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往我家窗里看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f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村长离开西雁街来到石门的第三天,对门邻居正在搬家,楼道里乱糟糟的,出出进进,叮叮当当一整天。他当时正在闹反应,跟妇女的妊娠反应似的,哪哪都不舒服,通俗點说,就是城市严重不适症。所以,那天谁搬走了,谁又搬了来,他真是一头雾水,全然不晓得。
   他的不适症具体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他不适应城里的房子。他看那高楼傻傻地一戳,一栋楼里面竟能装上百八十户人家,几栋楼就是半条西雁街啊!他有点不大相信。城里的房子都是论平米算的,连楼道里屁大点的地方都算钱。格局都差不多,上楼就进屋,连个小院都没有。他在乡下豁亮惯了,一进这狭窄的楼道他就觉得气闷。农村的房子不按平米算,宽宽敞敞五大间,还有耳房配房随便住,关键还有一个大院子。鸡有鸡的窝,猪有猪的圈,一边种上果树、花草,一边种上时令蔬菜,一年四季吃的菜全不用买,连鸡吃的、猪吃的都有了。他也不喜欢城里的窗,城里的窗户都装防盗网,人往窗前一站,怎么看怎么像囚犯。十楼八楼也装个防盗网,莫非城里的贼行个窃还带把梯子不成?都封得死死的,要是着了火呢?贼是偷不穷的,一把火烧起来可就难说了。
   他也不适应城里的路。城里的路太多了,横七竖八,模样都差不多。他在乡下只有前街后街两条街,闭着眼往谁家走都走不错,他心里有一张活地图哩。那是他的王国,他走在哪都气势,他平时总爱披件旧褂子,扣子也不系,双手背在后腰眼上,这里走走,那里瞧瞧,乡亲们见了他都欢喜。赶驴车的、骑自行车的,见了他就下车,一口一个村长地叫着。那些发了家、致了富、买了小轿车的,路上遇见了他,大老远就减了速,车还没到跟前就摇下了玻璃窗。他一般不多说话,扬扬手,点点头,即便哼上一声,也是高瞻远瞩的领导范儿。可是一到这城里他就蒙了,他记不住路,建国路、和平路、槐中路,师范街、长征街、育才街,他沮丧地发现,他永远也不可能像对西雁街一样具有绝对的掌控力。路上的车多得让他眼晕,更让他迷茫的是城里的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这他知道,可是他搞不明白,为什么红灯还亮着,城里人就搭着伙儿开始走。他在西雁街可是指点江山的人物,到这城里来,他却连个路都不会走了,这让乡亲们知道了,岂不是个大笑话!好几次出门,他女儿牵着他的手过马路,真把他当成个老人了,他内心里抵触,但他致命地发现,他却空前地依赖着她了,他对这城里的生活真真是有点无所适从了。
   他也不适应城里人的冷漠。他不能相信,门对门住着却老死不相往来。有好几次,他在楼道里碰见了人,他先舒展了眉眼,准备给人家打声招呼,但他发现人家根本不看他,城里人出了门就是一副哭丧脸,各走各的,冷得连个眼神都不给你,更别指望眉开眼笑喜相迎了。这在乡下是不可能的,别说对门邻居,前街后街你说说,随便哪家的事他不是了如指掌啊!
   他家女婿是个建筑工程师,常年在外地工作。外孙女读高中。他女儿上班的地方远,到了晚上才能回来。大白天家里横竖就他一个人,也没啥事干,闲闲地、闷闷地总也提不起精神来。脸也懒得洗,胡子也懒得刮,女儿给他买的新衣服还堆在床头上,连包装都还没打开呢,他还穿着乡下带来的旧衣服,他对这城市生活有着太多太多的不适应。
   他一天天在这百十来平米的地方打转转,这天他转到阳台上,突然发现对门邻居的窗台上摆出来一盆石榴花,他们在乡下管它叫盆石榴,棵不算大,但也挂了果,五六个,黄灿灿的。虽说是养在花盆里,但它是木本的,是树,需要多晒太阳才能挂得住果。他也养石榴,他的石榴是栽在地下的,栽在院子的东北角,快三十年了,长成了一棵大树,每年都挂满了果儿,树枝都压弯了,他不得不用几根结实的木棍支撑着。尤其到了秋天,个个裂开了嘴儿,露出红艳艳的籽儿,水灵灵的。看到这株盆石榴,他就想起当年老伴坐在院子里剥石榴的光景。时光过得真快,一转眼老伴走了快五年了。老伴走了就没人摘院子里的红石榴。每年他把近邻的几个妇女招到家里来摘石榴,她们叽叽喳喳,一阵风似的来了,一人摘一篮子,笑嘻嘻地。摘了石榴也不立刻就走,总要听老村长唠两句。有的妇女故意逗他开心,说:“老村长啊,您老不给俺们唠唠您当兵的事啊!”
   老村长当过几年兵,那是他一生辉煌的巅峰,谈起他当兵时候的事,他立刻就挺直了腰板,他一说话就带口头语:“当年老子当兵的时候……”
   他也真是个天才,不管你谈什么话题,军事、政治、文化,工业、农业、商业,哪怕你谈当今的网络、摄影、股票这些跟他根本不搭边的话题,他也能三拐两拐跟他当兵的事联系起来,然后滔滔不绝。村里人听惯了,也不烦他,任他过一把嘴瘾。来到城里就不好使了,好几次在饭桌上,他一不留神说:“当年老子当兵的时候……”
   刚一开口,外孙女就夹过来一个鸡腿说:“老爷,吃鸡吃鸡。”
   有时候他和女儿在家拉家常,冷不丁冒出一句:“当年老子当兵的时候……”
   他女儿立刻就打断了他的话说:“爸爸呀,打我出生时就听你这么讲,耳朵都起茧子了。电视那么多台,你随便看点什么,不比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有意思啊!”
   他不爱看电视,现在的电视净把人往坏里带,男男女女也不分场合,搂搂抱抱,又亲又啃,还动不动就往床上滚。他真不明白拍电视的人怎么都那么不正经,能在沙发上说的话,非要钻到被窝里说,你说说,一家子有老有小的怎么一起看电视?再说了,电视拍得那么假,说话都是拿腔作调的,过日子谁会那么说话啊!
   他发现那株盆石榴总是上午摆出来,太阳落山再搬回去。他天天见那株盆石榴,只是没见过搬石榴的那个人。他把藤椅搬到阳台上,他几次望向对面,空空的,总是见不到人。有一天他闲着无聊,站在窗前向外看,窗前有一棵叫不上名的大树,像乡下的椿树,开了满树的小黄花,一簇一簇的。树真高啊,树枝都伸到窗户眼里了,伸手就能抓得住。树大招鸟,一群一群的麻雀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叫得他心烦。
   要是有把枪就好了,他想。他在乡下有把枪。乡下的冬天闲散,他有时就出去走走,带上二傻。二傻也不是真傻,大家都这么叫,二傻给他扛枪,二傻也喜欢听他讲故事,喜欢听他讲当年当兵的事。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打猎只图个乐,打回来的野味他也不要,野兔、野鸡、野鹌鹑全都归了二傻打牙祭。    要是有把枪……哒哒,哒哒哒哒。
   老村长端着两只胳膊,对着鸟儿做射击状,调皮得像个孩子,一脸专注的神色。
   一对野猫在树下追逐,一个小孩子昂着头,闭着眼撒泼,小手拍打着妈妈的胸脯哭闹。一只狗对着远处的另一只狗狂吠。一个擦抽油烟机的外乡人,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边走边喊:“擦——油烟机哟!擦——油烟机哟!”
   “老哥,你在玩什么?”
   声音是从对面的窗子里传来的。
   他扭头看过去。一个白发老太太正对着他眯眯地笑。
   他立刻收回了还架在半空里的两条胳膊,脸一下子红了。好久没有人给他说话了,突然有人开了口,他的心嘭嘭嘭地乱跳,他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
   “你看这麻雀,真多啊!一大早就叫。”
   “你在打枪?”
   他低着头笑,羞得像个懵懂少年。
   “你拿过枪?”
   “当然。”
   “你拿过真枪?”
   老太太一不小心碰到了一个不能碰的电门。
   “老子当年当兵的时候,天天真枪实弹……”
   话一出口,又觉得话说得不太合适,他来到这个城市,除了家人之外,这是第一个主动跟他说话的人,他不该用这种语气语调给人家讲话。他低着眉,怯怯地看过去,她依旧笑眯眯地,不像生气的样子。那温和友善的表情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他一下子捅开了话匣子,像憋足了劲的水,闸门冲决了,一泄千里的气势,天南海北,东拉西扯,一口气说了两三个钟头还不解气,一直说到他女儿下班回家才算罢休。他真真过了一把嘴瘾,气也松了,全身的筋骨都觉得柔软了几分。这一天是他来到城里过得最痛快的一天。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牢骚变少了,人也平和安定了许多,脸上也有了忽明忽暗的笑。他开始惦记对面窗台上的那株盆石榴。新衣服也穿上了,还偷偷照起了镜子,连他自己都觉得奇怪,这些日子怎么动不动就想吼两嗓子《红灯记》里的唱段:临行喝妈一碗酒,混身是胆雄纠纠……
   他脸刮得光光的,坐在阳台上看天,望云,听鸟。其实他是在等那株盆石榴。
   老太太收拾完家务,搬出来那株盆石榴,总会站在窗前跟他唠一会儿。她的头梳得光光的,穿着家常的衣服,齐齐整整地。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说的都是些家常话,岁数大了,经得事儿多,随便扯个话头,就有说不完的车轱辘话。当然,每次她都会听他说:“当年老子当兵的时候……”
   她也不打断他的话,笑眯眯地听,安安静静地。听到高兴处,她也会咯咯咯地笑,露出满口齐整的白牙。有时候还羞羞的,像个小姑娘。她总是听得多,说的少。偶尔也谈谈她家里的事,她有三个儿子,两个住在乡下,老伴三年前没了,大儿子有时侯把她接过来住,但他们并不住在一起,一周过来看她一次。他儿子是个当官的,开一辆带四个圈圈的车来,个子不高,挺着将军肚,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呼哈喘气地上楼。孙子长得富态,胖乎乎、肉墩墩的,跟他妈妈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葵花盘子似的大圆脸。这些都是他在阳台上看到的,一家人陪老太太吃顿饭就走。平时她也是一个人住,有时候脸上也落寞,但她不像老村长那么多抱怨,一副顺山顺水的样子,只是常听她说:“城里好是好哇,就是闲着闷得慌,村子里人多,热闹,左邻右舍在一起,说说笑笑光景过得快。在这里住,夜长,天黑得早,亮得也迟。”
   他每天都会眼巴巴地等那株盆石榴,他的生活被一种期待充满了,等那株盆石榴是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事。人生各个阶段都会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做。那一天,他等了一整天,也不见那株盆石榴端出来,这是不曾发生过的事,他心里有点烦躁起来,在屋子里乱走,饭也吃不香了,夜里也睡不踏实,颠来倒去地乱想,不知道老太太究竟怎么啦,生病了?还是出了远门?最近也没听她说过有出远门的打算啊。他一时乱了方寸,几次想去敲门,手颤巍巍地伸过去,迟疑了片刻,又缩了回来。城里人不兴这个。可他烦躁不安,他焦灼,他昏天黑地地等了一天,又等了一天,到了第三天还是不见那株盆石榴端出来。他终于火燎屁股似的忍不住了,老太太一定是病了,家里又没个人,耽误了可咋办?
   都见鬼去吧!他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开始敲门。当当当,当当当。不见有人来开门。当当当,当当当。还是不见有人来开门,但屋子里似乎有了些许响动。他继续敲。
   门突然开了。开门的是老太太的大儿子,他光着上身,额头上满是汗水,腰里系条白浴巾,脸上黑云缭绕,鼻子都气歪了。
   “你干什么?”
   老村长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你——你妈呢?”
   “回乡下去了。怎么啦?”
   “她没——没事吧?”
   “她能有什么事?你没事吧?”
   “没——没事,没事!”他还想问点什么,门“嘭”的一声关上了。
   老村长愣在门口,心里像被虫子咬了个窟窿,尖辣辣地痛。他捂着胸口,还没有回过味来,门突然又开了,闪出一条小缝,露出半张黑红的脸来,冷冷地说:“没事在你家好好呆着,别乱敲别人家的门!”
   “嘭”的一声,门又关上了。
   老村长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他这一辈子行得端,走得正,他在西雁街可算是拳头上立得住人,胳膊上跑得起马的人物,还没谁给他摔过门子呢,心里那个憋屈。他站在阳台上望着那扇窗,仿佛那株盆石榴還在,石榴后面是一张笑眯眯的脸,干干净净的。他看得一时发呆,怔愣了好半天。
   后来他看到一个女人下楼了,低着头走路,他只看到一个背影,身材苗条,长发披肩。
   再后来是老太太的大儿子。他们分开来一段距离走,两不相干的样子。后来,他们上了同一辆车,慢慢驶出了小区的大门口。
   已经好几天了,他脸也不洗了,胡子也不刮了,黑着两个眼圈坐在阳台上发呆。窗外的树依然开着小碎花,树上的鸟依旧叽叽喳喳地叫得人不消停。他对准了这群该死的鸟,端起了两条胳膊又做射击状。
   哒哒,哒哒哒哒哒。
   他仿佛听到身边有个声音说:
   “老哥,你在玩什么?”
   他扭回头,窗前一片空茫。
   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听见,是他的幻觉。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嬉戏,一只野猫在叫春,擦抽油烟机的外乡人推着破旧的自行车边走边喊:“擦——油烟机哟!擦——油烟机哟!”拖着高高低低的长腔,起起伏伏,悠悠地把岁月都拉长了,叫得人心里空荡荡的……
   对门又搬来了新住户。他没有见过人,只看见阳台上又晾起了衣服,花花绿绿的。他还是想念那一株盆石榴,他还是忍不住每天坐在阳台上对着那扇窗口发呆。
   有一天,窗户突然打开了,是个年轻的小伙子。
   “老头,你什么毛病啊?你天天往我的窗子里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
   “那株盆石榴还在吗?”
   “什么?什么盆石榴?你在说什么啊?”
   “一株盆栽的石榴花。”
   “哦,你是说那个小老太太留下的那盆花吗?早死啦!我连盆一起扔了!”
   “扔了?你扔哪了?”
   “扔到垃圾箱那里了。”
   老村长立刻向院子里那个深蓝色的垃圾箱探过头去。
   “别费劲了,老头,我刚扔下去,就被一个捡破烂的捡走了。他不要花,把土磕出来,把盆拎走了。”
   “你怎么能把它扔了?你怎么能把它扔了?”他似乎在自言自语。
   “一盆破花,值什么?都死了,我留它做什么?”
   老村长使劲把头昂起来,对着天,不再说一句话。
   好一阵沉默。
   “喂,老头,你哭什么?真奇怪,我也没说你什么啊!你怎么哭得唏哩哗啦的,你不会脆弱得跟个娘们似的吧!”
   “你说什么?”他红着两只眼睛望过去。
   “哈哈哈,我是说啊,老头,你怎么脆弱得跟个孩子似的啊!”
   责任编辑/文媛
其他文献
老吕,四川人,解放初落户本村,跟一个寡妇攒家〔中年或老年才在一起过日子的半路夫妻〕。  跟老吕攒家的这个寡妇,跟我家是“伙内”而不是“亲房”,关系比较远。论起来,她是我的同辈,但因为她的女儿嫁给了本村我的一个“亲房”,她的女婿都跟我爷爷是同辈,我就不叫她什么了,没办法叫。她的女儿,小名俊女子——到现在,她都老了,是当奶奶的人了,人们还叫她俊女子。但是,我这样的小辈不能叫,我得叫四婆,也就是四奶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兴起历史上第三次移民潮,数以万计的国人因工作、婚姻等种种原因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但足行千里,其根,总在生他养他的地方,于是,乡愁,一直萦绕在这些海外华人的心头,挥之不去,斩之不断。特别是中华文化古远悠久、博大精深,更是海外游子深入骨髓的东西,哪怕身处西方,那份中国“灵魂”始终在内心深处,直至老去,甚至影响他们的儿孙。   小说《张
老牟接到儿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立刻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进了校门,他大步流星地往六年级的办公室赶。   推开办公室的门,一眼瞧见英语老师满脸怒气地坐在办公桌旁,儿子牟小辉站在她面前,眼斜向窗外,一脸的不服气。另一个女生站在牟小辉身旁,满脸的委曲。   英语老师表情严厉地说:“张新桐,我再问你一遍,那张纸条上写的什么?”   “我真的没看清楚。我刚打开,还没来得及看,就被你发现了,我立刻又丢还给
1   这天上午,赖主任叼着一支烟,慢悠悠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他这是在查看村民的庄稼长势情况。   “赖主任,赖老表!”赖主任回头一看是山秀。他“嘿嘿”一笑问道:“山老表,看你连跑带喊的,有啥事呀,急了?”   “急你个头!说正经的,我找你有正事儿。”山秀气喘吁吁地说。   “找我有正事?什么正事?说吧。”赖主任掐掉烟蒂,用脚碾碾道。   “赖老表,我不说你也知道,自从他们(指丈夫)兄弟仨
清朝乾隆年间,位于黄河南岸的中牟县谢庄镇出了一位名医张剑云。他医术高超,久负盛名,尤其擅长诊治痘疹,总是有起死回生的手段。   有一年初夏时节,张剑云应邀到相邻的新郑县的一个村子里去给人看病。天尚未大亮,他便带着书童早早地驾着一辆马车顺着通向新郑县的路一直朝南走,等到朝阳初升之时,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正准备将马车停在那个村子南头河边的一棵大槐树下。   不料,张剑云方一抬头,却看见有一个少女正端着一
人是衣服马是鞍,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阿驹自从当上了村长以后,几件新衣一穿,村前村后一抖,人马上变得光头滑脸的,怎么看怎么都像个村长。唯一让人纳闷的就是村长收养的一條狗,不仅毛发凌乱,眼神灰暗,而且叫起来也有气无力的。对这条别人丢弃的乡下草狗,村长却视同眼珠子,逢酒场必带其赴席,以至于村人只要一看到这条狗,就可以马上找到村长。  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恰好遇到堂弟批宅基地盖房子的事情。堂弟找阿驹三次未
那棵树一直是那个城市的标志。   那是一棵银杏树,亦叫白果树。此树雌雄异株,生长极慢,寿命却又极长可达千余年,故也有称公孙树的。   那树确实是有些年份了,据权威人士考证树龄应在八百年以上,也就是说此树约栽于宋光宗绍熙年间。   朋友丘嶺老远的赶来,一进门便兴致勃勃地对我说那棵树。当时虽然已开了春,但天气依然寒冷。他穿一件崭新的皮茄克衫,一副挺兴奋的样子对我喋喋不休。我没有认真地听他说话的内容,我
1   小柯从客户家出来的时候,还生着闷气。于姐的一句话看起来是漫不经心,小柯怎么咂摸都觉得不是味儿。这家人住在三楼,坐北朝南的地理位置,通风性能好,一天至少有八小时阳光。更主要的是枝叶繁茂伸进阳台的一棵树,小柯长这么大没见过这种树,是水果树?不像,如果是果树现在都快八月份了能不结果吗?女主人很信任于姐,小柯随于姐来后,女主人就下去买菜了,整套工序不用赘述,千篇一律。先擦玻璃,之后收拾房间,清理地
1  这里可能成为我接下来的一种理想生活。  这座岛位于东南沿海,如一叶扁舟孤悬于海上,四面环水,百度地图一下,放大来搜才找到它。岛的形状像公鸡,民间传说迁徙于此的是闽南陈姓渔民。最先有人听到公鸡喔喔啼叫,于是起了地名鸡啼岛。它与陆地相隔十来里,每天有渡船往返,顺便捎带岛上生活用品。  我一上岛就喜欢上了这儿,决定尽可能延绵时光。我想,先是岛上没有汽车,在我看来,大凡非自然的声光每每让我目眩耳鸣,
凌晨两点十分,我懊恼地发现自己还未睡着。听着墙上老式挂钟滴滴答答的无聊,我翻了翻在黑暗中睁得很累的双眼,厌烦起这座无时无刻地吵人的老式挂钟来。“这座挂钟可是咱家的传家宝。”每当我讨厌地想要把它扔掉时,父亲总是这样说,同时带着一丝暧昧的笑意。尽管我已经结婚了,他仍坚持要把这座钟挂到我刚装修的新房里。我很是莫名其妙,但为了不伤他的爱子之心,也就让它一直伴着我的失眠。   近来总是失眠,即使是同妻子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