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的就业食物链中,农民工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他们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忙碌着,却得不到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正义公平的实现,威胁了社会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碍。本文通过分析造成待遇歧视的深层次原因,为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问题的解决集思广益,从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脚步。
【关键词】 建筑业农民工 制度性歧视 非制度性歧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的生活支出同比增长5.8%,在工地工棚和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农民工比例下降,拿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增加,参加五险一金的农民工比例提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仍处在城市的“边缘”位置,没有获得与自身付出相称的回报。
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的原因分析
作为城市建设的贡献者,农民工本应得到社会的接纳与包容,而他们在就业待遇方面却遭受到种种不公。探析其形成原因,不能单一只看其表面现象,而要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笔者主要从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一、制度性因素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阻隔
因为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农民工受到了种种歧视待遇,进入城市后根本无法融入到城市中。而这都是因为户口本上的“农民”二字,因此,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受歧视”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分析就业待遇的各个方面来看,其歧视形成的制度基础就是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政策,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城市市民、城市职工、农民都被覆盖到养老医疗保险范围内时,却有一群体被忽略,他们就是农民工。根据近年来社会保障所浮现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民工社保问题表现为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低下。在养老保险方面,根据现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农民工累计缴纳满 15 年以上,退休后才能按照规定领取养老金。但农民工由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工作地点不固定、流动性大,导致社会统筹账户金额无法跟随农民工流动,仅依靠个人账户的储蓄额,农民工的养老金少的可怜。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参保意愿不高、退保现象严重。在医疗保险方面,在医保缴费过高,农民工工资普遍低的情况下,其负担沉重,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参保意愿。在工伤保险方面,虽然农民工属工伤事故多发的群体,但在相关行业领域内覆盖率却不高。尤其是在建筑业行业,几乎所有遭受到工伤事故的农民工都选择私下解决,而不通过工伤保险。至于失业保险,农民工更是无法触及。
(三)合法权益缺乏法制保障
法律是消除就业待遇歧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出了诸多规定,但面对处在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们,却未能给予特殊保护。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在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和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方面的相关法律体系仍不完善。例如《劳动法》第十二条明确对民族、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四种就业歧视的情况进行了禁止性规定,却没有把其他情况的歧视列出来。因为条文覆盖范围的不全面细致,给用人单位歧视农民工提供了机会。其次,对于反對就业待遇歧视问题,一些关于劳动合同的重大问题仅是部门规章,层次低。第三,即使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的现象。没有了法律的监督,使得农民工在面对就业待遇歧视时即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没有途径去维护。
二、非制度性因素
(一)地方保护主义
随着“民工潮”、“民工进城抢饭碗”等错误观念蔓延,个别地方政府不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保护本地城市居民的利益,对农民工进城多加阻挠,为本地居民创造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据报道,个别地方政府为了给当地的下岗职工腾出工作岗位,要求各大企业清退一些在岗位上的农民工,或者对农民工的就业待遇进行种种克扣,丝毫不考虑农名工的利益。有的地方政府还强令用人单位优先吸纳城市户口居民就业,实行“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市、后外地”的原则,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下滑,更是社会良知的倒退。
(二)传统观念造成的偏见与误解
深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尤其是长期以来在社会资源与竞争方面明显占据优势的城市居民,逐渐形成了一种“上等人”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们似乎就是城市文明的破坏者,凡提到农民工就会认为他们素质低、没本事,从而产生一种歧视农民工的心理状态。而长期错误的观念致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和疏离,甚至产生冲突和摩擦,这是造成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现象的思想根源。
(三)农民工自身原因
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素质普遍较差,导致其劳动技能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对文化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即使有从事高薪酬、高智商的工作机会,也因不能胜任而失之交臂。而由于其长期生活在农村,养成了农村特有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影响其行为习惯,难免会显得和城市文明格格不入,进而引起城市居民的一些反感和歧视。并且农村家庭普遍的重男轻女、不重视教育的观念,也使得农村家庭在教育上投资甚少,认为仅凭借一把力气养活自己就足够,而这也形成了恶性循环。
【关键词】 建筑业农民工 制度性歧视 非制度性歧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的生活支出同比增长5.8%,在工地工棚和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农民工比例下降,拿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增加,参加五险一金的农民工比例提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仍处在城市的“边缘”位置,没有获得与自身付出相称的回报。
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的原因分析
作为城市建设的贡献者,农民工本应得到社会的接纳与包容,而他们在就业待遇方面却遭受到种种不公。探析其形成原因,不能单一只看其表面现象,而要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笔者主要从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一、制度性因素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阻隔
因为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农民工受到了种种歧视待遇,进入城市后根本无法融入到城市中。而这都是因为户口本上的“农民”二字,因此,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受歧视”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分析就业待遇的各个方面来看,其歧视形成的制度基础就是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政策,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城市市民、城市职工、农民都被覆盖到养老医疗保险范围内时,却有一群体被忽略,他们就是农民工。根据近年来社会保障所浮现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民工社保问题表现为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低下。在养老保险方面,根据现行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农民工累计缴纳满 15 年以上,退休后才能按照规定领取养老金。但农民工由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工作地点不固定、流动性大,导致社会统筹账户金额无法跟随农民工流动,仅依靠个人账户的储蓄额,农民工的养老金少的可怜。所以,大部分农民工参保意愿不高、退保现象严重。在医疗保险方面,在医保缴费过高,农民工工资普遍低的情况下,其负担沉重,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参保意愿。在工伤保险方面,虽然农民工属工伤事故多发的群体,但在相关行业领域内覆盖率却不高。尤其是在建筑业行业,几乎所有遭受到工伤事故的农民工都选择私下解决,而不通过工伤保险。至于失业保险,农民工更是无法触及。
(三)合法权益缺乏法制保障
法律是消除就业待遇歧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出了诸多规定,但面对处在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们,却未能给予特殊保护。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在保障农民工平等就业和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方面的相关法律体系仍不完善。例如《劳动法》第十二条明确对民族、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四种就业歧视的情况进行了禁止性规定,却没有把其他情况的歧视列出来。因为条文覆盖范围的不全面细致,给用人单位歧视农民工提供了机会。其次,对于反對就业待遇歧视问题,一些关于劳动合同的重大问题仅是部门规章,层次低。第三,即使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的现象。没有了法律的监督,使得农民工在面对就业待遇歧视时即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没有途径去维护。
二、非制度性因素
(一)地方保护主义
随着“民工潮”、“民工进城抢饭碗”等错误观念蔓延,个别地方政府不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保护本地城市居民的利益,对农民工进城多加阻挠,为本地居民创造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据报道,个别地方政府为了给当地的下岗职工腾出工作岗位,要求各大企业清退一些在岗位上的农民工,或者对农民工的就业待遇进行种种克扣,丝毫不考虑农名工的利益。有的地方政府还强令用人单位优先吸纳城市户口居民就业,实行“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市、后外地”的原则,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下滑,更是社会良知的倒退。
(二)传统观念造成的偏见与误解
深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尤其是长期以来在社会资源与竞争方面明显占据优势的城市居民,逐渐形成了一种“上等人”的优越感。在他们看来,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们似乎就是城市文明的破坏者,凡提到农民工就会认为他们素质低、没本事,从而产生一种歧视农民工的心理状态。而长期错误的观念致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巨大的隔阂和疏离,甚至产生冲突和摩擦,这是造成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现象的思想根源。
(三)农民工自身原因
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素质普遍较差,导致其劳动技能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对文化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即使有从事高薪酬、高智商的工作机会,也因不能胜任而失之交臂。而由于其长期生活在农村,养成了农村特有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影响其行为习惯,难免会显得和城市文明格格不入,进而引起城市居民的一些反感和歧视。并且农村家庭普遍的重男轻女、不重视教育的观念,也使得农村家庭在教育上投资甚少,认为仅凭借一把力气养活自己就足够,而这也形成了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