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特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重庆市万州区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一区四带”旅游布局,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湖、一瀑、一泉、一潭”旅游精品。可见,作为万州旅游布局中举足轻重的乡村旅游,是万州未来五年需要大力发展的重要性规划。
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5年,万州旅游总收入从31.32亿元增加到50.4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仅2015年就突破4亿元,乡村旅游被证明是促进万州区经济转型的全新引擎;而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仅一年时间,万州区的乡村旅游直接解决就业人员超过15000余人,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从业人员63000余人,因此,乡村旅游亦成为促进万州民生改善的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增强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还能够让贫困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从而摘下穷帽子,也是脱贫致富的一大抓手。
近年来,万州区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也发展出了一系列有特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同时,各项交通设施、基础条件、政策法规的跟进,也让万州的乡村旅游发展“如沐春风”,但是,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深度、旅游基础设施跟进不力、旅游经营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成为制约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如何客服这些问题,助推万州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几大模式
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万州区乡村旅游发展出了以休闲避暑为主、以农产品采摘为主、以农家乐为主、以田园观光为主几大模式。
(一)以田园观光为主的旅游模式
这一模式以太安镇凤凰茶乡、武陵镇石桥水乡为主要代表。太安镇凤凰茶乡以“巴渝田园胜景,三峡最美茶乡”为形象定位,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初步将凤凰茶乡打造成为了田园风光独特、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内涵丰富的重庆市首个开放式乡村公园,截至2015年,凤凰茶乡乡村公园累计接待游客8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200万元,常年乡村从业人员256人,并且先后获得“全国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名片。武陵镇石桥水乡,则是利用石桥河畔丰富的自然湿地风光,以“水韵石桥·四季花海”为主题,按“亲水游乐、观花采果、运动体验、智会休闲、生态涵养”等功能分区,打造集山、水、楼、亭、阁、湖、河、花、果、农耕文化、科普拓展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地,仅2015年国庆黄金周,就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武陵也因此有了“国家级生态镇”、“全国文明村镇”等殊荣。
(二)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模式
万州区主要依托山、峡、洞、林、泉、瀑等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海拔在800米以上、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恒合土家族乡五星村、天城镇老岩村、茨竹乡盛家村、长滩镇林场村、罗田镇枫香村等村重点发展了乡村旅游景点,并在这几个村鼓励建成了200余家农家乐。其中,天城镇茅谷村最为典型,该村距离城区最近,现有多家设施齐备的度假村和农家乐,日接待能力达500人,其中万沪农业生态园规模大,占地广,由休闲园、民俗园、观赏园、垂钓园、采摘园和宾馆会议园区组成,该村农家乐的快速发展,给当农民带去了最实惠的效益,促使了农民就近就业近200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左右。
(三)以休闲避暑为主的旅游模式
由于夏季炎热酷暑,万州根据辖区内乡镇海拔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大垭口、铁峰乡、恒河土家族乡、茨竹乡等地开发出几个凉爽宜人、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避暑胜地,同样也作为万州乡村旅游的一大模式。以大垭口森林公园为例,其海拔1308米,是万州区北岸的第二高峰,被称为夏为无暑清凉的避暑胜地,冬为踏雪林海的赏雪佳境,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推动支持下,大垭口如火如荼的建设了一系列避暑房和避暑酒店,助推了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万州城区有避暑需求的游客前来避暑。
(四)以农产品采摘为主的旅游模式
农产品采摘式的旅游模式,也是万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九池乡草莓、燕山杨梅、响水猕猴桃、古红桔等。九池乡围绕“农”字做文章,将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基础设施来抓,同时做大草莓传统作业,草莓种植面积由300亩发展到1500亩,草莓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名牌,据统计,2011年来连续4届的草莓文化旅游节为万州带来游客100万人次,实现农民增收5000万元。万州古红桔,又称丹桔,是万州特色柑橘品种之一,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红桔主要种在长江两岸,是长江沿岸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相关调查显示,万州区有15万亩红桔,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常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是万州最著名的名片之一。
二、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万州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
(一)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经济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万州是长江沿岸开埠最早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历来是川、鄂、陕、湘、黔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是库区唯一城区人口超过80万人的大城市,是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历史、文化等关联度的区域经济单元,万州辖区内有12个乡、29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2015年,万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8.22亿元,同比增长11.1%,分别比全国、全市高4.2和0.1个百分点,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4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59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9元,增长12.2%。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万州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也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地理条件确立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万州同时拥有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是渝东北、川东、鄂西、陕南、黔东、湘西的交通枢纽。根据国家以及市区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形成“八高八铁一空一港”的立体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畅通南北、贯通东西、连接周边的成渝经济区及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万州规划建设八条对外高速通道,除已建成的渝万、万云、万开、万达、万宜五条高速公路外,规划的万利、万忠、万石高速都在加紧建设中,这些高速公路中,全区的乡镇大约三分之二囊括其中。随着国省道的改造,县乡公路硬化及路面大中修、库周公路改造,万州乡村的道路将更加畅通。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可以带动和促进新一轮的乡村旅游热。
3、各项政策让乡村旅游“如沐春风”
相关优惠政策为万州乡村旅游发展锦上添花。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三峡后续扶持政策、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庆市“两件两不变四强化”优惠政策,特别是近年来万州区出台的《万州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万州区过夜游客奖励旅行社组团方法》、《万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万州高峡平湖旅游度假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纲要》等优惠政策为万州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诸多机遇。
“2.5休假”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福音。今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二)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目前,由于万州乡村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实现极富有个性的享誉省内外的乡村旅游品牌,而且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造成很多产品的同质化。比如农产品采摘模式中,很多地方效仿向葡萄的葡萄在区内的影响力,在不了解本地土壤特点的情况下,遍摘葡萄,结果葡萄长不大长不甜,卖不出去,资源浪费不说,还使得一些农户血本无归;再比如大垭口的避暑模式,一些地方由于海拔较高,也开始效仿建造避暑房,结果无人购买,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土地资源的浪费,财力物力的损失,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2、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深度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但是目前万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缺少农村民俗、农业文化等旅游亮点,甚至一些地方受到严重城市化的影响,丧失了固有的本土特色,没有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初衷。
3、旅游基础设施跟进不力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地形限制,万州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显得粗犷,制约了万州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旅游经营缺乏统一规范
万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三、万州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路径研究
要进一步发展万州乡村旅游,我们根据万州在乡村旅游方面的主要不足,总结出了助推产品差异化、促进营销品牌化、推进旅游管理组织化、推动旅游发展内生化等四大路径。
(一)助推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乡村旅游错位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是发展好近郊区的城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带。城区近郊的乡镇,由于交通通达性较好,要重点发展好能够聚集人气的旅游项目,并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景区串联在一起,提高人员接待率;要抓住城市人到乡村旅游的心里,打好“美食牌”,要着重在土特色农产品、原滋原味上下功夫;要拉开档次,依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在,按照高、中、低的档次发展龙家乐,承接不同的客源。
二是依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实现乡村旅游错位化发展。万州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雾;多伏旱,平均气温17.7度,区内山丘起伏,最高点1762米,区内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中山和山间平底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根据地形特点,万州区乡村旅游可实现中高山地区季节错位发展。在海拔较高的乡镇,可以有序发展夏季型的避暑旅游、冬季型的白雪观光,还可以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地方开发高山探险项目;在中海拔地区,可以发展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型模式;在低海拔地区,可以依托江水相应的水上游乐项目。
三是把“茶山花海”打造成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项目。要充分利用好太安镇凤凰茶乡和武陵镇石桥河湾的自然风光,仅仅围绕“茶山”、“花海”等体验主题,着重发展好花海观赏,茶叶采摘,湿地游乐等等项目。并利用即将完善通行的万忠高速,把二者结合发展,将二者与万州大瀑布、瀼渡新月湾、武陵古镇文化、太安镇梯田文化等文化景区串联策划,努力把“茶山花海”打造成汇集亭台楼阁、山水河花于一体的区域盛名的乡村旅游名片。
(二)促进营销品牌化
营销品牌化是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抓手。
一是建立立体化旅游安全营销体系。运用电视、手机短信、微型、APP等传统和现代结合等手段,深度推介万州旅游。进一步深化与中央及市级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集中时段强力宣传万州乡村旅游。
二是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实施旅游消费市场激励措施,尾部开发本地旅游市场。在周边区县、城市设立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站,加强与渝东南、渝西、主城九区等其他区县以及周边省市旅游市场的开发。
三是丰富旅游节会活动。仅仅围绕“三峡牌”、“三峡美食牌”、“万州土特产牌”策划乡村旅游节会活动,着力打造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品牌。
(三)推进旅游管理组织化
管理的组织化是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力。
一是组建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区委区政府要建立一把手挂帅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工作会议,从产业定位、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规划引领、氛围营造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政策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是要形成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坚持部门联动,协同配合,强化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探索建立区、乡、村三级旅游发展领导机制和旅游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切实转变乡村旅游业有本乡和旅游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联动作用。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工业、文化、体育、金融、物流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强综合配套功能,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体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
(四)推动旅游发展内生化
发展内生化是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整合涉及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由单一的行业转变为综合管理。
二是加快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在各个乡镇,鼓励国际国内品牌酒店入驻,鼓励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入驻。
三是提升中小旅游企业活力。积极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市场开拓能力。积极组织中小旅游企业争取融资、财政、税收、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制定实施针对“农家乐”、民俗户等特殊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
据统计,从2011年到2015年,万州旅游总收入从31.32亿元增加到50.4亿元,其中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仅2015年就突破4亿元,乡村旅游被证明是促进万州区经济转型的全新引擎;而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仅一年时间,万州区的乡村旅游直接解决就业人员超过15000余人,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从业人员63000余人,因此,乡村旅游亦成为促进万州民生改善的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增强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还能够让贫困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从而摘下穷帽子,也是脱贫致富的一大抓手。
近年来,万州区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也发展出了一系列有特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同时,各项交通设施、基础条件、政策法规的跟进,也让万州的乡村旅游发展“如沐春风”,但是,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深度、旅游基础设施跟进不力、旅游经营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成为制约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如何客服这些问题,助推万州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几大模式
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万州区乡村旅游发展出了以休闲避暑为主、以农产品采摘为主、以农家乐为主、以田园观光为主几大模式。
(一)以田园观光为主的旅游模式
这一模式以太安镇凤凰茶乡、武陵镇石桥水乡为主要代表。太安镇凤凰茶乡以“巴渝田园胜景,三峡最美茶乡”为形象定位,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初步将凤凰茶乡打造成为了田园风光独特、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内涵丰富的重庆市首个开放式乡村公园,截至2015年,凤凰茶乡乡村公园累计接待游客8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200万元,常年乡村从业人员256人,并且先后获得“全国最美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名片。武陵镇石桥水乡,则是利用石桥河畔丰富的自然湿地风光,以“水韵石桥·四季花海”为主题,按“亲水游乐、观花采果、运动体验、智会休闲、生态涵养”等功能分区,打造集山、水、楼、亭、阁、湖、河、花、果、农耕文化、科普拓展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地,仅2015年国庆黄金周,就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武陵也因此有了“国家级生态镇”、“全国文明村镇”等殊荣。
(二)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模式
万州区主要依托山、峡、洞、林、泉、瀑等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海拔在800米以上、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恒合土家族乡五星村、天城镇老岩村、茨竹乡盛家村、长滩镇林场村、罗田镇枫香村等村重点发展了乡村旅游景点,并在这几个村鼓励建成了200余家农家乐。其中,天城镇茅谷村最为典型,该村距离城区最近,现有多家设施齐备的度假村和农家乐,日接待能力达500人,其中万沪农业生态园规模大,占地广,由休闲园、民俗园、观赏园、垂钓园、采摘园和宾馆会议园区组成,该村农家乐的快速发展,给当农民带去了最实惠的效益,促使了农民就近就业近200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左右。
(三)以休闲避暑为主的旅游模式
由于夏季炎热酷暑,万州根据辖区内乡镇海拔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大垭口、铁峰乡、恒河土家族乡、茨竹乡等地开发出几个凉爽宜人、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避暑胜地,同样也作为万州乡村旅游的一大模式。以大垭口森林公园为例,其海拔1308米,是万州区北岸的第二高峰,被称为夏为无暑清凉的避暑胜地,冬为踏雪林海的赏雪佳境,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推动支持下,大垭口如火如荼的建设了一系列避暑房和避暑酒店,助推了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万州城区有避暑需求的游客前来避暑。
(四)以农产品采摘为主的旅游模式
农产品采摘式的旅游模式,也是万州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九池乡草莓、燕山杨梅、响水猕猴桃、古红桔等。九池乡围绕“农”字做文章,将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基础设施来抓,同时做大草莓传统作业,草莓种植面积由300亩发展到1500亩,草莓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名牌,据统计,2011年来连续4届的草莓文化旅游节为万州带来游客100万人次,实现农民增收5000万元。万州古红桔,又称丹桔,是万州特色柑橘品种之一,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红桔主要种在长江两岸,是长江沿岸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相关调查显示,万州区有15万亩红桔,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常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是万州最著名的名片之一。
二、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万州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
(一)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经济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万州是长江沿岸开埠最早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历来是川、鄂、陕、湘、黔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是库区唯一城区人口超过80万人的大城市,是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历史、文化等关联度的区域经济单元,万州辖区内有12个乡、29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2015年,万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8.22亿元,同比增长11.1%,分别比全国、全市高4.2和0.1个百分点,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4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59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9元,增长12.2%。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万州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也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地理条件确立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万州同时拥有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是渝东北、川东、鄂西、陕南、黔东、湘西的交通枢纽。根据国家以及市区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形成“八高八铁一空一港”的立体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畅通南北、贯通东西、连接周边的成渝经济区及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万州规划建设八条对外高速通道,除已建成的渝万、万云、万开、万达、万宜五条高速公路外,规划的万利、万忠、万石高速都在加紧建设中,这些高速公路中,全区的乡镇大约三分之二囊括其中。随着国省道的改造,县乡公路硬化及路面大中修、库周公路改造,万州乡村的道路将更加畅通。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可以带动和促进新一轮的乡村旅游热。
3、各项政策让乡村旅游“如沐春风”
相关优惠政策为万州乡村旅游发展锦上添花。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三峡后续扶持政策、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庆市“两件两不变四强化”优惠政策,特别是近年来万州区出台的《万州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万州区过夜游客奖励旅行社组团方法》、《万州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万州高峡平湖旅游度假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纲要》等优惠政策为万州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诸多机遇。
“2.5休假”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福音。今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二)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目前,由于万州乡村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实现极富有个性的享誉省内外的乡村旅游品牌,而且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造成很多产品的同质化。比如农产品采摘模式中,很多地方效仿向葡萄的葡萄在区内的影响力,在不了解本地土壤特点的情况下,遍摘葡萄,结果葡萄长不大长不甜,卖不出去,资源浪费不说,还使得一些农户血本无归;再比如大垭口的避暑模式,一些地方由于海拔较高,也开始效仿建造避暑房,结果无人购买,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土地资源的浪费,财力物力的损失,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2、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深度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但是目前万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缺少农村民俗、农业文化等旅游亮点,甚至一些地方受到严重城市化的影响,丧失了固有的本土特色,没有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初衷。
3、旅游基础设施跟进不力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地形限制,万州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显得粗犷,制约了万州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4、旅游经营缺乏统一规范
万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三、万州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路径研究
要进一步发展万州乡村旅游,我们根据万州在乡村旅游方面的主要不足,总结出了助推产品差异化、促进营销品牌化、推进旅游管理组织化、推动旅游发展内生化等四大路径。
(一)助推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乡村旅游错位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是发展好近郊区的城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带。城区近郊的乡镇,由于交通通达性较好,要重点发展好能够聚集人气的旅游项目,并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些景区串联在一起,提高人员接待率;要抓住城市人到乡村旅游的心里,打好“美食牌”,要着重在土特色农产品、原滋原味上下功夫;要拉开档次,依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在,按照高、中、低的档次发展龙家乐,承接不同的客源。
二是依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实现乡村旅游错位化发展。万州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雾;多伏旱,平均气温17.7度,区内山丘起伏,最高点1762米,区内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中山和山间平底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根据地形特点,万州区乡村旅游可实现中高山地区季节错位发展。在海拔较高的乡镇,可以有序发展夏季型的避暑旅游、冬季型的白雪观光,还可以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地方开发高山探险项目;在中海拔地区,可以发展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型模式;在低海拔地区,可以依托江水相应的水上游乐项目。
三是把“茶山花海”打造成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项目。要充分利用好太安镇凤凰茶乡和武陵镇石桥河湾的自然风光,仅仅围绕“茶山”、“花海”等体验主题,着重发展好花海观赏,茶叶采摘,湿地游乐等等项目。并利用即将完善通行的万忠高速,把二者结合发展,将二者与万州大瀑布、瀼渡新月湾、武陵古镇文化、太安镇梯田文化等文化景区串联策划,努力把“茶山花海”打造成汇集亭台楼阁、山水河花于一体的区域盛名的乡村旅游名片。
(二)促进营销品牌化
营销品牌化是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抓手。
一是建立立体化旅游安全营销体系。运用电视、手机短信、微型、APP等传统和现代结合等手段,深度推介万州旅游。进一步深化与中央及市级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集中时段强力宣传万州乡村旅游。
二是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实施旅游消费市场激励措施,尾部开发本地旅游市场。在周边区县、城市设立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站,加强与渝东南、渝西、主城九区等其他区县以及周边省市旅游市场的开发。
三是丰富旅游节会活动。仅仅围绕“三峡牌”、“三峡美食牌”、“万州土特产牌”策划乡村旅游节会活动,着力打造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品牌。
(三)推进旅游管理组织化
管理的组织化是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力。
一是组建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区委区政府要建立一把手挂帅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工作会议,从产业定位、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规划引领、氛围营造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政策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是要形成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坚持部门联动,协同配合,强化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探索建立区、乡、村三级旅游发展领导机制和旅游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切实转变乡村旅游业有本乡和旅游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的联动作用。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工业、文化、体育、金融、物流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强综合配套功能,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体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
(四)推动旅游发展内生化
发展内生化是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整合涉及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由单一的行业转变为综合管理。
二是加快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在各个乡镇,鼓励国际国内品牌酒店入驻,鼓励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入驻。
三是提升中小旅游企业活力。积极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市场开拓能力。积极组织中小旅游企业争取融资、财政、税收、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制定实施针对“农家乐”、民俗户等特殊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