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宁波骨木镶嵌,这一古老而又清丽的工艺美术,兼备浙江省地方性民间工艺美术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它的历史兴衰、美学传承、经营得失,即本文提出的其文化生态与现代转型,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 宁波骨木镶嵌 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2-00-02
1骨木镶嵌的文化生态
1.1审美体验和实用价值的双重丰收
骨木镶嵌是宁波的传统工艺之一。它采用螺甸、象牙、牛骨片、黄杨木和彩石等多种材料,精心制作成花鸟、风景、仕女等装饰花样,嵌于红木、花梨木环上,经过精打细磨,用中国大漆髹嵌漆而成,是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雅陈设品。
宁波骨木镶嵌的品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实用性很强。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家具类,包括床、榻、衣箱、开门箱、幢橱、八仙桌、茶桌、大座、太师椅穿堂、摇椅、马桶箱、床头柜、挂屏、座屏、落地屏、沙发等。二是生活用品类,包括砚盒、首饰箱、梳头箱、果盒、牌箱、印泥盒、镜框、茶盘、花盆架等。三是门、窗、挂落、凭栏等建筑装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内的贡品镶嵌八角茶几,宁波市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象牙高嵌床花板,保国寺展出的千工床。这些作品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本色,不加其他修饰的色彩,形成骨木镶嵌艺术特殊的装饰效果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用材以红木、花梨木、牛骨、贝壳为主,这些材质本身具有天然的暗红褐色,美丽的纹理加以中国大漆的加工,棕色的木纹形成透亮洁净的调子,嵌饰以玉白色的牛骨或珠光色的螺钿薄片,形成了古朴典雅的装饰效果与明丽沉着的色彩风格。艺人们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色彩美学观,在保持珍贵材质的自然本色上,维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人物风景雕嵌精熟,人物造型五官清晰,衣纹正确,足见当时镶嵌工人技术之高超,装饰花样之精巧。
装饰花样的题材大体可分四类:人物故事,包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片断,生活风俗等。如“泥马渡康王”、“姜太公八十遇父王”、“郭子仪拜寿”、“带子入朝”及“渔、耕、织、读”等。山水风景,包括名胜古迹,四时景色等,如“西湖十景”、“桃李佛手”。“凤穿牡丹”、“双龙抢珠”、“松鼠莆萄”等图案装饰纹样,更多见的是传统的纹样组合,如博古、回纹、香草、洋花、暗八仙等。丰富的装饰题材配合着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不管疏或密,都匀称讲究,以人物为主题的布局做到人景并茂;山水为题材的做到山水云树相映。
这种构图布局主要吸收了民间绘画如杨柳青木版年画、汉武梁柯的石刻艺术和汉墓壁画画像砖的特点。画面的形象在黑白的衬托中显示出剪影效果,具有民间特点的装饰性。它采用散点透视,在画面上不受空间的局限,形象不重叠,前景与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适宜于表现复杂的情景、物与景的自然比例。长条画面或横幅画面借用建筑物形成自然的间隔,或者采取山石景物犬牙交错的方法把一个情节画面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幅通景连续的连环画或一幅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
1.2骨木镶嵌艺术的历史渊源
宁波骨木镶嵌是我国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过刻划过的骨匕、骨哨以及粗糙雕刻的装饰品。殷商时期,骨嵌工艺和其他姐妹艺术一样,已有了专业性的工场。这些例子都印证了宁波骨嵌的源远流长。隋唐时,骨木镶嵌在宁波开始盛行。南宋时,宁波这个港埠对外贸易发达,木器家具制作业随着商业和手工业迅速扩大,另外浙东沿海拥有十分丰富的鱼胶、牛骨、贝壳等原材料,促使宁波骨木镶嵌制作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风格独具的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明代,该工艺又成为明代家具雕饰的重要手段。
清朝经历了宁波骨嵌从脱胎形成,鼎盛到衰退湮没。
清初康熙至乾隆百余年是宁波骨嵌脱胎形成初期。这个时期,宁波骨嵌从木雕中分化出来,从木嵌演变形成纯骨嵌,当时骨嵌应用最多的地方要算宁式木床和木家具,也有用黄杨木与骨和嵌的。牛骨、象牙混嵌与骨木和嵌的产生无疑是一个新的创举,它已经与木雕明显区别开来。尤其是骨嵌艺术和日用工艺品、民用家具装饰的结合,很快在民间形成竞效应用的热潮。
乾隆至道光是宁波骨嵌艺术的旺盛时期,木嵌、骨嵌、骨木和嵌,品种以高嵌为主。清乾隆年间,宁波骨嵌(纯高嵌)的技艺水平已相当成熟,它与当时闻名的扬州螺甸嵌、广东象牙嵌并驾齐驱,著名的宁式大晾床是宁波骨嵌艺术技艺特色最为集中的代表性作品。至清道光年间,专业的骨嵌艺人已发展到一百余人,出现中大型专业性制作骨嵌的工场,大部分集中在现在灵桥门、药行街一带,制作和销售木制的骨嵌日用家俱(统称为红木嵌镶业)。随着新品种的发展,工艺制作上的进一步提高,当时宁波地区,凡有婚庆喜事,都是选购骨嵌家俱体现排场。骨嵌产品除畅销省内各地外,还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流传极为广泛。
咸丰至解放前是宁波骨嵌的衰退湮没时期。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使宁波木器骨嵌行业受到十分严重的打击。当时能支撑住的大型作坊只有设在城中老城隍庙旁边的周顺兴骨嵌木雕作场,可是已经没有独特的造型产品了。骨木镶业更是每况愈下。有才华的名师巧匠迫于生计,只能到富豪的庄园、公馆里去上门做活。做一天吃一天,艰难度日。
据调查,到清朝末年,宁波市仅留的骨嵌业店铺工场还有四十余家,产品已没有象过去那样受人歡迎,声誉渐低。在工商业中,骨嵌业已不能列为独立性行业了,只能并到嫁奁业公会中去了。
宁波骨木镶嵌若想继续发展则面临转型瓶颈,也让人回想起历史上该手艺面临危机时的反应和几次尝试。下文集中谈及几个典型的转型事例,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这代传人的继承和发展少走弯路。
2骨木镶嵌的现代转型
2.1衰落期:工艺简化、艺人流失、消费结构改变
在鸦片战争之后,港口开放,各种舶来品大量进入,尤其是西洋机器化产生的家具,生产效率高并且审美新潮,使得这一繁琐而又古老的工艺美术面临被替代,国内消费者减少,原有的大小作坊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这是其一;其二,那些没有接受舶来品的封建地主,以骨木镶嵌用来斗富和炫耀,和外来者对骨木镶嵌盲目好奇的追捧,使得骨木镶嵌的命运走向了畸形的发展模式。
在历史巨变的社会背景下,骨木镶嵌行业也在调整自身,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求得生存。大作坊开始调整原有生产方式,翻新图案样式,一部分迎合外来消费者对骨木镶嵌产品的追捧,从中得以生存,工艺水平自然下降,另一部分满足奢侈斗富地主的炫耀需求;消费层两极发展,拉开了低端产品与高端产品的距离,使普遍的工艺推广与延续成为难题。小作坊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扩大再生产,面临倒闭,优秀的手工艺者纷纷改行,局部单一传承的手艺也因此慢慢中断。
这是骨木镶嵌技艺流失的明显时期,所谓的“千工床”、“万工轿”,已经淡出普通市场的舞台,只有在贵族公馆里才能看到这类作品,消费群体的层次局限在了高端市场。现存宁波天一阁的一张“千工床”建造于1864年系宁波市西门外工商大地主方张志田所用。仅雕刻一项就用了三千余工,先后造了三年多时间,其中很大一部分装饰主体,是用骨嵌的。这张“千工床”可以说是集中了当时骨嵌技艺的大成,是现存宁波骨嵌艺术的瑰宝。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据《鄞县县志》里记载“……抗日战争前后,宁波中式木器店门口,几乎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此时骨木镶嵌已经到了真正衰落时期。
2.2复兴期:产品出口引发创作高潮
解放后,随着生产恢复,手工业恢复生机,计划经济体制更为骨木镶嵌这种本来束之高阁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便利和保障。1963年成立的宁波工艺美术厂,为骨木镶嵌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是骨木镶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在1964年春季广交会上,宁波工艺美术厂选送的红木骨嵌家具,得到了大量出口订单。此后新产品的不断更新,加快了工艺美术厂规模扩大的速度,产品逐渐多样化,从沙发、餐台、屏风、茶几、琴桌、坑几、双椅一几,到博古橱、双人床、电视柜等。
从宁波工艺美术厂产品之后还远销香港、东南亚、日本、中东、美国、欧洲。可以说,宁波工艺美术厂作为强大的制作后盾,为宁波骨木镶嵌工艺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类设计精品更是源源不断地面世,如1973年郑洪生设计《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木螺甸镶嵌立屏;1983年郑洪生、何月桂夫妇合作设计的镶嵌挂屏《百美图》捧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希望杯”(创新设计一等奖);1984年,由孙骥年先生主持,陆顺法、钱凤英二位共同设计了《普天同庆》镶嵌地屏,同年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希望杯”;1988年,陆顺法先生和助工董贻强先生共同设计了《元宵灯市图》博古组合橱及《福禄寿禧》大地屏,钱凤英先生设计了《大观园》地屏。一时百花齐放,一派大好景象。
2.3“新传承人”陈伟明引领新转型
随着宁波工艺美术厂的衰落,骨木镶嵌也结束了复兴后最后一段辉煌。而在2000年宁波骨木镶嵌濒临失传的关键时刻,宁波紫林文房作坊横空出世,我们看到了新的复兴机会。紫林文房作坊的创始人为陈明伟,系宁波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2005年成功制作了长5.4米、高2.05米的特大型骨木镶嵌《梁祝文化》和《四明伟观,三江壮游》组合柜、橱以及《穆桂英挂帅》台屏等多个作品,得到工艺美术界、各界领导和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好评。其中《梁祝文化》次年荣获第六届国家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牌奖,本人七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在陈明伟的努力下,宁波骨木镶嵌将走向文化与经济双赢之路,本着这样的转型原则,才能将古老工艺保护、传承并且推广下去。
该作坊还制订了从2007年起的五年保护计划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逐步开展投资,预计年投入30——50万元;第二,将尚在世的老艺人邀请来厂收徒授艺30至40人,年辅导20至30次,几年内带出一批新艺人;第三,进一步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大宣传力度工作;第四,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努力开发诸如新办公用品、旅游纪念品工艺礼品、台屏、插牌等等新的骨木镶嵌产品,走创新和高端市场之路;第五,借上海世博会契机,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将这一传统工艺做大做强,实现真正保护的目的。
在创办人看来,宁波骨木镶嵌想要走下去,需要很好地游刃于艺术和商业之间。在这之前,骨木镶嵌衰落时期的转型未能改变其命运,就在于它未能实现以保持“传统”、“原生态”为转型原则,只是单方面降低艺术水准来迎合低端消费市场;或者只是小部分局限在高消费层面上,这部分又没能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因而,在吸取历史失败转型的教训同时,以保持“传统”、“原生态”为转型原则,以扩大市场推广为手段,即一方面降低成本、突破原有的消费层,面向低端消费群体,另一方面面向高端消费的产品,讲究设计与创作,使其参与完成一个传统手艺及其艺术品的传承过程。
在回顾了骨木镶嵌历史兴衰之后,我们重新打开了发展这种高雅工艺的视野,重新拾起市场经济对手工艺发展甚至文化传承的重视。传承人的使命感很强,但要想处理好继承和发展,艺术和贏利,小众工艺和开放市场的众多矛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伟明:“宁波骨木镶嵌”,《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
[2]陈伟明:“文心艺韵映紫檀”,《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
[3]王宏星:“谈宁波骨木、螺钿镶嵌工艺”,《博物苑》,2007年第六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 宁波骨木镶嵌 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2011)02-00-02
1骨木镶嵌的文化生态
1.1审美体验和实用价值的双重丰收
骨木镶嵌是宁波的传统工艺之一。它采用螺甸、象牙、牛骨片、黄杨木和彩石等多种材料,精心制作成花鸟、风景、仕女等装饰花样,嵌于红木、花梨木环上,经过精打细磨,用中国大漆髹嵌漆而成,是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雅陈设品。
宁波骨木镶嵌的品类繁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实用性很强。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家具类,包括床、榻、衣箱、开门箱、幢橱、八仙桌、茶桌、大座、太师椅穿堂、摇椅、马桶箱、床头柜、挂屏、座屏、落地屏、沙发等。二是生活用品类,包括砚盒、首饰箱、梳头箱、果盒、牌箱、印泥盒、镜框、茶盘、花盆架等。三是门、窗、挂落、凭栏等建筑装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内的贡品镶嵌八角茶几,宁波市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象牙高嵌床花板,保国寺展出的千工床。这些作品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本色,不加其他修饰的色彩,形成骨木镶嵌艺术特殊的装饰效果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用材以红木、花梨木、牛骨、贝壳为主,这些材质本身具有天然的暗红褐色,美丽的纹理加以中国大漆的加工,棕色的木纹形成透亮洁净的调子,嵌饰以玉白色的牛骨或珠光色的螺钿薄片,形成了古朴典雅的装饰效果与明丽沉着的色彩风格。艺人们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色彩美学观,在保持珍贵材质的自然本色上,维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人物风景雕嵌精熟,人物造型五官清晰,衣纹正确,足见当时镶嵌工人技术之高超,装饰花样之精巧。
装饰花样的题材大体可分四类:人物故事,包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片断,生活风俗等。如“泥马渡康王”、“姜太公八十遇父王”、“郭子仪拜寿”、“带子入朝”及“渔、耕、织、读”等。山水风景,包括名胜古迹,四时景色等,如“西湖十景”、“桃李佛手”。“凤穿牡丹”、“双龙抢珠”、“松鼠莆萄”等图案装饰纹样,更多见的是传统的纹样组合,如博古、回纹、香草、洋花、暗八仙等。丰富的装饰题材配合着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不管疏或密,都匀称讲究,以人物为主题的布局做到人景并茂;山水为题材的做到山水云树相映。
这种构图布局主要吸收了民间绘画如杨柳青木版年画、汉武梁柯的石刻艺术和汉墓壁画画像砖的特点。画面的形象在黑白的衬托中显示出剪影效果,具有民间特点的装饰性。它采用散点透视,在画面上不受空间的局限,形象不重叠,前景与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适宜于表现复杂的情景、物与景的自然比例。长条画面或横幅画面借用建筑物形成自然的间隔,或者采取山石景物犬牙交错的方法把一个情节画面连接在一起,构成一幅通景连续的连环画或一幅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
1.2骨木镶嵌艺术的历史渊源
宁波骨木镶嵌是我国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过刻划过的骨匕、骨哨以及粗糙雕刻的装饰品。殷商时期,骨嵌工艺和其他姐妹艺术一样,已有了专业性的工场。这些例子都印证了宁波骨嵌的源远流长。隋唐时,骨木镶嵌在宁波开始盛行。南宋时,宁波这个港埠对外贸易发达,木器家具制作业随着商业和手工业迅速扩大,另外浙东沿海拥有十分丰富的鱼胶、牛骨、贝壳等原材料,促使宁波骨木镶嵌制作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风格独具的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明代,该工艺又成为明代家具雕饰的重要手段。
清朝经历了宁波骨嵌从脱胎形成,鼎盛到衰退湮没。
清初康熙至乾隆百余年是宁波骨嵌脱胎形成初期。这个时期,宁波骨嵌从木雕中分化出来,从木嵌演变形成纯骨嵌,当时骨嵌应用最多的地方要算宁式木床和木家具,也有用黄杨木与骨和嵌的。牛骨、象牙混嵌与骨木和嵌的产生无疑是一个新的创举,它已经与木雕明显区别开来。尤其是骨嵌艺术和日用工艺品、民用家具装饰的结合,很快在民间形成竞效应用的热潮。
乾隆至道光是宁波骨嵌艺术的旺盛时期,木嵌、骨嵌、骨木和嵌,品种以高嵌为主。清乾隆年间,宁波骨嵌(纯高嵌)的技艺水平已相当成熟,它与当时闻名的扬州螺甸嵌、广东象牙嵌并驾齐驱,著名的宁式大晾床是宁波骨嵌艺术技艺特色最为集中的代表性作品。至清道光年间,专业的骨嵌艺人已发展到一百余人,出现中大型专业性制作骨嵌的工场,大部分集中在现在灵桥门、药行街一带,制作和销售木制的骨嵌日用家俱(统称为红木嵌镶业)。随着新品种的发展,工艺制作上的进一步提高,当时宁波地区,凡有婚庆喜事,都是选购骨嵌家俱体现排场。骨嵌产品除畅销省内各地外,还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流传极为广泛。
咸丰至解放前是宁波骨嵌的衰退湮没时期。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使宁波木器骨嵌行业受到十分严重的打击。当时能支撑住的大型作坊只有设在城中老城隍庙旁边的周顺兴骨嵌木雕作场,可是已经没有独特的造型产品了。骨木镶业更是每况愈下。有才华的名师巧匠迫于生计,只能到富豪的庄园、公馆里去上门做活。做一天吃一天,艰难度日。
据调查,到清朝末年,宁波市仅留的骨嵌业店铺工场还有四十余家,产品已没有象过去那样受人歡迎,声誉渐低。在工商业中,骨嵌业已不能列为独立性行业了,只能并到嫁奁业公会中去了。
宁波骨木镶嵌若想继续发展则面临转型瓶颈,也让人回想起历史上该手艺面临危机时的反应和几次尝试。下文集中谈及几个典型的转型事例,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这代传人的继承和发展少走弯路。
2骨木镶嵌的现代转型
2.1衰落期:工艺简化、艺人流失、消费结构改变
在鸦片战争之后,港口开放,各种舶来品大量进入,尤其是西洋机器化产生的家具,生产效率高并且审美新潮,使得这一繁琐而又古老的工艺美术面临被替代,国内消费者减少,原有的大小作坊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这是其一;其二,那些没有接受舶来品的封建地主,以骨木镶嵌用来斗富和炫耀,和外来者对骨木镶嵌盲目好奇的追捧,使得骨木镶嵌的命运走向了畸形的发展模式。
在历史巨变的社会背景下,骨木镶嵌行业也在调整自身,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求得生存。大作坊开始调整原有生产方式,翻新图案样式,一部分迎合外来消费者对骨木镶嵌产品的追捧,从中得以生存,工艺水平自然下降,另一部分满足奢侈斗富地主的炫耀需求;消费层两极发展,拉开了低端产品与高端产品的距离,使普遍的工艺推广与延续成为难题。小作坊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扩大再生产,面临倒闭,优秀的手工艺者纷纷改行,局部单一传承的手艺也因此慢慢中断。
这是骨木镶嵌技艺流失的明显时期,所谓的“千工床”、“万工轿”,已经淡出普通市场的舞台,只有在贵族公馆里才能看到这类作品,消费群体的层次局限在了高端市场。现存宁波天一阁的一张“千工床”建造于1864年系宁波市西门外工商大地主方张志田所用。仅雕刻一项就用了三千余工,先后造了三年多时间,其中很大一部分装饰主体,是用骨嵌的。这张“千工床”可以说是集中了当时骨嵌技艺的大成,是现存宁波骨嵌艺术的瑰宝。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据《鄞县县志》里记载“……抗日战争前后,宁波中式木器店门口,几乎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此时骨木镶嵌已经到了真正衰落时期。
2.2复兴期:产品出口引发创作高潮
解放后,随着生产恢复,手工业恢复生机,计划经济体制更为骨木镶嵌这种本来束之高阁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便利和保障。1963年成立的宁波工艺美术厂,为骨木镶嵌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是骨木镶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在1964年春季广交会上,宁波工艺美术厂选送的红木骨嵌家具,得到了大量出口订单。此后新产品的不断更新,加快了工艺美术厂规模扩大的速度,产品逐渐多样化,从沙发、餐台、屏风、茶几、琴桌、坑几、双椅一几,到博古橱、双人床、电视柜等。
从宁波工艺美术厂产品之后还远销香港、东南亚、日本、中东、美国、欧洲。可以说,宁波工艺美术厂作为强大的制作后盾,为宁波骨木镶嵌工艺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类设计精品更是源源不断地面世,如1973年郑洪生设计《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木螺甸镶嵌立屏;1983年郑洪生、何月桂夫妇合作设计的镶嵌挂屏《百美图》捧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希望杯”(创新设计一等奖);1984年,由孙骥年先生主持,陆顺法、钱凤英二位共同设计了《普天同庆》镶嵌地屏,同年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希望杯”;1988年,陆顺法先生和助工董贻强先生共同设计了《元宵灯市图》博古组合橱及《福禄寿禧》大地屏,钱凤英先生设计了《大观园》地屏。一时百花齐放,一派大好景象。
2.3“新传承人”陈伟明引领新转型
随着宁波工艺美术厂的衰落,骨木镶嵌也结束了复兴后最后一段辉煌。而在2000年宁波骨木镶嵌濒临失传的关键时刻,宁波紫林文房作坊横空出世,我们看到了新的复兴机会。紫林文房作坊的创始人为陈明伟,系宁波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2005年成功制作了长5.4米、高2.05米的特大型骨木镶嵌《梁祝文化》和《四明伟观,三江壮游》组合柜、橱以及《穆桂英挂帅》台屏等多个作品,得到工艺美术界、各界领导和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好评。其中《梁祝文化》次年荣获第六届国家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牌奖,本人七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在陈明伟的努力下,宁波骨木镶嵌将走向文化与经济双赢之路,本着这样的转型原则,才能将古老工艺保护、传承并且推广下去。
该作坊还制订了从2007年起的五年保护计划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逐步开展投资,预计年投入30——50万元;第二,将尚在世的老艺人邀请来厂收徒授艺30至40人,年辅导20至30次,几年内带出一批新艺人;第三,进一步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大宣传力度工作;第四,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努力开发诸如新办公用品、旅游纪念品工艺礼品、台屏、插牌等等新的骨木镶嵌产品,走创新和高端市场之路;第五,借上海世博会契机,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将这一传统工艺做大做强,实现真正保护的目的。
在创办人看来,宁波骨木镶嵌想要走下去,需要很好地游刃于艺术和商业之间。在这之前,骨木镶嵌衰落时期的转型未能改变其命运,就在于它未能实现以保持“传统”、“原生态”为转型原则,只是单方面降低艺术水准来迎合低端消费市场;或者只是小部分局限在高消费层面上,这部分又没能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因而,在吸取历史失败转型的教训同时,以保持“传统”、“原生态”为转型原则,以扩大市场推广为手段,即一方面降低成本、突破原有的消费层,面向低端消费群体,另一方面面向高端消费的产品,讲究设计与创作,使其参与完成一个传统手艺及其艺术品的传承过程。
在回顾了骨木镶嵌历史兴衰之后,我们重新打开了发展这种高雅工艺的视野,重新拾起市场经济对手工艺发展甚至文化传承的重视。传承人的使命感很强,但要想处理好继承和发展,艺术和贏利,小众工艺和开放市场的众多矛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伟明:“宁波骨木镶嵌”,《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
[2]陈伟明:“文心艺韵映紫檀”,《浙江工艺美术》,2006年。
[3]王宏星:“谈宁波骨木、螺钿镶嵌工艺”,《博物苑》,2007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