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在自治区远程办的支持下,建起了26个远教终端站点。站点的落成,为这个地处伊犁州最偏远的县推开了一扇窗,使人们嗅到了更远处的芬芳。不过,随着昭苏县远教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县域面积太大,这使每个终端站点的覆盖范围很有限;其次是农牧区过于分散,学用工作难组织、难开展。县远程办的同志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每天都加班加点,但效果仍差强人意。因此,如何化解这些不利因素,让远教平台发挥出应有的功效,成为县远教办亟待解决的问题。
远教与家庭的一次连线
有时问题的答案百思不得其解,但往往一个启示,就可以让人茅塞顿开。昭苏县远教工作所遭遇的困境,也是因为一次偶然,才拓出了一条新路。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为了把大会精神传递到昭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县远程办与党校联合组建了10个“送会下乡”的小分队。我们按计划要到距县城一百多公里的阿克塔斯村党员中心户别肯家搞宣讲活动,因路上出了点变故,所以我们比预定时间晚了近一小时。本以为村民们早就散了,可当我们走进别肯家时,却发现满屋子的人正围坐在他家的电脑前你一言我一语地“纵论国家大事”呢。这使我们感到既意外又兴奋,于是趁热打铁,就用别肯家的电脑为大家播放起课件来,而自带的笔记本电脑却“下岗”了。当天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因此学习效果也相当好。
这次经历,使我们看到了昭苏县远教发展的新起点——就是把农牧民的家庭发展成为远教的新阵地,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如果这项工作可行,那么不仅能够解决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还有利于昭苏县远教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随即对各乡、村有电脑网络的家庭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登记,并将统计结果和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的工作思路上报到了伊犁州和自治区远程办,上级单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为了进一步验证“家庭型远教站点”的可行性,我们还利用“学习十七大专家视频讲座”的机会,在全县最偏远的克孜勒加尔村党员中心户帕的娜家做了一次效果测试。学习过程中,专家们在这个特殊的分课堂里不仅与村民进行了广泛的互动,而且还详细地解答了许多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村民们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使我们更坚定了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的信心。
有实惠远教路子自然宽
工作思路确定下来,接着就是如何选点的问题。这是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此,县远程办制定了“合理布局,科学选点”的建点原则,力求使家庭远教点形成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扩展远教的覆盖面。
但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阻障。首先是农牧民的电脑知识普遍欠缺,无法达到熟练操作远教系统的要求;其次是备选家庭对远教的作用和意义知之甚少,因此很多人都表现得不积极。这使入户动员的工作很难展开。我们深知,要打开这扇紧闭的大门,首先就要找到敲门砖——即让老百姓了解远教,并从远教中真正感受到实惠。为此,县远程办一边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远教宣传专栏,加强宣传工作;一边组织备选家庭的农牧民到远教终端站点参观和学习,让他们提高对远教的感性认识。通过多次的计算机培训,情况很快有了转变。为了让家庭远教点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出来,我们又利用“畜牧专家讲座”的机会搞了一次座谈,活动地点就设在养殖大户相对集中的洪纳海乡。已经对远教有了一定了解的养殖户们一大早就来到了蒙克莱家,很多人这次是带着本子、带着问题来的。县远程办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及时制成电教片下发到各家庭远教点,让农牧民们自发组织观看,这样对远教感受就更直观。一时间,远程办的电话开始忙碌起来,很多农牧民开始主动要求在自家开办远教点为周边群众服务。为了鼓励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县委组织部还专门划拨了10万元经费,对所有的“家庭型远教站点”的电脑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维护,各乡镇党委在发展生产方面也出台了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县75个村已设立了86个家庭远教站点。
重服务家庭远教暖人心
“远教终端站点为主,家庭远教站点为辅”的网状布局在昭苏县基本形成。我们的工作重点也转向对各个站点的长效性管理上。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个别站点的户主时间一长,服务热度就下降了,组织活动无规律且形式也太呆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组织部先后下发了一个“意见”和一个“制度”,要求各村党支部在不影响党员中心户正常生产生活的情况下,每月在家庭远程教育点开展活动不少于一次,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县远程办还定期对党员中心户进行计算机技术、政治理论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组织活动的能力。
2008年春节期间,由于雪灾影响,许多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无法回家过年,县远程办在各家庭远教点还特别开通了视频电话服务。远在南京上大学的刘灵根本就没想到,在年三十的晚上还能与万里之遥的父母一起吃了个“网上团圆饭”。正是类似这样细致的跟踪服务,让昭苏县的远教逐渐深入人心,也让家庭远教点成为农牧民离不开的好帮手。
(作者单位为新疆昭苏县委组织部远程办)
远教与家庭的一次连线
有时问题的答案百思不得其解,但往往一个启示,就可以让人茅塞顿开。昭苏县远教工作所遭遇的困境,也是因为一次偶然,才拓出了一条新路。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为了把大会精神传递到昭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县远程办与党校联合组建了10个“送会下乡”的小分队。我们按计划要到距县城一百多公里的阿克塔斯村党员中心户别肯家搞宣讲活动,因路上出了点变故,所以我们比预定时间晚了近一小时。本以为村民们早就散了,可当我们走进别肯家时,却发现满屋子的人正围坐在他家的电脑前你一言我一语地“纵论国家大事”呢。这使我们感到既意外又兴奋,于是趁热打铁,就用别肯家的电脑为大家播放起课件来,而自带的笔记本电脑却“下岗”了。当天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因此学习效果也相当好。
这次经历,使我们看到了昭苏县远教发展的新起点——就是把农牧民的家庭发展成为远教的新阵地,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如果这项工作可行,那么不仅能够解决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还有利于昭苏县远教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随即对各乡、村有电脑网络的家庭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登记,并将统计结果和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的工作思路上报到了伊犁州和自治区远程办,上级单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为了进一步验证“家庭型远教站点”的可行性,我们还利用“学习十七大专家视频讲座”的机会,在全县最偏远的克孜勒加尔村党员中心户帕的娜家做了一次效果测试。学习过程中,专家们在这个特殊的分课堂里不仅与村民进行了广泛的互动,而且还详细地解答了许多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村民们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使我们更坚定了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的信心。
有实惠远教路子自然宽
工作思路确定下来,接着就是如何选点的问题。这是建设“家庭型远教站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此,县远程办制定了“合理布局,科学选点”的建点原则,力求使家庭远教点形成网状结构,从而有效地扩展远教的覆盖面。
但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阻障。首先是农牧民的电脑知识普遍欠缺,无法达到熟练操作远教系统的要求;其次是备选家庭对远教的作用和意义知之甚少,因此很多人都表现得不积极。这使入户动员的工作很难展开。我们深知,要打开这扇紧闭的大门,首先就要找到敲门砖——即让老百姓了解远教,并从远教中真正感受到实惠。为此,县远程办一边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远教宣传专栏,加强宣传工作;一边组织备选家庭的农牧民到远教终端站点参观和学习,让他们提高对远教的感性认识。通过多次的计算机培训,情况很快有了转变。为了让家庭远教点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出来,我们又利用“畜牧专家讲座”的机会搞了一次座谈,活动地点就设在养殖大户相对集中的洪纳海乡。已经对远教有了一定了解的养殖户们一大早就来到了蒙克莱家,很多人这次是带着本子、带着问题来的。县远程办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程录像,并及时制成电教片下发到各家庭远教点,让农牧民们自发组织观看,这样对远教感受就更直观。一时间,远程办的电话开始忙碌起来,很多农牧民开始主动要求在自家开办远教点为周边群众服务。为了鼓励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县委组织部还专门划拨了10万元经费,对所有的“家庭型远教站点”的电脑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维护,各乡镇党委在发展生产方面也出台了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县75个村已设立了86个家庭远教站点。
重服务家庭远教暖人心
“远教终端站点为主,家庭远教站点为辅”的网状布局在昭苏县基本形成。我们的工作重点也转向对各个站点的长效性管理上。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个别站点的户主时间一长,服务热度就下降了,组织活动无规律且形式也太呆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组织部先后下发了一个“意见”和一个“制度”,要求各村党支部在不影响党员中心户正常生产生活的情况下,每月在家庭远程教育点开展活动不少于一次,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县远程办还定期对党员中心户进行计算机技术、政治理论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组织活动的能力。
2008年春节期间,由于雪灾影响,许多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无法回家过年,县远程办在各家庭远教点还特别开通了视频电话服务。远在南京上大学的刘灵根本就没想到,在年三十的晚上还能与万里之遥的父母一起吃了个“网上团圆饭”。正是类似这样细致的跟踪服务,让昭苏县的远教逐渐深入人心,也让家庭远教点成为农牧民离不开的好帮手。
(作者单位为新疆昭苏县委组织部远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