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理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和关注的能力之一。笔者将仔细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推理”,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推理能力;教材体现;培养策略
推理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推理是数学的重要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逐步运用推理进行思维,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品读教材,发现“推理”
(一)教材中的“归纳推理”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例子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都是180度这些个别性知识,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的一般性结论,就属于归纳推理。
(二)教材中的“类比推理”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其逻辑形式如下:
因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可能具有属性d。
(三)教材中的“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或“长方形的面积”后,可以根据“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特征,探索出“正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和“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活用教材,培养“推理”
(一)猜想验证,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来探索过程,主要是由于这种过程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将以《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1.在操作活动中提出猜想,重视合情推理的培养
首先,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计算出内角和;然后,观察记录的数据,学生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这属于不完全归纳,即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归纳推理提出猜想,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利用已有经验验证猜想,适度渗透演绎推理
学生通过测量与发现,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是180°”的猜想后,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猜想的成立。最后,我们老师还可以用电子白板(因为电子白板中的三角形可以显示出每个角的度数,拉动三角形,可以直观地看到三个内角的度数变化)演示“此消彼涨”,不管三角形形状怎么变化,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一超越教材的设计,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帮助学生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重要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渗透了演绎推理。
(二)潜移默化,培养“言必有据”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追问为什么,让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言必有据”的好习惯。例如,判断“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否成反比例”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这样回答:“因为只有两个变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由于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一定,所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成反比例”。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持之以恒,浸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的思维和分析应浸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在探究新知时,让学生经历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例如,在教学探究2的倍数特征时,通过观察100以内2、5的倍数,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然后在通过举例验证(因为2000÷2=1000,2000是2的倍数。在巩固练习时,则是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用合情推理发现新问题。例如“判断2498是否是2的倍数”,因为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而2498的个位是8,所以2498是2的倍数。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推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数学教学中,要聚焦推理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
关键词:推理能力;教材体现;培养策略
推理能力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推理是数学的重要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逐步运用推理进行思维,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品读教材,发现“推理”
(一)教材中的“归纳推理”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例如: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例子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分别都是180度这些个别性知识,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的一般性结论,就属于归纳推理。
(二)教材中的“类比推理”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其逻辑形式如下:
因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可能具有属性d。
(三)教材中的“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或“长方形的面积”后,可以根据“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特征,探索出“正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和“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活用教材,培养“推理”
(一)猜想验证,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来探索过程,主要是由于这种过程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将以《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1.在操作活动中提出猜想,重视合情推理的培养
首先,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计算出内角和;然后,观察记录的数据,学生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这属于不完全归纳,即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归纳推理提出猜想,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利用已有经验验证猜想,适度渗透演绎推理
学生通过测量与发现,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是180°”的猜想后,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猜想的成立。最后,我们老师还可以用电子白板(因为电子白板中的三角形可以显示出每个角的度数,拉动三角形,可以直观地看到三个内角的度数变化)演示“此消彼涨”,不管三角形形状怎么变化,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一超越教材的设计,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帮助学生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重要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渗透了演绎推理。
(二)潜移默化,培养“言必有据”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追问为什么,让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言必有据”的好习惯。例如,判断“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否成反比例”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这样回答:“因为只有两个变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由于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一定,所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成反比例”。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持之以恒,浸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的思维和分析应浸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在探究新知时,让学生经历用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例如,在教学探究2的倍数特征时,通过观察100以内2、5的倍数,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然后在通过举例验证(因为2000÷2=1000,2000是2的倍数。在巩固练习时,则是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用合情推理发现新问题。例如“判断2498是否是2的倍数”,因为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而2498的个位是8,所以2498是2的倍数。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推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数学教学中,要聚焦推理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