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乎上有人问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最高票答案不但精炼,而且耐人寻味: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他到死都是轻狂浪漫的,像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
所以我们说李白是仙,是诗仙,是酒仙,是剑仙,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谪仙。好像因为他是李白,他就应该这样浪漫,这样轻狂,这样无欲无求、无惧无畏一样。
但成仙之前,李白也是人。是人就有痛苦。却没有人谈论李白的痛苦。
李白的身世是个谜。
故里何处,至今还是一场跨国争夺战;父亲的名称也不甚明了,只说是“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
这种遮掩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新唐书》说李白是西凉太祖李暠的九世孙,属李唐宗室,因先祖获罪流放,始终不敢明示家谱。或许确因如此,李父一生从商,从未涉政。
但李白的内心,有一片更大的天下。
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要像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一样,做皇帝的辅弼之臣,使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那个时代的文人,都想以笔为剑,在考场上杀伐,谋得庙堂上的一席之地。但中唐以后要考进士需要资格审查,其中一条就是:商贾子弟不得科考。如果李白真是因政治原因而流亡域外的李唐后人,就更没有参试的可能了。
而且,在桀骜的李白眼里,他是“一日同风起”的大鹏,是“作赋凌相如”的天才,要他在独木桥上和一众庸人去挤,换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基层岗位”,简直是笑话。
所以李白选了另一条捷径:干谒。
若说李白“行贿”,他又只是送诗,从未送过膝盖。你看那些干谒诗,都是一个套路:先夸一下对方,再捧一下自己,表明一下意图,最后还要加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免责声明。很没有诚意。
李白有李白的傲慢,权贵自然也有权贵的偏见。所以他投出的这些简历,大多时候都没有回音。
李白没有轻易放弃,这条“捷径”,他一走就是十余年。一道道山川因他的足迹而愈显巍峨,一座座城池因他曾下榻而顿生华彩,他挫败,却更精彩。这是李白的生活哲学:越挫越勇,屡败屡战,依然自信,依然狂傲。
公元742年,是李唐历史的一道分割线。这一年,唐玄宗的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唐玄宗本人也从励精图治的明主,变成了宠信奸佞的昏君。
偏偏就是在这一年,李白走进了朝堂。
应当说,李白进宫那天还是很风光的。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还亲手为他调羹。他也自信满满地写下了《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仿佛即将要去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了,这种情怀是何等豪迈,何等荣耀!
但是荣耀不等于重要。“翰林供奉”,说白了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负责写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李白潜心研读的《贞观政要》和各类治国典籍,在唐玄宗眼里,可比不上为贵妃唱的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本意在长安化鲲鹏,却成了笼里金丝雀。四十来岁的李白,在理想达成的这一年,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狼狈和无边的孤独。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的李白,终究还是不愿意屈服。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有追求更有底线的文人,他开始用自己的形式反抗现实:放浪形骸,醉酒填词,意兴所至,敢叫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这般狂傲,叫阿谀奉承的朝堂如何容得下他。就在李白与宫廷日渐疏远的时候,朋友们也一一辞别:刘十六入楚渡湘江,裴图南高卧嵩山畔,王昌龄灞陵告别,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孤零零的李白,纵使心有光芒万丈,又能和时代的黑暗对抗多久呢?
公元744年三月,李白上疏请还山,唐玄宗也顺水推舟“赐金放还”。
幸好是放还。仙融不入红尘,凡人也供不起仙,不如像一对曾经爱过的恋人,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离开的那一天,李白依然倔强地对着长安城高声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时候的大唐,才真正迎来了诗仙。
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了又一次漫长的游历。他寻访仙山名士,与杜甫、高适等人结交同游,留下了无数华彩辞章,被传为文坛佳话。
天宝末期,安史之乱犹如一场瘟疫,席卷了李唐江山。玄宗逃至四川,太子自立為帝,驻守江西的永王李璘打着平定叛乱的旗号,从江陵起兵了。
这时候李白已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却还关心时政,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这时候永王突然到访,三度相邀,使他又一次燃起了爱国雄心,欣然前往。
然而这不过是一场夺权的闹剧。不到五个月,李璘兵败身亡,李白以“附逆”罪入狱,虽然免死,却被流放夜郎。
年近花甲的李白已贫病交加,还要长途跋涉,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已全部破灭,身边也再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扶持。曾经的挚友高适是关押他的将领,此时却只想装作素不相识。李白,已处于“世人皆欲杀”的惨淡地步。
之后的日子,李白抱恙在身,却依旧潇洒,依旧浪漫,依旧喝酒,依旧舞剑,甚至还想请缨追剿“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
史书说他最后“醉致疾亡”,很多人都是不信的:仙人又怎么会生病呢?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酒醉入江,抱月而归。
抱月而归,这很李白。就像余光中先生说的,樽中月影,才是他的故乡。
回首李白这一生,壮志凌云,却因一身傲骨而频遭坎坷,蹉跎终老。
他的诗歌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都是那么浪漫、豪放,这豪放背后,却是骗过了全世界的悲愤、孤独和落寞。“天才之奋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为时人所知、天才之无用武之地,俱在于是。”(张大春)
但是,李白强悍的生命张力,也正因为从这样的悲剧中挣脱、迸发出来,才成为了响彻天地的时代之音,成为了整个盛唐最响亮的长歌。
两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少年”何其之多,但只有李白一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霜雪满头,却依然年轻。
所以我们说李白是仙,是诗仙,是酒仙,是剑仙,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谪仙。好像因为他是李白,他就应该这样浪漫,这样轻狂,这样无欲无求、无惧无畏一样。
但成仙之前,李白也是人。是人就有痛苦。却没有人谈论李白的痛苦。
李白的身世是个谜。
故里何处,至今还是一场跨国争夺战;父亲的名称也不甚明了,只说是“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
这种遮掩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新唐书》说李白是西凉太祖李暠的九世孙,属李唐宗室,因先祖获罪流放,始终不敢明示家谱。或许确因如此,李父一生从商,从未涉政。
但李白的内心,有一片更大的天下。
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要像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一样,做皇帝的辅弼之臣,使政通人和,海晏河清。
那个时代的文人,都想以笔为剑,在考场上杀伐,谋得庙堂上的一席之地。但中唐以后要考进士需要资格审查,其中一条就是:商贾子弟不得科考。如果李白真是因政治原因而流亡域外的李唐后人,就更没有参试的可能了。
而且,在桀骜的李白眼里,他是“一日同风起”的大鹏,是“作赋凌相如”的天才,要他在独木桥上和一众庸人去挤,换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基层岗位”,简直是笑话。
所以李白选了另一条捷径:干谒。
若说李白“行贿”,他又只是送诗,从未送过膝盖。你看那些干谒诗,都是一个套路:先夸一下对方,再捧一下自己,表明一下意图,最后还要加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免责声明。很没有诚意。
李白有李白的傲慢,权贵自然也有权贵的偏见。所以他投出的这些简历,大多时候都没有回音。
李白没有轻易放弃,这条“捷径”,他一走就是十余年。一道道山川因他的足迹而愈显巍峨,一座座城池因他曾下榻而顿生华彩,他挫败,却更精彩。这是李白的生活哲学:越挫越勇,屡败屡战,依然自信,依然狂傲。
公元742年,是李唐历史的一道分割线。这一年,唐玄宗的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唐玄宗本人也从励精图治的明主,变成了宠信奸佞的昏君。
偏偏就是在这一年,李白走进了朝堂。
应当说,李白进宫那天还是很风光的。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还亲手为他调羹。他也自信满满地写下了《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仿佛即将要去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了,这种情怀是何等豪迈,何等荣耀!
但是荣耀不等于重要。“翰林供奉”,说白了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负责写些歌功颂德的东西。李白潜心研读的《贞观政要》和各类治国典籍,在唐玄宗眼里,可比不上为贵妃唱的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本意在长安化鲲鹏,却成了笼里金丝雀。四十来岁的李白,在理想达成的这一年,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狼狈和无边的孤独。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的李白,终究还是不愿意屈服。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有追求更有底线的文人,他开始用自己的形式反抗现实:放浪形骸,醉酒填词,意兴所至,敢叫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这般狂傲,叫阿谀奉承的朝堂如何容得下他。就在李白与宫廷日渐疏远的时候,朋友们也一一辞别:刘十六入楚渡湘江,裴图南高卧嵩山畔,王昌龄灞陵告别,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孤零零的李白,纵使心有光芒万丈,又能和时代的黑暗对抗多久呢?
公元744年三月,李白上疏请还山,唐玄宗也顺水推舟“赐金放还”。
幸好是放还。仙融不入红尘,凡人也供不起仙,不如像一对曾经爱过的恋人,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离开的那一天,李白依然倔强地对着长安城高声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时候的大唐,才真正迎来了诗仙。
离开长安的李白,开始了又一次漫长的游历。他寻访仙山名士,与杜甫、高适等人结交同游,留下了无数华彩辞章,被传为文坛佳话。
天宝末期,安史之乱犹如一场瘟疫,席卷了李唐江山。玄宗逃至四川,太子自立為帝,驻守江西的永王李璘打着平定叛乱的旗号,从江陵起兵了。
这时候李白已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却还关心时政,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这时候永王突然到访,三度相邀,使他又一次燃起了爱国雄心,欣然前往。
然而这不过是一场夺权的闹剧。不到五个月,李璘兵败身亡,李白以“附逆”罪入狱,虽然免死,却被流放夜郎。
年近花甲的李白已贫病交加,还要长途跋涉,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已全部破灭,身边也再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扶持。曾经的挚友高适是关押他的将领,此时却只想装作素不相识。李白,已处于“世人皆欲杀”的惨淡地步。
之后的日子,李白抱恙在身,却依旧潇洒,依旧浪漫,依旧喝酒,依旧舞剑,甚至还想请缨追剿“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
史书说他最后“醉致疾亡”,很多人都是不信的:仙人又怎么会生病呢?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酒醉入江,抱月而归。
抱月而归,这很李白。就像余光中先生说的,樽中月影,才是他的故乡。
回首李白这一生,壮志凌云,却因一身傲骨而频遭坎坷,蹉跎终老。
他的诗歌咏山水、羡神仙、歌侠客、记饮酒、赠友人,都是那么浪漫、豪放,这豪放背后,却是骗过了全世界的悲愤、孤独和落寞。“天才之奋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为时人所知、天才之无用武之地,俱在于是。”(张大春)
但是,李白强悍的生命张力,也正因为从这样的悲剧中挣脱、迸发出来,才成为了响彻天地的时代之音,成为了整个盛唐最响亮的长歌。
两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少年”何其之多,但只有李白一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霜雪满头,却依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