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视角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y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时代的教师教育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批量培训教师,重视的是培训内容的同一性、培训过程的同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自主性,强调每个教师都能根据自身的具体特质和真实情景设计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路线,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加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的过程中,过程成为影响甚至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管理。但是,教师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是自主发展,那么教育管理者怎样才能做到既能有效管理又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呢?这实际上是当下很多教育管理者遭遇的两难处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过程”的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一、重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过程”原因探析
  教育的发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制约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业时代崇尚产品的标准化批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有既定的程序和标准,实行外在的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便是以强制为特征的科层制学校组织。所以,随着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班级授课制开始出现,并在工业革命时得以普遍推广。班级授课制具有系统化、程序化、规模化、制度化、标准化等特点,教育以相同的过程为基点,专注于让学生获得相同的教育,能够高效而大量地生产具有标准化特征的人才,以此适应工业社会的需求。
  工业化时代的教师教育也是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批量培训教师,重视的也是相同的过程。合格教师的标准是“会教”,即教师要具备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水平、熟练的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可靠的评价能力,并在这些领域达到一定的行业认可标准,具备传授社会共同经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随着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由物质为主转向知识为主,由对物质的重视转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知识成为一种基本的资源,社会重心转向知识领域。知识经济时代重视创新而非复制,重视个性化而非同质化,这种生产方式从关注外在强制转向关注内在动力,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
  与此相对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关注的不再是培训出同样的学生,而是更具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学生。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培训的目标也不再是“会教”的合格教师,而是能“教会”别人的教师。“会教”的教师,重点在教师本身,无论我们用什么作为衡量的标准,它都只是在强调培训的结果;而能“教会”别人的教师,重点在教学本身,它强调的是培训的过程和教学的过程。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点必须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要从“会教”的老师转为能“教会”的老师。本次新课改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体系,正是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显然,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必须从“过程”角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换句话说,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于:放弃那种固定的、死板的标准,从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自主性的角度来培训教师,引导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投入到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明白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过程”的含义。
  二、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过程”目标的实践探究
  “过程哲学”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新思路,在“过程哲学”的指导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准确把握外部引领与教师专业自主的动态平衡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专业发展程度与学校的发展阶段、教师不同的职业发展周期、工作环境、学校领导思维方式、个体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外部引领与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极,外部引领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辅助条件,而专业自主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外部引领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应当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结合教师的个体差异,相对地促成外部引领与专业自主的合理张力,在一定的张力下寻求二者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平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平衡状态,而是不断地从一种平衡走上另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处于不断适应变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如果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平衡状态自然会被打破,就要走上新的平衡。同理,如果教师的专业态度、水平发生了变化,平衡也会被打破。这种平衡处于不断适应变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时时刻刻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与学校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适时调整教师发展的引领策略,根据这种变化不断调整学校管理控制的程度,使其处于平衡状态,以寻求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最大化。
  (二)帮助教师协调好三种空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教师的第一空间(居住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和第三空间(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过渡空间)是一种和谐和平衡的关系。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帮助教师协调好三种空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第三空间生活。教师的第三空间不是一种基于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单纯的休闲娱乐空间,而是一种丰富情感、提升智慧、强大内心、有助于促进个人教育生命成长、积极健康的专业发展空间。
  因此,我校在加强教育、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修建了健身房、咖啡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草坪、花园等,积极打造教师的第三空间,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拥有“第三空间”,使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过程能够成为一种享受的和审美的“过程”,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三)不同“过程”,殊途同归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因为不仅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对教师的发展需求各不相同,造成了教师发展的差异;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的素质或发展期望,包括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水平、知识与能力、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等等又因人而异,造成教师在专业自主发展的相关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关注的应该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不同过程,殊途同归,最终达到相同的结果。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选修式培训制度。我们将原先学校统一的假期集中培训制度改为教育科研培训、学科教学培训、班主任培训、外出学习、走访名校相结合的制度,由教师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其中,外出学习和走访名校又分多个方向,满足了不同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2.建立教师自主发展共同体。学校鼓励教师们自发建立自主发展共同体,自己选举负责人、制订章程、计划。例如,新入职教师自发组成了“青年班”,在学期初,“民选”班长李远老师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广泛征求了青年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形成年度计划。根据青年教师们迫切需要班主任具体工作指导的需求,教育处请优秀班主任刘芳等老师和青年班教师座谈,效果非常好。
  3.建立自助式教师培训教师的制度。在学校指导下,全校教师自由结合成师徒关系,形成教师培训教师的制度。这种制度并不单纯是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也有老教师向青年教师拜师学习信息技术、外语等,有的是老教师之间和年轻教师之间拜师互相学习。
  (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过程”始终以启迪教师创造性思维为核心
  “过程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创造性,创造性是其存在的终极原因,所以,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彰显其创造性,才能得到很好的自主发展。
  例如,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极易形成模仿老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容易形成求稳型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束缚下,青年教师的内心深处往往不敢冒险。这种求稳思维一旦形成,如果遇到新的信息,大脑往往习惯于选择与原有意识内容一致或相似的对象进行反映,习惯于接受自己所认同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观点,并且在反映过程中总是按原有的思维框架组织反映,具有强烈的认同性,不敢进行观念历险,这样就会影响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所以,我们积极鼓励教师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敢于改变原有的观念,敢于观念历险,敢于犯错误,使思维和认识经常处于待变状态,以在条件具备时改变思维方向,从既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中超脱出来。
  (五)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享受成长之乐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 并在反思基础上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与传统教育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参与、利于教师反思并形成教师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挖掘影响自身教师观、学生观形成的关键性事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使教师对教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推动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升华,促进教师教育信仰的产生和升华,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自发性发展。
  我校的叙事研究方式除了传统的座谈交流外,还有网络交流。在我校的校园网上有两大空间是专门为叙事研究交流分享提供平台的,一为网络论坛,既有个人空间,又有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元的集体空间,尤其是有专门的“信息窗”栏目;二为网络日志,这是教师个人与班级的书写空间。通过这两个渠道,学校及时为教师们推荐优秀的叙事故事,同时也就我校的叙事研究作更加深入的研讨。
  教育叙事使教师们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快乐。定期、不定期的教育故事交流,让教师们感受到自己的故事在被关注、被欣赏,甚至被共鸣。在这样一个群体中,心理不再孤寂,有问题不再无助。在共同的思考和研究中,教师们有了一处宁静的栖息地,心灵上有了一种归宿。面对真诚的面孔、鲜活的故事,每个人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教师们享受着研究的快乐,探寻着成长的喜悦。我校一位老师在日志中写道:“叙事让我学会了与新课程对话,与书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乐。我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记录,因而我有了实践智慧,有了心灵体验。我觉得自己在繁忙中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
班级文化对教育人、熏陶人、培养人、发展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学”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打造“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三学”教学模式的外化和展示成果的窗口,“互学互助、合作创新”班级文化的打造是学生高效开展“互学”的有力保证。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和核心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
根据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tospovirus,INSV)SRNA上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B109100)保守区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应用常规RT-PCR和巢式PCR方法从表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我国人口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研究市场经济对我国人口发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是与各级“集体课题”相对而言的。“个人课题”区别于其他课题的本质属性是研究主体为教师个人,而不是“集体”,即课题组。  班主任工作比较琐碎,遇到的问题一般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值得我们通过“集体课题”研究。就我们个人而言,开展一些能解决我们工作中小问题的“个人课题”研究比较现实。  “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个人课题”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重视过程,其实是指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体验,特别是学生的有效参与、体验的过程.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课堂的"满堂灌",学生课后的"机械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全面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邓小平同声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问题
为了解不同磷效率水稻品种在不同酸度土壤上的生态适应性情况,以中性土壤上筛选获得的45份耐低磷水稻品种和5份低磷敏感水稻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中性土壤为对照,在酸性和碱性
共生结瘤过程是根瘤菌与宿主植物交换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结瘤信号通道蛋白基因NSP1和NSP2是结瘤因子诱导的共生信号转导途径的必要元件。LjNSP1和LjNSP2蛋白都包含植物
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规划不同的培训专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和教师的成长规律实施了三大培训工程,既凸显了地方师训的特色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适应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思路,加速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监的一项重大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