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对《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进行了评论和推介。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信息分析;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20-02
曾有学生在课堂上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知识和信息如此丰富,社会的教育程度得到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张悟本和李一之流还能如此轻易地得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甚至是社会精英人士都不能避免被愚弄?”我的回答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培养出批判性思维习惯和信息分析的能力,而且轻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批判性思维习惯和信息分析能力的话,不仅张悟本、李一之流不可能得逞,而且我们的社会文明进程都将得到极大的推进。”的确,我们今天的社会不仅在知识和信息的总量上是极大的丰富了,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在这种社会对思辨能力具有多方面愿望和渴求迫切时,却从小学开始就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虽然我们国家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学生们基本上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的灌输,而很少能把教育的目标如此集中地聚焦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方面。以致于陈教授感叹:“到现在为止,我接触的一些国内博士研究生、甚至科学家,从他们研究、思考和做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
今天,作为处于泛在知识环境中的社会个体,无论是高校学生或是其他任何领域的人员,获取信息是极其容易的,但要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鉴别、分析处理之后,有效地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则国内外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高校学生的这种能力还需要加强。而这种对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几年前在国内接受访谈时曾这样说:“太多的信息与太少的信息同样是不理想的。就举今天做例子,各种信息蜂拥而至,我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来函和听电话。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信息,而在于我们能够‘加工’多少信息?我们的知识能使我们分析什么样的信息?并从中抽取出有意义部分。”[2]受益于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我们也完全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美国式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当然可以选择的读本和资料有很多,但纯粹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唯一目标,且对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行业人士均具有普适性和重大参考价值的图书并不多见,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赵玉芳和向晋辉等的译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心理学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但很显然,它的内容和读者对象都没有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译者在序言中说:“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批判——创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不仅仅是那些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科学家们才需要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需要创造的智慧;因而,批判也不是科学巨人的专利,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该书的作者布朗认为:“本书所发展的技能是任何批判性的读者都需要的,使用这些技能进行阅读可以为理性决策提供一个基础。不论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本书强调的批判性问题能增强他的推理。”“我们很难预想出这本书对哪种课程或哪种学习项目完全没有用。事实上,前五版已经被用于法律、英语、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社会科学课程以及许多高校的课程中。”因此,这是一本具有普适性并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们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小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而在每天报刊、电视、广告、图书、网络等种种传媒上各种专家、记者、评论家为我们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充斥着错误的、似是而非的各种信息垃圾,因此我们如果“被动的、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批判,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因此作者说:“鼓励所有人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愿望。”
从事大学教育十余年来,由于长期从事信息学相关课程的教育,我深刻地体会到,现代高校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缺乏。在多年信息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但相对来说系统性不强。自从2007年接触到这本“小书”之后,我找到了一种系统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合适工具。从那之后,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培训课上,我都会向学生推介将这本书作为开始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门自学课程,而在信息学类课程中,则将该书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实践证明,这本内容极其重要但形式通俗易懂的“小书”的确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作用。作者认为,只有“使用简单的形式向不同能力的学生传授这些技能,他们就能成功学会并能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树立起高度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在各种社会问题上作出合理的选择,即使在那些经验很少的领域也相信自己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使用过于复杂的或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方式来传授技能的话,教学效果一定都会大打折扣的,很显然该书的作者通过实践清楚地认识到简单形式的重要性,当然形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简单或容易的事。赵玉芳等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选择翻译这样一本在美国出至第七版并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通俗型、实训型的书籍,我对译者的眼光还是很佩服的。在这个著述繁多的时代,我们不乏有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著作,但还是很缺乏对我们的教学甚至人生有如此重要意义,却又通俗易懂兼具可操作性的实训型“小书”。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定不会都是正确和先进的,但我确信至少他们对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和训练方面,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正如陈志武教授指出的,我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也都可以了解到,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美国受到特别的推崇,是美国公认的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无论在美国的著名学府还是在全美頂级企业,选才用才的重要标准便是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各行业的社会精英,往往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他们在创造力、鉴别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往往胜人一筹。因此,每一位希望在任何领域或行业获得发展或成功的现代人士,尤其是在校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这本来是一本被归入“心理学导读系列”的书,似乎应该算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著作,但实际上通过对全书内容的研读,我们发现完全还可以把它看作是写作指南、演讲宝典、信息分析或情报研究的规则、学术研究的助手。因为,如果你把它当作写作指南,它能使你的文章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内容,从而获得不容质疑的力量;你如果把它当作演讲宝典,它会使你以强大的逻辑和思维的魔力征服听众;你如果把它用作信息分析和知识挖掘的工具,它会使你洞悉事实的真相;你如果把它用作学术研究的方法,它会使你获得大师般的慧眼和创新的源泉。我确信它能使阅读者在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将会使阅读者受益终身。至少,也会使我们尽可能地少受“神医”张悟本、“道士”李一之流江湖术士的忽悠。
参考文献:
[1]新浪读书.西蒙(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访谈录之一[EB/OL].[2011-06-16]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9073_21246.
[2][美]M.Neil Browne,Stuart M.Keeley.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M].赵玉芳,向晋辉,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杰(1973-),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副研究馆员,硕士,西南林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1部。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信息分析;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20-02
曾有学生在课堂上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知识和信息如此丰富,社会的教育程度得到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张悟本和李一之流还能如此轻易地得逞?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甚至是社会精英人士都不能避免被愚弄?”我的回答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培养出批判性思维习惯和信息分析的能力,而且轻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批判性思维习惯和信息分析能力的话,不仅张悟本、李一之流不可能得逞,而且我们的社会文明进程都将得到极大的推进。”的确,我们今天的社会不仅在知识和信息的总量上是极大的丰富了,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在这种社会对思辨能力具有多方面愿望和渴求迫切时,却从小学开始就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虽然我们国家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学生们基本上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的灌输,而很少能把教育的目标如此集中地聚焦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方面。以致于陈教授感叹:“到现在为止,我接触的一些国内博士研究生、甚至科学家,从他们研究、思考和做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
今天,作为处于泛在知识环境中的社会个体,无论是高校学生或是其他任何领域的人员,获取信息是极其容易的,但要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鉴别、分析处理之后,有效地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则国内外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高校学生的这种能力还需要加强。而这种对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几年前在国内接受访谈时曾这样说:“太多的信息与太少的信息同样是不理想的。就举今天做例子,各种信息蜂拥而至,我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来函和听电话。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信息,而在于我们能够‘加工’多少信息?我们的知识能使我们分析什么样的信息?并从中抽取出有意义部分。”[2]受益于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我们也完全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美国式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当然可以选择的读本和资料有很多,但纯粹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唯一目标,且对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行业人士均具有普适性和重大参考价值的图书并不多见,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赵玉芳和向晋辉等的译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心理学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但很显然,它的内容和读者对象都没有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译者在序言中说:“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批判——创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不仅仅是那些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科学家们才需要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需要创造的智慧;因而,批判也不是科学巨人的专利,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该书的作者布朗认为:“本书所发展的技能是任何批判性的读者都需要的,使用这些技能进行阅读可以为理性决策提供一个基础。不论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本书强调的批判性问题能增强他的推理。”“我们很难预想出这本书对哪种课程或哪种学习项目完全没有用。事实上,前五版已经被用于法律、英语、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社会科学课程以及许多高校的课程中。”因此,这是一本具有普适性并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们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小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而在每天报刊、电视、广告、图书、网络等种种传媒上各种专家、记者、评论家为我们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充斥着错误的、似是而非的各种信息垃圾,因此我们如果“被动的、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批判,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因此作者说:“鼓励所有人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愿望。”
从事大学教育十余年来,由于长期从事信息学相关课程的教育,我深刻地体会到,现代高校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缺乏。在多年信息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但相对来说系统性不强。自从2007年接触到这本“小书”之后,我找到了一种系统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合适工具。从那之后,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培训课上,我都会向学生推介将这本书作为开始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门自学课程,而在信息学类课程中,则将该书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实践证明,这本内容极其重要但形式通俗易懂的“小书”的确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作用。作者认为,只有“使用简单的形式向不同能力的学生传授这些技能,他们就能成功学会并能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树立起高度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在各种社会问题上作出合理的选择,即使在那些经验很少的领域也相信自己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使用过于复杂的或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方式来传授技能的话,教学效果一定都会大打折扣的,很显然该书的作者通过实践清楚地认识到简单形式的重要性,当然形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简单或容易的事。赵玉芳等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选择翻译这样一本在美国出至第七版并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通俗型、实训型的书籍,我对译者的眼光还是很佩服的。在这个著述繁多的时代,我们不乏有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著作,但还是很缺乏对我们的教学甚至人生有如此重要意义,却又通俗易懂兼具可操作性的实训型“小书”。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定不会都是正确和先进的,但我确信至少他们对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和训练方面,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正如陈志武教授指出的,我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也都可以了解到,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美国受到特别的推崇,是美国公认的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无论在美国的著名学府还是在全美頂级企业,选才用才的重要标准便是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各行业的社会精英,往往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他们在创造力、鉴别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往往胜人一筹。因此,每一位希望在任何领域或行业获得发展或成功的现代人士,尤其是在校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这本来是一本被归入“心理学导读系列”的书,似乎应该算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著作,但实际上通过对全书内容的研读,我们发现完全还可以把它看作是写作指南、演讲宝典、信息分析或情报研究的规则、学术研究的助手。因为,如果你把它当作写作指南,它能使你的文章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内容,从而获得不容质疑的力量;你如果把它当作演讲宝典,它会使你以强大的逻辑和思维的魔力征服听众;你如果把它用作信息分析和知识挖掘的工具,它会使你洞悉事实的真相;你如果把它用作学术研究的方法,它会使你获得大师般的慧眼和创新的源泉。我确信它能使阅读者在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将会使阅读者受益终身。至少,也会使我们尽可能地少受“神医”张悟本、“道士”李一之流江湖术士的忽悠。
参考文献:
[1]新浪读书.西蒙(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访谈录之一[EB/OL].[2011-06-16]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9073_21246.
[2][美]M.Neil Browne,Stuart M.Keeley.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M].赵玉芳,向晋辉,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杰(1973-),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副研究馆员,硕士,西南林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