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可以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条最为重要,一个是其学说的核心概念——“道”,一个是其思想的基本精神——“自然主义”。老子思想体系的建立,靠的是“道”这一基本概念,通过对“道”的逻辑结构的展开和对“道”的意义的阐发,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处处都贯穿和渗透着自然主义这一基本精神。可以这样说,“道”是老子学说的基石,自然主义则是老子学说的灵魂。离开这两条,我们就无从了解老子的思想。
一、老子的自然思想
老子所谓之“自然”,与我们今天所说自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自然”,通常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在先秦,一般用于“天地”或“万物”,指称“大自然”或“自然界”。以“自然”来指称“自然界”是较晚的事。
我认为,道法自然,是圣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老子体察自然, 认为自然之道具,有“仁心爱物(民)” 之情, 圣人因而应效法自然之道,遵循的处事原则, 于无为之中行有为之事。所以,老子所说“自然”是有形还是无形,可以不必深究。这里的所谓“自然”,即“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自然事物的运行方式”,它包含“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和“势当如此”等含义。
老子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大自然的存在基本在他的视野之外,如《老子》中提到的那五处“自然”, 皆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句句推崇人类“自然”的存在。
二、以“无为”来达到“自然”之状态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然”呢?老子给出了“无为”的答案。老子认为“自然”与“无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构成了“无为”的内在要素和实质内涵。天地無为,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为,百姓自然运作。“自然”与“无为”是互为表里,二而为一的。
“无为”的字面解释为:不要任何作为,排斥任何人为。老子的“无为”则不能只局限于这字面意思,它的意义要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上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自然”与“人为”是一对矛盾,但又不是绝对排斥的,关键在于人为的程度、性质与其导致的结果如何,会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事物本身就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一切潜在的可能性,无须附加任何外界的意志制约他。我们应该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顺其自然不妄为,实际上也是“为”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
“自然无为”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是老子针对当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意欲的“有为”而提出的施政纲领,呼吁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效法天道、清静为本,其目的是实现天下大治。中国历史上推行老子自然无为的治国之道而使国家富强威震四方的朝代很多,其中以汉初和唐初最为典型。
西汉初期,汉高祖即位之后,社会上最大的问题是人民没有饭吃。《汉书·食货志》云:“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由此可见,当时人民生活是何等困苦。刘邦君臣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采取降低租税的办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惠帝、吕后统治时期,继承了高祖约法省禁的政策,以无为化天下,颁布了一系列废除严刑酷法的政令,从而使“吏安其官,民乐其业”。为了不扰民,不烦民,汉初统治者还比较注意节俭敦朴。其中,汉文帝被尊为崇尚节俭的典范。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他在建筑自己的陵墓时嘱咐:“皆以瓦器,不得以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汉景帝又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改为三十税一,还明令惩治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刑罚则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景帝后元二年下诏说:“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 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除烦去苛、敦朴节俭等一系列无为政治的推行,使国家在脱离了战乱之后,上下内外都能相安无事,生产得到发展,人民逐渐富裕,国家由弱而变强,为文景之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唐初与汉初极为相似。唐太宗李世民未当皇帝之前,曾亲临战阵,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是很清楚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给他的教训尤其深刻。唐太宗和他的臣僚魏征非常善于遵循和运用老子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唐太宗清楚地认识到贪欲是一切罪咎和祸患之源,要使天下安定,人民富足,统治者自身首先必须做到抑情损欲,去奢省费,躬行节俭。他告诉臣下:“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也。” 轻徭简政是唐太宗推行无为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曾下诏免除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两年的租调,其他地区也予免除一年的租调。他不但自己不滥征劳役,还运用法律手段对官吏滥用人力加以限制。唐太宗在其统治的23 年间,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生活,整肃吏治,善于纳谏,量才用人,用刑也比较慎重。唐初统治者推行清静无为的政策,与民休息,抚外安内,使经济较快发展,人民逐渐富足,国家日益强盛,终于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老子的自然主义精神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其作品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一、老子的自然思想
老子所谓之“自然”,与我们今天所说自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自然”,通常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在先秦,一般用于“天地”或“万物”,指称“大自然”或“自然界”。以“自然”来指称“自然界”是较晚的事。
我认为,道法自然,是圣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老子体察自然, 认为自然之道具,有“仁心爱物(民)” 之情, 圣人因而应效法自然之道,遵循的处事原则, 于无为之中行有为之事。所以,老子所说“自然”是有形还是无形,可以不必深究。这里的所谓“自然”,即“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自然事物的运行方式”,它包含“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和“势当如此”等含义。
老子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大自然的存在基本在他的视野之外,如《老子》中提到的那五处“自然”, 皆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句句推崇人类“自然”的存在。
二、以“无为”来达到“自然”之状态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然”呢?老子给出了“无为”的答案。老子认为“自然”与“无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构成了“无为”的内在要素和实质内涵。天地無为,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为,百姓自然运作。“自然”与“无为”是互为表里,二而为一的。
“无为”的字面解释为:不要任何作为,排斥任何人为。老子的“无为”则不能只局限于这字面意思,它的意义要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上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自然”与“人为”是一对矛盾,但又不是绝对排斥的,关键在于人为的程度、性质与其导致的结果如何,会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事物本身就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一切潜在的可能性,无须附加任何外界的意志制约他。我们应该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顺其自然不妄为,实际上也是“为”是一种独到的,有深刻意蕴的“为”。
“自然无为”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是老子针对当时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意欲的“有为”而提出的施政纲领,呼吁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效法天道、清静为本,其目的是实现天下大治。中国历史上推行老子自然无为的治国之道而使国家富强威震四方的朝代很多,其中以汉初和唐初最为典型。
西汉初期,汉高祖即位之后,社会上最大的问题是人民没有饭吃。《汉书·食货志》云:“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由此可见,当时人民生活是何等困苦。刘邦君臣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采取降低租税的办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惠帝、吕后统治时期,继承了高祖约法省禁的政策,以无为化天下,颁布了一系列废除严刑酷法的政令,从而使“吏安其官,民乐其业”。为了不扰民,不烦民,汉初统治者还比较注意节俭敦朴。其中,汉文帝被尊为崇尚节俭的典范。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他在建筑自己的陵墓时嘱咐:“皆以瓦器,不得以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汉景帝又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改为三十税一,还明令惩治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刑罚则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景帝后元二年下诏说:“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 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除烦去苛、敦朴节俭等一系列无为政治的推行,使国家在脱离了战乱之后,上下内外都能相安无事,生产得到发展,人民逐渐富裕,国家由弱而变强,为文景之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唐初与汉初极为相似。唐太宗李世民未当皇帝之前,曾亲临战阵,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是很清楚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给他的教训尤其深刻。唐太宗和他的臣僚魏征非常善于遵循和运用老子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唐太宗清楚地认识到贪欲是一切罪咎和祸患之源,要使天下安定,人民富足,统治者自身首先必须做到抑情损欲,去奢省费,躬行节俭。他告诉臣下:“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也。” 轻徭简政是唐太宗推行无为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曾下诏免除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两年的租调,其他地区也予免除一年的租调。他不但自己不滥征劳役,还运用法律手段对官吏滥用人力加以限制。唐太宗在其统治的23 年间,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生活,整肃吏治,善于纳谏,量才用人,用刑也比较慎重。唐初统治者推行清静无为的政策,与民休息,抚外安内,使经济较快发展,人民逐渐富足,国家日益强盛,终于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老子的自然主义精神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其作品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