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onggu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价值浸润的责任,而语文课堂中所使用的教科书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本文对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1)成年人物形象多于少年儿童人物形象,具有成人化倾向;(2)男性形象比女性形象明显更丰富,重男性,轻女性;(3)人物形象的国别倾向于国内;(4)人物形象的职业倾向于科学家、文学家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具有精英化特点。基于此,特提出给教师处理教材的建议:(1)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2)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平衡国内外文化;(3)消除性别歧视,树立男女平等观念。
  关键词:教科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功能之一,而教科书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提炼,将传统习俗、道德规范、价值观点、审美情趣、认知成果等人类文化精粹,经过精致、简约、系统的编制后传递给受教育者。教科书中的人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其情感、行为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人格特征等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观念,都会通过人物形象传递给学生。因此,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会在无形中对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影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教版》与《苏教版》人物形象比较
  (一)年龄层次:重成人,轻儿童
  两版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所处的年龄层次成年人均高于少年儿童。其中苏教版中成人人物的形象比例高于人教版的成年人物形象比例,如表1所示。
  教科书所体现的价值观,反映社会希望学生应该形成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两版教科书的内容缺乏儿童情趣,人物形象难以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杜威曾说:“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学生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1]。”不感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永远是他们的身外之物,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发展都是没有影响的。因此,如果我们在选择人物形象时能多塑造一些少年儿童的形象,与少年儿童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相适应,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对学校学习形成良好的态度,不仅让他们“好学”,还让他们“乐学”。
  (二)人物性别:重男性,轻女性
  总体来看,两版教科书男性人物均远多于女性人物,人教版中男性占73.8%,苏教版中占80.1%,如表2所示。
  教材文化是从社会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教材文化对于个体以及群体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美国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性别公平化教材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可能具有以下特点:(1)具备无社会性别偏见的人类社会知识;(2)具有更开放的思想以及更准确的性别角色行为;(3)倾向于模仿教材中所表现的性别角色行为[2]。”简言之,学生被这些带有性别偏见的教材所引导,从而产生负面的性别观念。学生接触这些带有性别偏见的教材,就会不断产生和强化性别偏见,从而影响学生对其社会性别的认同和归属感。
  (三)人物国别:重国内,轻国外
  从国内外人物数量上来看,两版教科书国外人物均少于国内人物的数量。人教版国内人物数量所占比例约为国外人物的2倍,而苏教版为3倍,如表3所示。
  虽然语文教科书主要为学生展现本国的优秀文化,但在此基础上也要适当添加一些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所占比重上能够反映出此版教科书的包容度和价值取向。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的意识,和包容各国文化的胸襟。因为语文教科书承担着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它应该而且有能力将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世界尽量真实、客观、多样、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所以,我们应当适当增加外国文化的选择范围和种类,将外国优秀文化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多元文化观念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
  (四)职业身份:重精英,轻大众
  职业身份是人物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的职业决定所塑造出来人物形象上的差异。两版教材的不同之处是:苏教版的科学家、文学家所占的比例是人教版的将近3倍;而苏教版的学生仅占10.2%,人教版占了18.8%。
  教科书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知识载体,都隐含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两版教科书在人物职业的选取上都折射出精英化的特点,这虽然激励学生为从事精英职业而努力,却也同时蕴含着对普通职业的轻视。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职业身份往往会影响学生职业观的树立,因此,在人物形象的职业设定上,要兼顾职业的精英化与大众化,让学生从小树立起职业平等的正确职业观。
  二、辩证处理平衡关系:给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课改以来,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争论从未停止,其实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是表与里、血与肉的关系。有表有里,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立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就只有枯燥的语言训练,缺少了语文本身的生机、情感和韵味。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于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升华,因而忽略了课文本身所要求达到的工具性要求。对于这种情况,恰当地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二)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平衡国内外文化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两版教科书都存在国内人物形象远多于国外人物形象这一问题,这无疑是有碍于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适当拓展外国文化。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不知疲倦的人》这篇课文时,除了介绍陈景润的生平事迹,再适当的拓展一些国外的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只有在课堂中适时、适当地平衡国内外文化的传播,才能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国际观,从而客观应对全球化。
  (三)消除性别歧视,树立男女平等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别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对教科书中所渗透的性别偏见会全盘接受,加之当今社会仍旧有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小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思想上会不断地强化这种性别偏见。因此,我们应当在教科书中不断强调男女平等的观点,力求让学生在观念上消除性别歧视。然而,当今教科书的现状是女性角色的形象被弱化,绝大多数的伟人、科学家等“精英职业”都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这明显不利于小学生男女公平观念的树立。因此,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适时补充优秀女性的故事资料,让教材中的女性角色丰富起来,展现传统女性勤劳、善良的优点之外,还要展现当代女性独立、坚强的时代特征。
  教科书作为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编写和使用教材时,应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做到真正的为学生而写,为学生所用。只有改变教科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情况,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知识中学习,把课本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成为丰富、有灵性的人。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彬.试分析教材教法中的个别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8,G423.3.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12册)(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江苏中小学教材编写服务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12册)(第十三版)[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进一步普及、功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等带来诸多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趋势,不断创新,提高吸引力、感染力、有效性和实效性。运用博客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工作覆盖面,延展工作手臂,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
期刊
摘 要:鉴于目前工学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严重不足,本文初步尝试了将批判性思维“融合”于专业课教学中的教改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专业课教学;创新  在信息时代,人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批判性学习能力上。目前,高校工学类专业几乎没有开
期刊
摘 要:CDN技术的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交流机制研究有着广泛的研究意义,通过提出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的过程模型,分析了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的优势,指出了思政教育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接着对CDN技术下新媒体思政教育过程模型进行概述,对新媒体思政教育交流过程模型概述分解分析。最后对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交流平台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CDN;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型  一、研究意义  CDN
期刊
摘 要:2015年10月,河南X市中德机电职业学校正式揭牌,这为该市培育现代工人打造了一个新平台,也标志着该市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探寻研究X市中德机电职业学校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对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具有典型案例的推动意义,尤其是在国家推进“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该中德职业学校的成立标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方向,这也是基层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期刊
摘 要:全球化时代凸显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文化输出之于一个国家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文化翻译思维是当前推进河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翻译思维。同时,在文化传播翻译实践中应该在归化和异化策略并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异化策略的作用。  关键词:河北文化输出;文化翻译思维;异化策略  一、前言  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对国家或区域文化传承、发展以及文化输出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然而,文化翻译思维的欠缺以及在翻译实践中对
期刊
摘 要:我们的中学生现今正面临着三观教育的关键年年龄,三观教育将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同时面临着三大问题三观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不强调教育,更多的在于引导。任何事物都可能会对学生的三观造成影响,一草一木,一言一语都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般的作用:对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思想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五爱”教育
期刊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存在依赖于合理定位和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合理性和特色性体现于独具特色和切实可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构建学生完备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在国家倡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国家政策导向及区域发展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期刊
摘 要: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夏完淳是明末诗坛一颗闪亮的巨星,通过对夏完淳诗歌的学习,既能够使学生从年纪相仿的夏完淳身上学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能品味其诗中蕴含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语文课;诗歌教学;夏完淳诗歌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歌几千年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于诗歌的教学是语
期刊
摘 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让学生平稳过渡。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效衔接  当前语文教学有一个怪圈,幼儿园教小学的,小学教初中的,初中教高中的,高中教大学的,但到头来谁都没教明白。究其根本原
期刊
摘 要:历史教育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与掌握,是高中历史课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在读懂历史的基础上,获得鉴往知来的锻炼,以培养学生全面地、客观的、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基于这个主题,本文选择高中教材中的“九一八”事件的探析以表述自己对抗战时期的思考。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透过历史;思考  一、“九一八”事变概述  193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