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部崛起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部崛起”作为一项国家大战略,正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杨云彦、田艳平、秦尊文的新著《全球化与中部崛起》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正在迅速涌现的中部研究成果中兼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代表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宁肯在《三个三重奏》附录的《把小说从内部打开》中写道:“现代主义小说在五花八门的成功与不成功的实验之后尽管已走到头,如法国‘新小说’走到了头,走进了死胡同,但走到头并不意味着事情结束,有趣的一面正是:现代主义小说虽然走到头了,但传统小说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写了。”①他的这部作品就是试图在正文的故事之下加以注释,让特定的具体的封闭场景与注释的随笔、议论、叙事形成互文,从而形成话语上的空间敞开性。刚刚出
期刊
摘要:从政治学的视野来考量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在数十年来治国理政的历程中,应用国家计划手段并不是新方法,而以成熟、规范地提出“建议书”方式,并遵照法定的程序,最终实现规划制度推陈出新,自觉使之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政能力的一部分,这肯定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政治举动。本文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领导制度和政
期刊
1  早晨上班,我刚进办公室,文书萨仁跟进来,对我说:“陈秘书,你今天跟着玛书记下乡。”  我愣了一下,下乡?我才从基层调来旗委办公室三天,镇子、旗委机关对于我来说,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我还处在诚惶诚恐之中,就要跟着领导下乡,这太突然了,突然得让我手足无措。  萨仁尽管从蒙古族居住的苏木(乡)政府调到旗委办公室一个来月了,还是习惯穿蒙古族传统的长袍,配上她的一头黑发和一双大眼睛,这个蒙古族姑
期刊
众所周知,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最早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电影剪辑技术之中。“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因此,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蒙太奇是连接镜主要方式和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法。  
期刊
在近期的文学创作中,乡村叙事的繁盛颇令观者侧目,一时间,“新乡土写作”渐成热潮之呼声不绝于耳①。尽管在此,评论者所言之“新”还可具体讨论,但这种捕捉与强调之中的“重新发现”无疑显得意义非凡。这也难怪,从十七年时期的“土改”与“农业合作化”,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乡下人进城”,作为总体性中国故事的核心情节,乡村叙事对于当代文学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资本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乡村的总体性宣告解体,碎
期刊
写作人的苦与乐  ◇杨宏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说出了写作人的苦与乐。历史回溯,更有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首诗就是贾岛视艺术为生命,全身心投入,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从古到今,似乎写作人都有“奇文共欣赏,异义相与析”的情结,捻断数根须,辛苦得来的诗文急着与人分享,一来想着把自己的
期刊
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根源,长期以来学界将之主要归结为外国文化、文学的影响,归结为异域话语在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换。他者影响成为许多学者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并涌现出许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学者们认真梳理出世界文学如何走向中国,中国文学又是如何获得现代性而走向世界的现代路径,描画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的重要地貌特征,并由此赋予20世纪中国文学以民族主义意义和跨
期刊
研究长江小说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在中国小说史上凡与长江有点瓜葛的作家作品全部网罗进来。以作家而言,不论其原籍是否在长江,只要曾经到过长江,或者写过长江,都可以搜罗进来,予以评介。以作品而言,只要是某个人物、某处情节与长江有关,就可以加以研究。譬如《水浒传》中,“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好汉劫法场”两节,其故事因为发生在长江边上,就可以被列为长江小说史的研究对象。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巨细无遗
期刊
黑马的村庄(组诗)  ◇黑马  大屯镇  在大屯镇,在四月潮湿的麦尖上  吹灭铁道线上遥远的黄昏  以风的行走,一匹马的浅浅吟唱  在苏北,荒凉如漠的地层之下  以黑夜中燃烧的瞳孔,以烈日般的胸膛  呵,这如火如荼的青春  在煤尘飞扬的日子,忘却了影子的憂伤  像复活的斧子,这运斤成风的力量  煤炭,煤炭,我们共同照耀春天  这变轻的煤炭,蓄积了季节光芒的煤炭  饱含了工人阶级多少的爱憎与情操的煤
期刊
摘要:乔治·爱略特总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在两性问题上,她敢于超越两性的二元对立,敢于打破维多利亚时代对男女人物形象的传统定义,在更深刻的人性反思中,她极力描绘男性和女性相互补益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这种新的人物形象正与20世纪心理学家荣格的“完整人格”理论相吻合。  关键词:人性;和谐;乔治·爱略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