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課程内容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内容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09-02
通常来说,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主要以教材的形式予以呈现。当然,并不是所有都如此,比如课程的情感或课程策略等内容可能更多是通过课程标准以及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得以呈现。本文就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革做出几点分析。
一、功能上的变革
功能的变革主要是教材的变革,教材所体现出的理想的教育追求。
(一)从“读本”到“学本”,教材尽可能呈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发现”或“再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这样他们理解的数学就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因此,“数学教材”应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它应具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应该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
(二)从掌握知识到人的发展,因此越来越重视数学的现实性和现实中的数学。也与所倡导的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不谋而合。可见,儿童在数学学习开始之前,并不是一张依靠教师去描绘的“白纸”。因此,最有效的学习组织就是积极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使经验“数学化”。而且教材应该更加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数学体验。
二、内容上的变革
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是最明显的特征,不仅体现出时代性,更是价值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不断更新编排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儿童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儿童循序渐进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除了在学生正在学的内容后安排习题外,还应联系学生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习内容就是循环前进,螺旋上升。此外,除了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渗透数学思维和方法。 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好数学。
(二)凸显时代变革的内容,课程内容紧随社会的发展而变革。例如,基本内容中认数与计算变化很大。应该学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一开始,仅仅是一般的“掌握四则运算”和“掌握简单的分数、小数的运算”,后来重视口算教学,口算不仅由表内四则运算扩大到表外。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会统计思想、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如何看图和分析数据、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要求逐渐凸显。
三、呈现方式的改革
呈现方式开始注意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做不同处理。应让学生提早接触和了解感性经验,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上升到理性认知。如新旧知识的联系则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有的新知识需要实例或操作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不同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般结论,然后再应用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总体来看,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价值的主体性。反映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过程。数学课程内容不应简单呈现例题和练习,而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形式来设计,如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模式,能促进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在现实中学习和体验数学。
(二)体现知识的现实性。将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有意义的体验和数学联系起来,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呈现大量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帮助儿童设计大量有趣的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从“日常概念”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思考、探究。
(三)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思考获得感性经验,理解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合作协商。体现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四)体现学习的体验性。不断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一方面,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五)体现过程的开放性。倡导算法、探究过程、理解方式的多样化、灵活性和创造性,减少预设性,增加生成性和过程性。
(六)体现呈现的多样性。如,可以呈现适当的复习题、准备题、启发性问题,并伴有生动的插图,呈现知识发生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改革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听”。此外,呈现给学生的可以是一些问题情境、小故事、操作性作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直接呈现任务)等,让学生主动、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去探究,去建构。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内容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09-02
通常来说,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主要以教材的形式予以呈现。当然,并不是所有都如此,比如课程的情感或课程策略等内容可能更多是通过课程标准以及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得以呈现。本文就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变革做出几点分析。
一、功能上的变革
功能的变革主要是教材的变革,教材所体现出的理想的教育追求。
(一)从“读本”到“学本”,教材尽可能呈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发现”或“再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这样他们理解的数学就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因此,“数学教材”应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它应具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应该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
(二)从掌握知识到人的发展,因此越来越重视数学的现实性和现实中的数学。也与所倡导的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不谋而合。可见,儿童在数学学习开始之前,并不是一张依靠教师去描绘的“白纸”。因此,最有效的学习组织就是积极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使经验“数学化”。而且教材应该更加注重应用意识、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数学体验。
二、内容上的变革
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是最明显的特征,不仅体现出时代性,更是价值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不断更新编排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儿童学习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儿童循序渐进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把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除了在学生正在学的内容后安排习题外,还应联系学生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习内容就是循环前进,螺旋上升。此外,除了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渗透数学思维和方法。 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好数学。
(二)凸显时代变革的内容,课程内容紧随社会的发展而变革。例如,基本内容中认数与计算变化很大。应该学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一开始,仅仅是一般的“掌握四则运算”和“掌握简单的分数、小数的运算”,后来重视口算教学,口算不仅由表内四则运算扩大到表外。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会统计思想、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如何看图和分析数据、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要求逐渐凸显。
三、呈现方式的改革
呈现方式开始注意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做不同处理。应让学生提早接触和了解感性经验,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上升到理性认知。如新旧知识的联系则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有的新知识需要实例或操作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不同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般结论,然后再应用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总体来看,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价值的主体性。反映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过程。数学课程内容不应简单呈现例题和练习,而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形式来设计,如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的模式,能促进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在现实中学习和体验数学。
(二)体现知识的现实性。将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有意义的体验和数学联系起来,体现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呈现大量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帮助儿童设计大量有趣的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从“日常概念”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思考、探究。
(三)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思考获得感性经验,理解所学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合作协商。体现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四)体现学习的体验性。不断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一方面,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
(五)体现过程的开放性。倡导算法、探究过程、理解方式的多样化、灵活性和创造性,减少预设性,增加生成性和过程性。
(六)体现呈现的多样性。如,可以呈现适当的复习题、准备题、启发性问题,并伴有生动的插图,呈现知识发生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改革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听”。此外,呈现给学生的可以是一些问题情境、小故事、操作性作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直接呈现任务)等,让学生主动、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去探究,去建构。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