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心理知识向社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转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落脚点。从理念、内容、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五方面,构建了“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以教学资源库、师资队伍、场地设备建设为保障,教育教学无缝对接,课内课外无缝衔接,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知行并进
作者简介:李玲玲,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8-0033-03
传统中小学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前尚未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形成。因此,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具有体系的系统性、载体功能的互补性、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等特征,它致力于个体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内涵
由于前期教育缺乏,大学生缺少系统的心理知识储备,心理健康意识模糊,而客观上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都有待提升,这些成为大学生个体生命和谐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利因素。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提出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1]此后,各高校逐步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相继开设了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直接传授知识”或“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目的的导向,主客观上未能实现知识向能力再向素质转化的目标,因此,在大学生实际心理素质提升方面,并没有显示出很好的效果。
“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以“知行并进”为思路,以大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以个体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依托“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定“全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知识为起点,以能力为保障,以素质为落脚点,培养积极的认知,激发积极的情绪,发展积极的行为,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与自我之和谐、与他人之和谐、与社会之和谐。
二、“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理念倾向“积极化”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用爱和包容充分挖掘大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注重学生积极认知、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课程内容偏向“生活化”
突破传统的“直接教知识”和“单纯知识传授”,课程内容紧贴大学生实际生活经验,[2]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专题”的形式加以组织进行发展性教育,包括“大学生与心理健康”“认识自我”“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校园爱情”“压力与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8大专题。以“知识”为起点,将知识融汇在生活情境中;以“能力”为保障,实现知识向生活能力的自然迁移;以“素质”为落脚点,形成乐观、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三)课程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载体,普及心理知识,以活动为平台,进行行为训练。每个专题目标的实现,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对接的方式,协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如“人际交往”专题,与该理论课堂相对接的实践活动“缘来一家人”新生班集体形成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
教学方式的选择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可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测验法、参观法、团体辅导法、视频教学法和生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流淌着生命的活水。如“人际交往”专题,前后座的两位同学因为座位发生了矛盾,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灵活运用,真实地呈现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换位思考的艺术,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向能力的无缝转化。这种自然生成的身边真实生活情境的呈现,给每位学生都带来了深深的心灵触动。
(五)评价体系注重“全程多元化”
心理内隐性的特点给教学评价带来了挑战,可采用“全程化”“多元化”的方式,发挥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全程化”体现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过程比重大于结果。“多元化”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不仅有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评价,也会考虑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实践活动;在评价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其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
三、“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材内容以大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具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应用特点。在内容编排上简明易懂、可读性强、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和課程内容紧密结合,也能成为学生课后喜爱的自助读物。此外,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构建“一报一网三库”的教学资源库体系。“一报”指心理报纸,“一网”指心理网页,“三库”指视频资源库、心理知识题库、心理测试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教学资源库不仅提供课程教学的资源,也是课程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必要条件。 (二)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该模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个人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构成和建设上,始终秉承“数量充足”“专业素养高”“人格魅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原则。要通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建设一支持证上岗的专业素养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的科学开展;通过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的有较强人格魅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的正面引领作用;通过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的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充分挖掘多样化的教学场地
在教学场地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除了应建设充足数量的支持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还需建设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室,购买团体辅导器材箱,并积极利用外围场地如学校操場、当地特色性场所和当地就业市场等开展实践性教学。
四、“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特色
(一)活动引领,教育教学无缝对接
秉承“知行并进”的理念,宏观上将教育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机连接,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色活动纳入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相对接;微观上心理健康课堂的设计,采用“理论知识 + 体验活动”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依托网络,课内课外无缝衔接
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的提升,不仅依托心理课程的开设,还通过加大在线资源库建设,提供课外学习平台,充分运用QQ、在线互动平台等工具,提供师生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这样,不仅在客观上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主观上紧贴学生需求,构建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教学体系。
(三)突破传统,实现三个开放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代表知识的权威,而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训练活动的主体,能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学习关系,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3]教学空间的开放,是指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理论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还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实践教学从室内搬向了室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教学过程的开放,是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 “线下线上同步学习”“线下学习、线上咨询”等多种教学途径进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全程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文件,教思政厅〔2011〕5号.
[2] 何增光.陶行知训育方法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迪[J].中国德育,2011(8):26-29.
[3] 阿拉坦巴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不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4):76-80.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知行并进
作者简介:李玲玲,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8-0033-03
传统中小学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前尚未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形成。因此,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具有体系的系统性、载体功能的互补性、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等特征,它致力于个体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内涵
由于前期教育缺乏,大学生缺少系统的心理知识储备,心理健康意识模糊,而客观上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都有待提升,这些成为大学生个体生命和谐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利因素。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提出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1]此后,各高校逐步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相继开设了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直接传授知识”或“单一的知识传授”为目的的导向,主客观上未能实现知识向能力再向素质转化的目标,因此,在大学生实际心理素质提升方面,并没有显示出很好的效果。
“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以“知行并进”为思路,以大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以个体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依托“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定“全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知识为起点,以能力为保障,以素质为落脚点,培养积极的认知,激发积极的情绪,发展积极的行为,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与自我之和谐、与他人之和谐、与社会之和谐。
二、“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理念倾向“积极化”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用爱和包容充分挖掘大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注重学生积极认知、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课程内容偏向“生活化”
突破传统的“直接教知识”和“单纯知识传授”,课程内容紧贴大学生实际生活经验,[2]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专题”的形式加以组织进行发展性教育,包括“大学生与心理健康”“认识自我”“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校园爱情”“压力与情绪管理”以及“就业心理”8大专题。以“知识”为起点,将知识融汇在生活情境中;以“能力”为保障,实现知识向生活能力的自然迁移;以“素质”为落脚点,形成乐观、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三)课程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载体,普及心理知识,以活动为平台,进行行为训练。每个专题目标的实现,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对接的方式,协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如“人际交往”专题,与该理论课堂相对接的实践活动“缘来一家人”新生班集体形成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
教学方式的选择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可采用讲授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测验法、参观法、团体辅导法、视频教学法和生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流淌着生命的活水。如“人际交往”专题,前后座的两位同学因为座位发生了矛盾,这一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灵活运用,真实地呈现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换位思考的艺术,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向能力的无缝转化。这种自然生成的身边真实生活情境的呈现,给每位学生都带来了深深的心灵触动。
(五)评价体系注重“全程多元化”
心理内隐性的特点给教学评价带来了挑战,可采用“全程化”“多元化”的方式,发挥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全程化”体现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过程比重大于结果。“多元化”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不仅有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评价,也会考虑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实践活动;在评价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其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
三、“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材内容以大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具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应用特点。在内容编排上简明易懂、可读性强、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和課程内容紧密结合,也能成为学生课后喜爱的自助读物。此外,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构建“一报一网三库”的教学资源库体系。“一报”指心理报纸,“一网”指心理网页,“三库”指视频资源库、心理知识题库、心理测试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教学资源库不仅提供课程教学的资源,也是课程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必要条件。 (二)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
该模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个人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构成和建设上,始终秉承“数量充足”“专业素养高”“人格魅力强”和“教学水平高”的原则。要通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建设一支持证上岗的专业素养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的科学开展;通过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的有较强人格魅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的正面引领作用;通过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的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达成。
(三)充分挖掘多样化的教学场地
在教学场地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除了应建设充足数量的支持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还需建设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室,购买团体辅导器材箱,并积极利用外围场地如学校操場、当地特色性场所和当地就业市场等开展实践性教学。
四、“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特色
(一)活动引领,教育教学无缝对接
秉承“知行并进”的理念,宏观上将教育活动与课程教学有机连接,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色活动纳入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相对接;微观上心理健康课堂的设计,采用“理论知识 + 体验活动”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依托网络,课内课外无缝衔接
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的提升,不仅依托心理课程的开设,还通过加大在线资源库建设,提供课外学习平台,充分运用QQ、在线互动平台等工具,提供师生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这样,不仅在客观上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主观上紧贴学生需求,构建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教学体系。
(三)突破传统,实现三个开放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代表知识的权威,而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训练活动的主体,能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学习关系,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3]教学空间的开放,是指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理论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还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实践教学从室内搬向了室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教学过程的开放,是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 “线下线上同步学习”“线下学习、线上咨询”等多种教学途径进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全程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文件,教思政厅〔2011〕5号.
[2] 何增光.陶行知训育方法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迪[J].中国德育,2011(8):26-29.
[3] 阿拉坦巴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不同模式比较研究——兼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