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简明扼要的话表明,“对话”将成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显着创造和生成。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启迪,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创新、共同进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也是学习探究的对象。它不是静态的,正如左拉所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要引领学生理解作者的原意。阅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观点,进入作者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所谓“知人论世”,这样学生才能从文中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尽可能准地理解对方的原意。
其次,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沉入课文。课文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等待读者去把它开掘出来。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伊始,教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这个问题在文章的哪个地方?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问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热情。再如创设活动氛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这些词句,学生理解内容比较容易,但要透彻地体会作者满腔的报国杀敌的热情,还有一些难度。可以在深入品读文本之前或者过程中,播放歌曲《精忠报国》作为引子或者背景音乐。在热血沸腾的旋律和歌者铿锵有力的声音的感召下,学生更好地感受了岳飞的“壮怀”。
再次,引导学生感受形象、感悟人生。教师要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感悟等因素各不相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也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真实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
二、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过程,是其认识、情感、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因人而异,因此需要与同学进行精神的交流,以达成共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外,还应该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优生和差生间的互教互学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有可能得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感悟和见解。而教师也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讨论;作为交换意见的“桥梁”,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进行辩论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
三、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人格、自由意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享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因而,师生问的对话应是平等的,是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从独霸讲坛的“独奏者”角色转变为“伴奏者”角色,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逐渐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和“参与者”,用商量的、研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互相补充,开展争论。同时,学生也得以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脱出来。师生之间相互濡染、灵魂交融,共同浸染于一种和谐、温馨、博大的氛围之中,在相互的理解中,激发了课文原有的信息和意义,唤醒了双方的潜力,彼此茅塞顿开、悠然心会。师生都有了发展和创造,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
总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它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思考的尊严,感受到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分享方式。
“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显着创造和生成。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借鉴、互相启迪,在合作的氛围中,共同创新、共同进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据,也是学习探究的对象。它不是静态的,正如左拉所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没有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阅读教学,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就没有所谓的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要引领学生理解作者的原意。阅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观点,进入作者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所谓“知人论世”,这样学生才能从文中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尽可能准地理解对方的原意。
其次,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沉入课文。课文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等待读者去把它开掘出来。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教学伊始,教师便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这个问题在文章的哪个地方?这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问对话的渴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热情。再如创设活动氛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这些词句,学生理解内容比较容易,但要透彻地体会作者满腔的报国杀敌的热情,还有一些难度。可以在深入品读文本之前或者过程中,播放歌曲《精忠报国》作为引子或者背景音乐。在热血沸腾的旋律和歌者铿锵有力的声音的感召下,学生更好地感受了岳飞的“壮怀”。
再次,引导学生感受形象、感悟人生。教师要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感悟等因素各不相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也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真实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
二、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过程,是其认识、情感、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因人而异,因此需要与同学进行精神的交流,以达成共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外,还应该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优生和差生间的互教互学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有可能得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感悟和见解。而教师也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讨论;作为交换意见的“桥梁”,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进行辩论与合作,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
三、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人格、自由意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享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因而,师生问的对话应是平等的,是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从独霸讲坛的“独奏者”角色转变为“伴奏者”角色,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逐渐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和“参与者”,用商量的、研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互相补充,开展争论。同时,学生也得以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脱出来。师生之间相互濡染、灵魂交融,共同浸染于一种和谐、温馨、博大的氛围之中,在相互的理解中,激发了课文原有的信息和意义,唤醒了双方的潜力,彼此茅塞顿开、悠然心会。师生都有了发展和创造,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
总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它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思考的尊严,感受到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分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