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国内媒体刊发了某品牌用烂水果作原料的新闻,这一事件经曝光后,某品牌股市首先大盘下跌逾7%;某果汁公关部紧急出来辟谣称“严格按照流程操作”;超市中某果汁虽未下架但销量明显减少;国家食药总局走进该果汁公司,高度肯定其食品安全。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一个品牌安全了,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安全性。某个品牌放心了,不代表所有的果汁品牌都令人放心。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真相一个比一个更触目惊心,某集团此次事件牵一发而动静特大,充分说明这民族企业公信力的减弱,它们所做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正逐渐消耗着民众和政府的信心。
行业默许的“潜规则”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说“中国走进慢性大屠杀时代,奸商们使我们成为人造毒食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瞎果”(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而腐烂变质,或是在未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事件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有惊人的相似性:拔出萝卜带出泥。
当年三鹿奶粉事件被踢爆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国产品牌奶制品里都掺了三聚氰胺。这回某事件一出来,不少品牌果汁也陷入了“瞎果门”,通过以往类似事件可以发现,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用最小的投入实现利益最大化几乎已成为食品行业默许的“潜规则”,消费者的利益被漠视,监管成空白。就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果汁分会秘书长超军文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果汁行业普遍的一个做法就是使用表面略有瑕疵、果型不太好但内在品质好的非商品果”,人们去市场买水果时都会本能的挑选品相完好的,但外表有瑕疵的凭什么就用来榨果汁呢?谁又能保证外表有瑕疵的水果内在就一定是好的呢?食品生产加工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倘若连原料的品质都无法保证,那最后成品的质量可想而知。
目前我国果汁业执行的国家标准为《GB 19297-2003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其中并未对加工原料做出要求。而且市面销售的除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果汁含量有据可依外,其他果汁饮料的标准一片混乱,果汁成分的标准也未有明确的国家标准,一切企业说了算,给予商家足够的漏洞空间和可乘之机。如某一贯标榜的“百分百纯果汁”便存在字眼上的偷换概念,这些都应当引起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如果可以带动某一行业向更好方向前进,媒体的监督便起到了“打七寸”的作用,因而媒体要秉持着公正的态度,不该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收买。
“烂果子”广告软文不断
笔者在搜集资料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若干大型搜索引擎上搜“某果汁”,出现的不仅有烂果事件的最新报道,还有该品牌在各个媒体上所投的大量“广告软文”。这是品牌在造成负面影响后紧急公关的结果,但在很短时间内密集出现的此类宣传性文字无法挽回民众的信任。根据某网站所做的调查统计,92%的网民相信“瞎果门”的真实性,84%的网民不信任国产果汁质量,更有网友戏称“这些果汁饮料中居然真的含果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枝节频生。自调查组抽样调查并检测达标后,曾被短暂停业的果汁厂重新开门。一些专家出来说“用烂果根本做不出果汁,即使有病菌也在二次加工中消灭了”,不少媒体也称“瞎果门”纯属乌龙事件,无形中在指责最初披露的媒体无中生有,一时间辟谣和质疑声并存,颇有迷雾遮眼之感。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家媒体便撰文表示:“在当地驻扎几年已建立固定的供货渠道,如果果源是好果,那果农成车成车的运烂果去果汁厂的现象如何解释?”
民间议论也值得关注。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网友在网上说“某果汁都是烂水果做的”,但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这回新闻一出来,跟帖数量旋即攀升,相关应和声才如雨后春笋般浮出水面。许多网民都纷纷表示曾亲眼看到当地果汁厂向果农收购烂水果,“车一开过,臭不可闻”。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民众并不是一群墙头草般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但在恶性事件面前闷声不吭的行为,正像一种病毒般在今天中国的普通阶层间蔓延。有人觉得事不关己不愿声张,有人想检举揭發却怕引火烧身,但更多人是面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后,变得漠然和麻木,即使触及自身利益也只会用阿Q思想来安慰自己。
如能整改则前途光明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国际性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曾有过治理的成功案例,值得国人深思与参考。
如日本的企业会主动召回问题食品,韩国对制卖毒食品的企业判处停业10年的严惩,德国则对食品采取编号制以便出现问题后就事论事,法国则给畜类贴上象征身份的标签,并用网络进行监督。正因为如此,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具有大规模传染的动物性疾病才没有造成更严重后果,而“沙门氏菌花生酱”、“垃圾饺子”、“二噁英鸡蛋”等事件的妥善处理也为重获民众信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的中国建立食品监督体系迫在眉睫,发达国家的体系完善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国未来也有不短的路要走,现在出发并不算迟。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希望可以给人们启迪,也希望相关企业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关法律条文需要完善。俗话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近年来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律的空白与惩罚的门槛太低。
果农的利益应当得到更好保障。近年来国家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多种补贴政策、增加服务支出等,类似政策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要想保证更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市场是最讲究供求关系的,如果农民的利益能得到更好的保证,自然不会为坏掉的果蔬寻求其他出路以弥补自身损失,疏远比堵来得更有效。
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要擦亮双眼。在食品工业生产化和添加剂如此普遍的今天,任何事物中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一些添加成分,一旦过量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消费者需要学习一些有关食品的基本辨别知识,这样才能在企业信息对称化和管理透明化之前减少损失,保障自身权益。
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应稍加转舵。当代社会追名逐利现象很严重,而过分逐利则容易造成臭名。假如人人都只顾自己而忽略别人,做粪水臭豆腐的必会吃到镉大米,而造苏丹红鸭蛋的也定能吃到皮鞋胶囊,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必将两败俱伤,并在未来时日带来无穷隐患。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的物质条件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关生活压力与成本也随之上升。这些是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等到人民生活能更加幸福丰实时,相关现象能得到缓解直至消失。
一个品牌安全了,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安全性。某个品牌放心了,不代表所有的果汁品牌都令人放心。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真相一个比一个更触目惊心,某集团此次事件牵一发而动静特大,充分说明这民族企业公信力的减弱,它们所做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正逐渐消耗着民众和政府的信心。
行业默许的“潜规则”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说“中国走进慢性大屠杀时代,奸商们使我们成为人造毒食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瞎果”(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而腐烂变质,或是在未成熟之前就跌落的水果)事件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有惊人的相似性:拔出萝卜带出泥。
当年三鹿奶粉事件被踢爆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国产品牌奶制品里都掺了三聚氰胺。这回某事件一出来,不少品牌果汁也陷入了“瞎果门”,通过以往类似事件可以发现,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用最小的投入实现利益最大化几乎已成为食品行业默许的“潜规则”,消费者的利益被漠视,监管成空白。就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果汁分会秘书长超军文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果汁行业普遍的一个做法就是使用表面略有瑕疵、果型不太好但内在品质好的非商品果”,人们去市场买水果时都会本能的挑选品相完好的,但外表有瑕疵的凭什么就用来榨果汁呢?谁又能保证外表有瑕疵的水果内在就一定是好的呢?食品生产加工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倘若连原料的品质都无法保证,那最后成品的质量可想而知。
目前我国果汁业执行的国家标准为《GB 19297-2003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其中并未对加工原料做出要求。而且市面销售的除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果汁含量有据可依外,其他果汁饮料的标准一片混乱,果汁成分的标准也未有明确的国家标准,一切企业说了算,给予商家足够的漏洞空间和可乘之机。如某一贯标榜的“百分百纯果汁”便存在字眼上的偷换概念,这些都应当引起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如果可以带动某一行业向更好方向前进,媒体的监督便起到了“打七寸”的作用,因而媒体要秉持着公正的态度,不该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收买。
“烂果子”广告软文不断
笔者在搜集资料时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若干大型搜索引擎上搜“某果汁”,出现的不仅有烂果事件的最新报道,还有该品牌在各个媒体上所投的大量“广告软文”。这是品牌在造成负面影响后紧急公关的结果,但在很短时间内密集出现的此类宣传性文字无法挽回民众的信任。根据某网站所做的调查统计,92%的网民相信“瞎果门”的真实性,84%的网民不信任国产果汁质量,更有网友戏称“这些果汁饮料中居然真的含果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枝节频生。自调查组抽样调查并检测达标后,曾被短暂停业的果汁厂重新开门。一些专家出来说“用烂果根本做不出果汁,即使有病菌也在二次加工中消灭了”,不少媒体也称“瞎果门”纯属乌龙事件,无形中在指责最初披露的媒体无中生有,一时间辟谣和质疑声并存,颇有迷雾遮眼之感。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家媒体便撰文表示:“在当地驻扎几年已建立固定的供货渠道,如果果源是好果,那果农成车成车的运烂果去果汁厂的现象如何解释?”
民间议论也值得关注。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网友在网上说“某果汁都是烂水果做的”,但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这回新闻一出来,跟帖数量旋即攀升,相关应和声才如雨后春笋般浮出水面。许多网民都纷纷表示曾亲眼看到当地果汁厂向果农收购烂水果,“车一开过,臭不可闻”。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民众并不是一群墙头草般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但在恶性事件面前闷声不吭的行为,正像一种病毒般在今天中国的普通阶层间蔓延。有人觉得事不关己不愿声张,有人想检举揭發却怕引火烧身,但更多人是面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后,变得漠然和麻木,即使触及自身利益也只会用阿Q思想来安慰自己。
如能整改则前途光明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国际性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曾有过治理的成功案例,值得国人深思与参考。
如日本的企业会主动召回问题食品,韩国对制卖毒食品的企业判处停业10年的严惩,德国则对食品采取编号制以便出现问题后就事论事,法国则给畜类贴上象征身份的标签,并用网络进行监督。正因为如此,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具有大规模传染的动物性疾病才没有造成更严重后果,而“沙门氏菌花生酱”、“垃圾饺子”、“二噁英鸡蛋”等事件的妥善处理也为重获民众信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的中国建立食品监督体系迫在眉睫,发达国家的体系完善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国未来也有不短的路要走,现在出发并不算迟。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希望可以给人们启迪,也希望相关企业能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关法律条文需要完善。俗话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近年来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律的空白与惩罚的门槛太低。
果农的利益应当得到更好保障。近年来国家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多种补贴政策、增加服务支出等,类似政策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要想保证更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市场是最讲究供求关系的,如果农民的利益能得到更好的保证,自然不会为坏掉的果蔬寻求其他出路以弥补自身损失,疏远比堵来得更有效。
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要擦亮双眼。在食品工业生产化和添加剂如此普遍的今天,任何事物中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一些添加成分,一旦过量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消费者需要学习一些有关食品的基本辨别知识,这样才能在企业信息对称化和管理透明化之前减少损失,保障自身权益。
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应稍加转舵。当代社会追名逐利现象很严重,而过分逐利则容易造成臭名。假如人人都只顾自己而忽略别人,做粪水臭豆腐的必会吃到镉大米,而造苏丹红鸭蛋的也定能吃到皮鞋胶囊,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必将两败俱伤,并在未来时日带来无穷隐患。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的物质条件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关生活压力与成本也随之上升。这些是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等到人民生活能更加幸福丰实时,相关现象能得到缓解直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