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饶建1苏振涛2
(巫山县师资培训中心1;重庆市巫山中学重庆巫山4047002)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对于高中生可以说习惯决定学习。
一、安静的习惯
高一学生在这一点非常欠缺,他们年龄不大,刚进高中热情高,爱冲动,喜欢表现自己。这本来不是什么缺点,但这种表现如果不分场合,就会对学习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管是课堂还是课间,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同学们思考。纵然说课间应该让学生有所放松,但放松要看场合,有的学生课间还想回顾课堂所学内容,以便消化;也有的同学想思考下节课的内容,以便有所准备。这就需要教室有相对安静的环境,要放松的学生可以到教室外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安静的习惯,做到嘴动和行动,即讲和跟。
二、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保母式学习环境中出来,完全不知道如何自学。预习不只是提前看书。如何看?看什么?老师必须教。首先老师要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使学生知道看什么。其次开始老师要拿出课堂时间让学生预习,老师可以及时跟踪,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看。再次老师要布置一点预习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最后老师开始时要引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看出预习内容的重要部分,重点、难点,关键词、关键字等。
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要在完成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四、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中,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五、主动学习的习惯
没有别人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不仅要培养他的行为还要培养他的思想。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欲望才能做到主动学习。学习目标不能是别人强加的,必须是他自己的。学习的欲望不一定是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可以结合他的实际激发他的学习欲望。
六、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时必须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照本宣科。有些学生有些不良习惯,如不良坐姿、一些小动作等,这就要求老师及时提醒帮其改正。
七、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本身就说明该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也可以克服上面所说的失去新鲜感的问题。如果回答问题声音宏亮,表述清楚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增强他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教师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就是要保护学生,要多鼓励学生。
八、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九、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让学生建立“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的理念。 对于少数对老师不太亲近和老师有距离的学生,老师要主动找学生,引导他提出问题,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热情、老师的随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要说:这个问题讲过多次怎么还不会。其实讲过多次学生还不会不仅有学生的问题,老师也要反醒一下自己讲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十、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定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点滴抓起,教师需要有耐心和决心,并且有计划的执行,要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巫山县师资培训中心1;重庆市巫山中学重庆巫山4047002)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对于高中生可以说习惯决定学习。
一、安静的习惯
高一学生在这一点非常欠缺,他们年龄不大,刚进高中热情高,爱冲动,喜欢表现自己。这本来不是什么缺点,但这种表现如果不分场合,就会对学习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管是课堂还是课间,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同学们思考。纵然说课间应该让学生有所放松,但放松要看场合,有的学生课间还想回顾课堂所学内容,以便消化;也有的同学想思考下节课的内容,以便有所准备。这就需要教室有相对安静的环境,要放松的学生可以到教室外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安静的习惯,做到嘴动和行动,即讲和跟。
二、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保母式学习环境中出来,完全不知道如何自学。预习不只是提前看书。如何看?看什么?老师必须教。首先老师要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使学生知道看什么。其次开始老师要拿出课堂时间让学生预习,老师可以及时跟踪,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看。再次老师要布置一点预习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最后老师开始时要引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看出预习内容的重要部分,重点、难点,关键词、关键字等。
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要在完成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四、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中,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五、主动学习的习惯
没有别人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不仅要培养他的行为还要培养他的思想。学生必须要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欲望才能做到主动学习。学习目标不能是别人强加的,必须是他自己的。学习的欲望不一定是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可以结合他的实际激发他的学习欲望。
六、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时必须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照本宣科。有些学生有些不良习惯,如不良坐姿、一些小动作等,这就要求老师及时提醒帮其改正。
七、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本身就说明该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也可以克服上面所说的失去新鲜感的问题。如果回答问题声音宏亮,表述清楚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增强他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教师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就是要保护学生,要多鼓励学生。
八、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九、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让学生建立“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的理念。 对于少数对老师不太亲近和老师有距离的学生,老师要主动找学生,引导他提出问题,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热情、老师的随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要说:这个问题讲过多次怎么还不会。其实讲过多次学生还不会不仅有学生的问题,老师也要反醒一下自己讲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十、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定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点滴抓起,教师需要有耐心和决心,并且有计划的执行,要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