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美核心素养之概述
1.中国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中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中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中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其中还有下位的包含关系:人文精神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包含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健康生活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
学生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心智的和身体的。心智的又分成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学术的又分成知识的和能力的,知识的又分成考得出的知识和考不出的知识。所以从平衡的发展来看,中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包含的元素是比较全面的。
2.美国“核心素养”
美国没有核心素养这一表述,与此大致对应的是发展未来的技能,这是和美国的国情有关联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历史很短,无法和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相比,所以他们更注重未来。美国人总结的发展未来的技能可以用6个C来表示。前两个是Critical Thinking和Creativity,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先要有批判,然后才有创造,所以遇事先批一批,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就迸发出来,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实际上跟中国讲的不破不立思想差不多。实际上,创新先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氛围,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接下来的两个C是美国人在讨论问题过程当中提炼出来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会,这就需要社会上的人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现在的学习更强调的是一个团队的学习、群体的学习。团队合作实际上就是两个基本的东西:一个是怎么沟通,一个是怎么合作。所以,这两个未来发展的技能就是Communication和Collaboration。以上这四个能力通常被称为21世纪最核心的四个能力。
还有两个能力大致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参与。美国人认为在这一方面需要两个能力:一个是Character,可以叫做个性,或者品质和人格。所谓的Character Education,实际上就是让每个孩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另外一个就是公民意识的问题,它所强调的无外乎两个东西——权利和义务,即Citizenship。一方面,权利保证了公平;另外一方面,还得有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贡献力。权利和义务二者缺一不可。
3.中美核心素养的差异
21世纪需要哪些基本的东西,实际上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美国人讲的前面4个C:创新、批判、沟通、合作。未来的人亟需这四个本领。那么为什么中美会有不同表述呢?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西方强调认识,强调贡献,强调参与,强调未来的发展;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也就少不了文化的传承。中国原来是提能力的培养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培养,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变成文化底蕴的积淀继承,这是中国文化。中西方核心素养的差异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而有所不同。
在思維方式与思维习惯上,中国人注重综合,喜欢把很多的东西归纳总结成几个点。由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把这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基本要点都用四个字来工整地概括,难免出现表述与其所包含的内容之间的不一致。例如,健康生活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实践创新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这样的总结非常漂亮,但这些维度与其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必然关系让人难以理解。 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导致出现中美不同的核心素养概念与要素的原因之一。我觉得两国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完善。
二、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三个领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神经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的融合是教育神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教育心理学。
这些跨学科研究中的以下几个概念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1.执行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自主发展包含两个维度: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其中,学会学习包含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两个方面,健康生活包含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基本要点是如何来界定的:
乐学善学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 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健全人格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我们再来看看脑科学和基本心理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一些执行能力是如何来界定的:
反应抑制 在合适的时间停止自己行动和思考的能力。抑制的反面是冲动,如果你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很弱,那么你就是“冲动型”的。
工作记忆 在大脑中保持信息以便完成任务的能力。
情感控制 通过把理性思维带到感情上来达到调节情感反应的能力。
保持注意力 尽管受干扰、疲惫和厌烦,也能对某种情景或任务保持注意力的能力。
启动任务 开始一项任务或活动,独立地提出想法、应对、解决策略的能力。
规划/设定优先事项 管理当前或未来任务所含事项的能力。 组织 整理各项工作、游戏、储存空间的能力。
时间管理 估计还有多长时间,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保证在时间节点完成工作的能力。
坚持目标 建立目标、坚持完成目标,不拖延、不分心的能力。
灵活性 自由地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为合理应对状态而灵活思考的能力。
自我调节 退后一步,俯览某种情境中的自己,观察自己如何解决问题,包括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自主发展下的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和上面谈的执行能力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这些执行能力是有一个发展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展。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期,就是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研究发现,儿童在12、14、16岁分别出现注意力、工作记忆和目标设定能力的发展性突变。从15岁起,注意力转换、抑制控制相对稳定并接近成人水平。如果把这11个执行能力培养好、训练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2.坚韧品質
如果一个孩子朝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能很投入地做一件事很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健康生活维度的健全人格,也强调了坚韧品质。
从2005年开始,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于研究性格对于成功所起的作用。她对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跟踪西点军校学员、美国拼字比赛冠军、美国一流大学学生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自信力不是靠获得胜利的结果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是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养成的体会坚韧力量的能力。这个特质很多时候是学校不太注意的。中国有句古语“失败乃成功之母”,美国也有类似的谚语“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Angela Duckworth在2005年的量化研究,清楚地指明坚韧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成功。基于这个研究结果,美国现在也特别强调不一定要创造一个成功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失败的环境也是不错的。毕竟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也是会常常遭遇失败的,所以学校里也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面对失败。
3.成长性思维
具备坚韧品质的人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一行为主要是受思维方式影响的。一个人失败后归因,无非是努力程度不够或是能力不足。
积极心理学倡导把失败归结为努力程度不够,因此提倡的是成长性思维,即身处逆境时对待事情的看法是“我只是现在做不好,但是花点时间和努力,我会做好的”。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不同:固定性思维视能力为与生俱来,是固定不变的;而在成长性思维看来,能力源自努力,是可以提高的。固定性思维回避挑战,认为挑战会让人看到其能力不足,抱此思维的人容易言败;而成长性思维拥抱挑战,认为挑战是成长的机会,抱此思维的人在挑战面前能更加坚持。固定性思维认为不一定要努力,当不够好的时候才需要努力;而成长性思维认为努力是很重要的,努力是掌握的途径。固定性思维抵制反馈,认为反馈是针对个人的;而成长性思维认为反馈是有用的,可以从中学习,界定需要提升的方面。面对挫折,固定性思维是责怪他人,有挫折感;而成长性思维会将其视为警告,下次再努力些。
Angela Duckworth团队对学龄儿童进行的一项跨学科研究表明,成长性思维与坚韧品质存在中度正相关,表明具备成长性思维可能对塑造坚韧品质有一定效果。
4.学习的通用设计
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越来越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方案来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案是通用设计。学习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简称UDL)指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学习机会的课程开发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评价都是弹性的、定制化的,因此对所有学生都是适合的。UDL的三个原则及其设计指南是:
原则Ⅰ 提供多种方式的表征,即为呈现“教什么” 与“学什么”提供灵活的方式。 该原则支持认知学习(对应“学什么”)。
设计指南 1.为感知提供选择;2.为语言、数学表达式及符号的使用提供选择;3.为理解提供选择。
原则Ⅱ 提供多种方式的行动和表达,为“如何学习”及如何表达所知提供选择。该原则支持策略学习(对应“如何学”)。
设计指南 1.为身体行动提供选择;2.为表达与交流提供选择;3.为执行功能提供选择。
原则Ⅲ 提供多种方式的参与和“进入”,为产生并维持动机提供灵活的选择。该原则支持情感学习(对应“为何学”)。
设计指南 1.为兴趣激发提供选择;2.为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提供选择;3.为自我调节提供选择。
未来的教育数据将成为学校里面最重要的资产,学校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础,班级、实验室、课本和课程是最重要的数据平台。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性的分析、诊断性的分析和预测性的分析以后,可以形成对学习者清晰的了解,有了这些基础,教育个性化才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实现UDL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上,当我们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各种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一种人设计。这就和圈养好还是放养好是一个道理。圈养就是所有羊都关在羊圈中,一样对待。放养就是把羊放到林子里去,跑快的羊逃脱狼口,而跑慢的羊就被狼吃了。美国就是这个样子,一部分被“狼”吃掉了,成绩一塌糊涂。中国整体的成绩都很好,但是对于好的学生来讲,可能会有些吃亏。面对未来,个性化还是趋势。
现在是否设计出了通用的理论或成果来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教育呢?其实各个国家都在努力,不过还没有显著的成果。不过,这方面是很重要的,还需要各方再接再厉。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1.中国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中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中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中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其中还有下位的包含关系:人文精神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包含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健康生活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
学生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心智的和身体的。心智的又分成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学术的又分成知识的和能力的,知识的又分成考得出的知识和考不出的知识。所以从平衡的发展来看,中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包含的元素是比较全面的。
2.美国“核心素养”
美国没有核心素养这一表述,与此大致对应的是发展未来的技能,这是和美国的国情有关联的。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历史很短,无法和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相比,所以他们更注重未来。美国人总结的发展未来的技能可以用6个C来表示。前两个是Critical Thinking和Creativity,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先要有批判,然后才有创造,所以遇事先批一批,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就迸发出来,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实际上跟中国讲的不破不立思想差不多。实际上,创新先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氛围,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接下来的两个C是美国人在讨论问题过程当中提炼出来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会,这就需要社会上的人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现在的学习更强调的是一个团队的学习、群体的学习。团队合作实际上就是两个基本的东西:一个是怎么沟通,一个是怎么合作。所以,这两个未来发展的技能就是Communication和Collaboration。以上这四个能力通常被称为21世纪最核心的四个能力。
还有两个能力大致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社会参与。美国人认为在这一方面需要两个能力:一个是Character,可以叫做个性,或者品质和人格。所谓的Character Education,实际上就是让每个孩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另外一个就是公民意识的问题,它所强调的无外乎两个东西——权利和义务,即Citizenship。一方面,权利保证了公平;另外一方面,还得有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贡献力。权利和义务二者缺一不可。
3.中美核心素养的差异
21世纪需要哪些基本的东西,实际上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美国人讲的前面4个C:创新、批判、沟通、合作。未来的人亟需这四个本领。那么为什么中美会有不同表述呢?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西方强调认识,强调贡献,强调参与,强调未来的发展;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也就少不了文化的传承。中国原来是提能力的培养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培养,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变成文化底蕴的积淀继承,这是中国文化。中西方核心素养的差异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而有所不同。
在思維方式与思维习惯上,中国人注重综合,喜欢把很多的东西归纳总结成几个点。由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把这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基本要点都用四个字来工整地概括,难免出现表述与其所包含的内容之间的不一致。例如,健康生活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实践创新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这样的总结非常漂亮,但这些维度与其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必然关系让人难以理解。 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导致出现中美不同的核心素养概念与要素的原因之一。我觉得两国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完善。
二、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三个领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神经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的融合是教育神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教育心理学。
这些跨学科研究中的以下几个概念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1.执行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自主发展包含两个维度: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其中,学会学习包含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两个方面,健康生活包含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基本要点是如何来界定的:
乐学善学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 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健全人格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我们再来看看脑科学和基本心理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一些执行能力是如何来界定的:
反应抑制 在合适的时间停止自己行动和思考的能力。抑制的反面是冲动,如果你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很弱,那么你就是“冲动型”的。
工作记忆 在大脑中保持信息以便完成任务的能力。
情感控制 通过把理性思维带到感情上来达到调节情感反应的能力。
保持注意力 尽管受干扰、疲惫和厌烦,也能对某种情景或任务保持注意力的能力。
启动任务 开始一项任务或活动,独立地提出想法、应对、解决策略的能力。
规划/设定优先事项 管理当前或未来任务所含事项的能力。 组织 整理各项工作、游戏、储存空间的能力。
时间管理 估计还有多长时间,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保证在时间节点完成工作的能力。
坚持目标 建立目标、坚持完成目标,不拖延、不分心的能力。
灵活性 自由地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为合理应对状态而灵活思考的能力。
自我调节 退后一步,俯览某种情境中的自己,观察自己如何解决问题,包括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自主发展下的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和上面谈的执行能力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这些执行能力是有一个发展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展。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期,就是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研究发现,儿童在12、14、16岁分别出现注意力、工作记忆和目标设定能力的发展性突变。从15岁起,注意力转换、抑制控制相对稳定并接近成人水平。如果把这11个执行能力培养好、训练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2.坚韧品質
如果一个孩子朝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能很投入地做一件事很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健康生活维度的健全人格,也强调了坚韧品质。
从2005年开始,Angela Duckworth一直致力于研究性格对于成功所起的作用。她对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跟踪西点军校学员、美国拼字比赛冠军、美国一流大学学生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自信力不是靠获得胜利的结果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是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养成的体会坚韧力量的能力。这个特质很多时候是学校不太注意的。中国有句古语“失败乃成功之母”,美国也有类似的谚语“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Angela Duckworth在2005年的量化研究,清楚地指明坚韧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成功。基于这个研究结果,美国现在也特别强调不一定要创造一个成功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失败的环境也是不错的。毕竟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也是会常常遭遇失败的,所以学校里也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面对失败。
3.成长性思维
具备坚韧品质的人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一行为主要是受思维方式影响的。一个人失败后归因,无非是努力程度不够或是能力不足。
积极心理学倡导把失败归结为努力程度不够,因此提倡的是成长性思维,即身处逆境时对待事情的看法是“我只是现在做不好,但是花点时间和努力,我会做好的”。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不同:固定性思维视能力为与生俱来,是固定不变的;而在成长性思维看来,能力源自努力,是可以提高的。固定性思维回避挑战,认为挑战会让人看到其能力不足,抱此思维的人容易言败;而成长性思维拥抱挑战,认为挑战是成长的机会,抱此思维的人在挑战面前能更加坚持。固定性思维认为不一定要努力,当不够好的时候才需要努力;而成长性思维认为努力是很重要的,努力是掌握的途径。固定性思维抵制反馈,认为反馈是针对个人的;而成长性思维认为反馈是有用的,可以从中学习,界定需要提升的方面。面对挫折,固定性思维是责怪他人,有挫折感;而成长性思维会将其视为警告,下次再努力些。
Angela Duckworth团队对学龄儿童进行的一项跨学科研究表明,成长性思维与坚韧品质存在中度正相关,表明具备成长性思维可能对塑造坚韧品质有一定效果。
4.学习的通用设计
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越来越个性化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方案来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案是通用设计。学习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简称UDL)指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学习机会的课程开发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评价都是弹性的、定制化的,因此对所有学生都是适合的。UDL的三个原则及其设计指南是:
原则Ⅰ 提供多种方式的表征,即为呈现“教什么” 与“学什么”提供灵活的方式。 该原则支持认知学习(对应“学什么”)。
设计指南 1.为感知提供选择;2.为语言、数学表达式及符号的使用提供选择;3.为理解提供选择。
原则Ⅱ 提供多种方式的行动和表达,为“如何学习”及如何表达所知提供选择。该原则支持策略学习(对应“如何学”)。
设计指南 1.为身体行动提供选择;2.为表达与交流提供选择;3.为执行功能提供选择。
原则Ⅲ 提供多种方式的参与和“进入”,为产生并维持动机提供灵活的选择。该原则支持情感学习(对应“为何学”)。
设计指南 1.为兴趣激发提供选择;2.为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提供选择;3.为自我调节提供选择。
未来的教育数据将成为学校里面最重要的资产,学校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础,班级、实验室、课本和课程是最重要的数据平台。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性的分析、诊断性的分析和预测性的分析以后,可以形成对学习者清晰的了解,有了这些基础,教育个性化才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实现UDL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上,当我们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各种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一种人设计。这就和圈养好还是放养好是一个道理。圈养就是所有羊都关在羊圈中,一样对待。放养就是把羊放到林子里去,跑快的羊逃脱狼口,而跑慢的羊就被狼吃了。美国就是这个样子,一部分被“狼”吃掉了,成绩一塌糊涂。中国整体的成绩都很好,但是对于好的学生来讲,可能会有些吃亏。面对未来,个性化还是趋势。
现在是否设计出了通用的理论或成果来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教育呢?其实各个国家都在努力,不过还没有显著的成果。不过,这方面是很重要的,还需要各方再接再厉。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