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58)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十八辑]您知道祈年殿念“旗年殿”吗?
  离西城区的三不老胡同不远,有条“刘兰塑胡同”。为什么-叫这个名儿?难道刘兰塑是个人名吗?
  人名是没错儿,不过,您先别望文生义地猜测。历史上压根儿没有刘兰塑这个人。敢情这仨字是老北京人的讹化音。
  原来元代的北京城,有位非常有名的雕塑家叫刘元。他雕的像栩栩如生,京城许多寺庙的塑像都出自他的手,他也受到人们喜爱,但后人在写书的时候,误将刘元写成了刘銮。銮,luan,音峦,是一种铃铛的名字。
  这一“銮”,麻烦了。老百姓不认识这个“銮”字呀,以为它念“兰”呢,于是刘元就变成了刘兰。有意思的是京城很多塑像都刻着刘銮塑,老百姓居然把这当成了人名,于是刘元这位雕塑家,就以讹传讹成了“刘兰塑”。
  这地名元代就有了,已经叫了这么多年,所以就一直保留下来了。您说刘元冤不冤吧?好在那会儿也没知识产权一说,刘家后人只好默认了。
  事实上,北京胡同里,这种以讹传讹的正经不少呢,比如:钱粮胡同,准确的发音应该是“钱漏胡同”。那个“粮”字,应该读“漏”。明代这条胡同有铸钱的“钱局”,当时叫“钱堂胡同”,但叫着叫着就叫走了调,成了“钱粮胡同”。
  此外还有:
  “辟(脾)才胡同”的讀音,应该是“屁才胡同”。
  “西河沿(严)”的读音,应该是“西河燕儿”。
  “教(交)子胡同”的读音,应该是“叫子胡同”,原来的胡同名叫“轿子胡同”。
  “演乐(月)胡同”的读音,应该是“演药胡同”。
  “白纸坊(仿)”的读音,应该是“白纸方”。
  “西苑(员)”的读音,应该是“西愿”。
  “木樨(西)地”的读音,应该是“木须地”,原来此处为养马之地,种有大量苜蓿,故此得名“苜蓿地”,后改叫“木樨地”,等等。
  老北京话把上学叫念书。那会儿,北京人念过书的不多。老北京许多吃“开口饭”的艺人,如说书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都没几个念过书的。
  您会问了:“说书的不识字,他怎么说呀?”这就是功夫了。
  那会儿说书的、说相声的都是师父教,徒弟学,口传心授,死记硬背。所以那会儿的人,叉把这行当称为“记问之学”。
  问题是有的师父也不认识字,所以有些字往往就蒙着来了,特别是有些不常用的生僻字,还有常用但有音没字的北京话,只能找音同的字来代替,于是出现了许多讹化的北京话,如:
  [阜(音负)成门,说成“府成门”。
  [扒猪脸,说成“爬猪脸”。
  [发酵,说成“发孝”。
  [牛皋(音高),说成“牛搞”。
  [邂逅(音后),说成“谢够”。
  [星宿(音秀),说成“星肃”。
  [塑料(音素),说成“嗍料”。
  [雕塑(音素),说成“雕嗍”。
  [酿冬瓜,说成“让冬瓜”。
  [樵(音桥)夫,说成“焦夫”。
  [鹤年堂,说成“豪年堂”。
  [徘徊,说成“排回”。
  [葱爆羊肉,说成“葱包羊肉”。
  [看(yao)肉,说成“肖肉”。
  [走穴(音学),说成“走噱”。
  [生肖(音笑),说成“生消”。
  [祈(音旗)年殿,说成“起年殿”。
  [剽(音飘)窃,说成“瓢窃”。
  [枸杞(音旗)子,说成“狗鸡子”。等等。
  生活中,这种讹化字音非常多。有些字的发音讹化后,北京人已经说愤了口儿,改起来也难,比如阜成门,从小就听老人们说“府成门”,您非让说它的正音“负成门”,往往找不回原来的感觉了,就像天坛的祈年殿,从小就叫“起年殿”,非念正音“旗年殿”,反倒觉得别扭了。
  其实,这些字的标准音,北京人也能发,只是用到某个词或词组上,产生了音变,比如祈年殿的“祈”,正音是“旗”,“祈祷”这俩字,北京人肯定说“旗祷”,这没问题吧?但“祈”字搁在“祈年殿”上,就变成“起”了。这种情况还不完全属于讹化,很大因素是口音产生的习惯。
  当然,有些纯属于讹化的字音,我们还应该发正音,比如“甫”和“溥”字,很多北京人把甫(u)念成pu“普”;把“溥”(pu)念成“府”。这是必须要纠正的,咱不能姑息错字。
  汉字的多音字很多,要想发音准确,您首先得明白这个词儿的意思,同样的字放到这个词或词组里,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曝”字,有两个发音,意思完全不同:一曝十寒的“曝”读pu,音铺,晾晒的意思;事情曝光的“曝”读bao.音报,胶片曝光的意思。
  所以要区别对待,事情“曝光”,您念事情“铺光”,那就满拧了,考试答题—分也不会有。
其他文献
知足老太太张少华  电视剧《满堂爹娘》中,同为北京老太太的韩影和张少华首次合作,出演了一对炊喜亲家。众所周知,和韩影一样,演员张少华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老太太。很多人说她是大器晚成,但是她却说:“我既不是大器,更不敢说是晚成,我就是一通俗的北京老太太,知足常乐、吃亏是福。”  母亲的影响是终身的  正如张少华自己所说,知足常乐、吃亏是福。其实这不仪是张少华的特点,也是咱老北京人的特点。如今已年过
期刊
梅贻琦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学徐君陶回忆,发榜时,前来看榜的学生都纷纷挤向红榜,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名字,继而或喜或悲,然后,再相互以各自流露出的表情来寻找“同道中人”。唯独梅贻琦别具一格,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站在一旁看榜,脸上不喜不忧,别人完全看不出他是否被录取了。  据说梅先生之前性格也很急躁,之所以能锻炼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得益于他父亲的“面粉哲学”。  那是1902年的一个炎
期刊
1970年、1972年和1975年,姐姐、我和妹妹,分别毕业于北京育民小学。神奇的是我们姐仨,在这所小学读书的六年里,都是学校当时的文艺宣传队的队员。这在北京市小学的各个宣传队中,也是少有的奇闻。  上世纪70年代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每个学校都成立了文藝宣传队,有文艺天赋的学生,就被音乐老师选送进宣传队了。我们在宣传队排练文艺节目,到学校和机关、工厂去演出,其乐融融,风光无限。  当时,我们学校的
期刊
五十多年過去了,《地道战》的经典片段依然是经久不衰,《记忆》栏目近日请来了《地道战》里面汤司令的扮演者刘江老师,他和演员马卫军、杨清文共同回忆那些经典的老片子。  刘江,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1925年出生于哈尔滨,亲身经历过九一八事变,曾出演过胡汉三、汤司令、黄世仁等反面角色,历经两次癌症,却依然乐观,不忘初心。马卫军,1956年生人,影视演员,多次出演抗日电视剧里的反面人物,演技逼真。代表作有《
期刊
在洛杉矶,小偷奥班迪作案干余次未曾失手,令警方头痛不已。但在一次行窃的过程中,他还是被州长阿诺·施瓦辛格的保镖抓获了。施瓦辛格当时对记者说道:“像奥班迪这种思维如此缜密、技法如此高超、性情如此独特的人,如果不做小偷,而是去做其他任何事情,应该都会有所成就吧!”正是州长先生的这句话,让奥班迪重新找回了做人的自信。浪子回头,幾年之后,他就成了百佳零食在加州地区56家分店的负责人。  最近,70岁的施瓦
期刊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其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是真正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一制紫砂壶工匠家庭。少时,曾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18岁,承祖业,先随祖母邵氏制坯,复师从家中聘的一制壶师研习壶艺,因其
期刊
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之后,林徽因亦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在梁思成夫妇的影響之下,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对古建筑也充满了兴趣。1946年,他们的女儿梁再冰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却没能达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录取标准。  林微因非常失望,有朋友劝说她走走关系,以梁思成跟她在建筑学上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女儿进入清华建筑系实在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但却被她拒绝了。
期刊
传说当年皇上下江南的时候,有地方官员知道皇上喜欢江南的风味,特意进献厨师张东官到行宫,为乾隆做苏州菜,皇上吃后龙颜大悦,之后便把张东官带回了北京。  一说到小吃,很多北京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卤煮火烧,这是用猪的小肠、肺头、炸豆泡、兩三片五花肉和切了块儿的大火烧,以卤汤熬制出来的美味。小肠的柔韧,肺头的软烂,老汤的香浓,动物内脏的油脂,重口味的刺激,简单粗暴式的好吃,让人有一种极强的满足感,北京人讲
期刊
荔技味道甜美,唐代张九龄在《荔枝赋》中誉为“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北宋蔡襄在《荔枝谱》中赞为“果品卓然第一”。这么好吃的果子,自然广受青睐,连身份高贵的杨贵妃也莫能例外。杨贵妃好食荔枝,可谓信而有征。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  但是唐代都城长安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北部,而荔枝属于亚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并且很不容易保鲜。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技,一日而色变,二日
期刊
记得郭德纲曾说过一个段子,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人:“咣叽”一脚把这人踹倒在地上,按脖子灌一碗豆汁儿,跳起来骂娘的肯定不是北京人,一抹嘴说:“有焦圈吗?”不用问,这准是北京人。  “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这是汪曾祺先生写下的话。老北京人特爱喝豆汁儿,把喝豆汁儿当成是一种享受,一碗烫嘴的豆汁儿,几个酥脆的焦圈和一小碟咸香的酱菜,这几乎成了北京小吃的代表性符号。  豆汁儿历史悠久,据说早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