西周》的课文提示是这样写的:“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正义战争,在此以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究竟是什么意思?西周又为什么会衰亡下去?什么叫国人暴动?下面课文都将给你明确的回答。”学生一读,便清楚本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学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这些知识要点以三个连问的形式出现,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奋起来,调动了学生对课文正文部分的学习热情。
2.读正文。开课学习之初,如果先让学生读一读正文内容,再与学生相互沟通,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精讲,对于学生对正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西安事变”一节,该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之前,让学生读一读整节内容,在学生对该节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然后以简单的提问方式进行双边交流,学生很容易便能掌握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要素。但老师会发现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可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老师就应在学生读出疑问的这个问题上展开精讲,达到帮助学生突破并掌握这一难点的目的。
3.读扩展和说明。现行初中历史教材除正文部分外,还编有较大篇幅的小字内容,它们是对正文内容的扩展和说明,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的,对学生理解正文内容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时可读“知识拓展”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增强了学生阅读面。
4.读图、读表、读历史材料。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2课《三国鼎立》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导学生读好它,便能对三国鼎立之“鼎”有较为形象的认识,对于加深学生记忆,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有着十分独到的作用。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们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理念,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提高朗读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美姿.在历史课堂教会学生阅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103.
[2]杨韬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堂阅读能力探略[J].科技资讯,2008(12):132.
[3]雪奇慧.反思朗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价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
关键词有效朗读;朗读兴趣;朗读方法;朗读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045-02
朗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教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朗读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粗浅谈谈朗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与应用。
一、朗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的朗读能力令人堪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理解的、流畅的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朗读可起到再次预习的效果。现在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大自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教师布置去预习,这时候利用上 课前几分钟提出本课历史学习内容的一些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集体朗读 ,这样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已略知一二,再通过老师的讲评、启发、总结,效果显然不一样。
其次,朗读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在历史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这时候除了提出本课历史教学思考问题外,还可以利用这种众生可用的朗读法,通过朗读后,学生的注意力回来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回来了,学习变得主动,老师上课也较轻松,气氛也较浓烈。
再次,朗读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 力,通过经常性的集体朗读历史教学学习目标或历史课文重点段朗读,会使平常一此较不善于用口语表述的学生有一此自信心,使他发现自己原来也是能说会道的,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理念,为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的趣味性问题,先让学生搜集整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然后,再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讲给大家听,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商鞅变法”这个框题时,就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变法的内容,通过朗读学生明确了变法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探究它产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朗读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标注好历史事件和背景等,还要引导学生留心关键词语。如在学习古代史《秦统一中国》时,就可在朗读时给学生提出关键词“灭六国”“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措施”等,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候注意本课的重点,为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提供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朗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课外朗读材料,所蕴含的历史内容都比较丰富,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一定要学会科学地运用朗读,不同的学习内容,历史朗读方法和形式也不相同。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朗读方法和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方法
1.老师范读。在教学中,老师选择某些重要或精彩的内容进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起到烘托历史情境和历史氛围的作用。例如中国近代史中关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描述,由老师充满情感地朗读,将给学生展现一幅血雨腥风的悲壮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认清蒋介石的反革命罪恶。
2.学生齐读。在课堂中,适当地让全体同学齐声朗读某些内容,通过每个学生自身的参与,特别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同时,还可通过集体的读书活动,增强同学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全班齐读红军长征中乐观主义歌谣,一下就让学生在朗读时明确在恶劣环境中红军的高贵品质。
3.分组读。在有些课堂上,把不同的子目分给不同的组读,或在同一子目内让学生分组读某些特定的内容,让同学们以小集体的形式展开竞赛,对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四等人的划分”这一框题时,分别由四个组的同学来读,就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4.学生个人朗读。在课堂上,由个别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读书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乐学,达到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目的。
5.默读。默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进行一定量的默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并应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默读份量。
(二)农村历史教学中朗读的形式
1.读课文提示。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以课的形式编制,在每课正文之前均有一段课文提示,它是每课内容的概括和导引。老师应在每堂课开始时,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提示,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例如中国古代史第一册第5课《奴隶制发展的西周》的课文提示是这样写的:“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正义战争,在此以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究竟是什么意思?西周又为什么会衰亡下去?什么叫国人暴动?下面课文都将给你明确的回答。”学生一读,便清楚本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学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这些知识要点以三个连问的形式出现,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奋起来,调动了学生对课文正文部分的学习热情。
2.读正文。开课学习之初,如果先让学生读一读正文内容,再与学生相互沟通,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精讲,对于学生对正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西安事变”一节,该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之前,让学生读一读整节内容,在学生对该节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然后以简单的提问方式进行双边交流,学生很容易便能掌握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要素。但老师会发现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可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老师就应在学生读出疑问的这个问题上展开精讲,达到帮助学生突破并掌握这一难点的目的。
3.读扩展和说明。现行初中历史教材除正文部分外,还编有较大篇幅的小字内容,它们是对正文内容的扩展和说明,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的,对学生理解正文内容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时可读“知识拓展”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增强了学生阅读面。
4.读图、读表、读历史材料。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22课《三国鼎立》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导学生读好它,便能对三国鼎立之“鼎”有较为形象的认识,对于加深学生记忆,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有着十分独到的作用。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老师们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理念,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提高朗读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美姿.在历史课堂教会学生阅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103.
[2]杨韬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堂阅读能力探略[J].科技资讯,2008(12):132.
[3]雪奇慧.反思朗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价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