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传播学》课程为例,探讨了实践性教学模式在该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传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传播学》 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
2007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启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可见,实践性教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传播学》课程是教育部审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目前《传播学》课程教学来说,存在着这样的不足:重视发展史,较偏重于传播理论,而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传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1.它是培养学生走出误区的重要手段
《传播学》课程偏重于艰深、枯涩的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难以将这些传播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很难和实际建立联系,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造成学生的误解,认为《传播学》是一门纯理论知识课程,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但通过实践教学,将传统的静态的传播理论讲授与开放的、动态的、活跃的传播现象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接触社会,通过校内实验室、社会实践及校外实习基地的锻炼,增强了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开放的视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它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新闻学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
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了实现目标,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增强业务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而且知道如何做得最好。显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仅依靠理论知识传授是不够的,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因此,作为教育部审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传播学》,理所当然也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快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关系到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3.它是就业市场的客观要求
新闻传播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社会需求量大,但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当前在中国有泡沫化的趋势。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700家高校在办此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了媒体的需求量。这就对传媒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技能与素质要求。媒体需要那些政治觉悟高、素质强、自律好、上手快、后劲足的专业人士。所以,为了能确保较高新闻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传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想
1.课堂情境模拟教学法
由于受《传播学》课程内容、特点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到校外见习与实习。即使能去校外,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把握传播理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实际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进行实景模拟,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①可见,这种方法的实践性很突出。例如,在讲授“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时,学到“传播者的悦目性是能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因素”时,为了启发学生自发地得出该结论,教师选派了三组学生充当“法官”,假设面对具有同一抢劫犯罪记录的多个女性,当场进行了法庭情景模拟。结果显示:A组对富有姿色的女性判决2.8年;B组对没有姿色的女性判决5.2年;C组不知嫌疑犯长相如何,他们判决5.1年。可见,即使犯了抢劫罪,容貌美丽的女性也会被“法官们”从轻发落。通过情景模拟,给学生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2.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为适应传播科技高速发展、媒介融合日益加快的特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整体性重组、安排,设立实践教学项目,突出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践。课堂训练包括设计读者问卷抽样调查、报摊访问、媒体栏目改版策划书、专题研究报告书等;课外实践包括电视短片的制作、报刊编辑与设计、新闻调查、新闻采访,以及组织、参与“挑战杯”竞赛、开展社会调查、创建学生个人主页或博客、参加实习等。
3.加强课程论文的指导和整理
课程论文是指学生结合《传播学》课程的学习,通过查阅文献或进行调查试验而撰写的综述论文、调查报告、试验报告,或根据自己对课程所涉及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的见解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它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其篇幅可长可短,一般是3~5千字,重在言之有物。课程论文训练是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为了突出课程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建议将“课程论文”纳入到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中。
4.建立稳定的课外实践基地
《传播学》过程中,课内情景模拟实验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环境毕竟与现实环境存在差距,具有真实性等缺陷。加之受课堂时间、教师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传播学》每一条理论都进行情景模拟实验。为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理解,应建立课外实践场地,甚至推进与业界合作,使实习基地无论在接纳能力,还是在业务范围、业务量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5.利用假期,进行专业考察
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专业考察一般由学生独立完成,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工作。主要任务就是考察媒体的操作流程,分析媒体特色。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媒体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相应的实践能力,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考察实习,学生明白了媒体的运作流程。在报社进行专业考察的同学对报纸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进行专业考察的同学,了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摄像、剪辑、后期制作及录入工作。
三、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1.摸索并实施《传播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通过设立实践项目,充分运用传播学理论,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办报纸、编电视短片等多种实践,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并实施《传播学》课程三位一体的“课堂讲授 课堂训练 课外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多媒体 网络”的新型教学平台,探讨新方法,推广新经验。
2.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约有78万人,加上私有公司共有90多万人,每年需要7万多专业人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人才应该如何发展?我们培养的传媒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利用在校的四年时间让自己训练有素,毕业后马上能适应并投入到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传媒业当中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毫无疑问,《传播学》作为应用型专业的一门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显重要。“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要走出象牙塔,走出校园,与新闻传播业界广泛接触、交流,参与各项具体工作,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对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和深度颇有益处。
3.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基本工具。编写实践教材时,要把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内容。现行的《传播学》教材缺乏先进传媒技术发展的内容。由于传媒新技术在新世纪的突飞猛进,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等的出现,推动了传媒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发展,不断地将人类的传播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但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主要以大众传播为轴心,着重介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缺乏系统论述,尤其未对在先进的传媒技术条件下受众及社会对内容的需求方面进行讨论。
4.建立与实行《传播学》课程考核新体系
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课程论文、实践教学成绩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明确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侧重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以创新性和实用性为标准。此外还必须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纪律状况。这样可以引导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总之,构建《传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红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4(4):25.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346)阶段性论文。
关键词: 《传播学》 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
2007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启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可见,实践性教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传播学》课程是教育部审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目前《传播学》课程教学来说,存在着这样的不足:重视发展史,较偏重于传播理论,而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传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1.它是培养学生走出误区的重要手段
《传播学》课程偏重于艰深、枯涩的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难以将这些传播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很难和实际建立联系,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造成学生的误解,认为《传播学》是一门纯理论知识课程,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但通过实践教学,将传统的静态的传播理论讲授与开放的、动态的、活跃的传播现象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接触社会,通过校内实验室、社会实践及校外实习基地的锻炼,增强了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开放的视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它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新闻学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
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了实现目标,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增强业务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即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而且知道如何做得最好。显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仅依靠理论知识传授是不够的,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因此,作为教育部审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传播学》,理所当然也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快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关系到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3.它是就业市场的客观要求
新闻传播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社会需求量大,但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当前在中国有泡沫化的趋势。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700家高校在办此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了媒体的需求量。这就对传媒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技能与素质要求。媒体需要那些政治觉悟高、素质强、自律好、上手快、后劲足的专业人士。所以,为了能确保较高新闻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传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想
1.课堂情境模拟教学法
由于受《传播学》课程内容、特点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到校外见习与实习。即使能去校外,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把握传播理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实际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进行实景模拟,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①可见,这种方法的实践性很突出。例如,在讲授“传播者的赢效因素”时,学到“传播者的悦目性是能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因素”时,为了启发学生自发地得出该结论,教师选派了三组学生充当“法官”,假设面对具有同一抢劫犯罪记录的多个女性,当场进行了法庭情景模拟。结果显示:A组对富有姿色的女性判决2.8年;B组对没有姿色的女性判决5.2年;C组不知嫌疑犯长相如何,他们判决5.1年。可见,即使犯了抢劫罪,容貌美丽的女性也会被“法官们”从轻发落。通过情景模拟,给学生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2.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为适应传播科技高速发展、媒介融合日益加快的特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整体性重组、安排,设立实践教学项目,突出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践。课堂训练包括设计读者问卷抽样调查、报摊访问、媒体栏目改版策划书、专题研究报告书等;课外实践包括电视短片的制作、报刊编辑与设计、新闻调查、新闻采访,以及组织、参与“挑战杯”竞赛、开展社会调查、创建学生个人主页或博客、参加实习等。
3.加强课程论文的指导和整理
课程论文是指学生结合《传播学》课程的学习,通过查阅文献或进行调查试验而撰写的综述论文、调查报告、试验报告,或根据自己对课程所涉及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的见解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它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其篇幅可长可短,一般是3~5千字,重在言之有物。课程论文训练是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为了突出课程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建议将“课程论文”纳入到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中。
4.建立稳定的课外实践基地
《传播学》过程中,课内情景模拟实验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环境毕竟与现实环境存在差距,具有真实性等缺陷。加之受课堂时间、教师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传播学》每一条理论都进行情景模拟实验。为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论理解,应建立课外实践场地,甚至推进与业界合作,使实习基地无论在接纳能力,还是在业务范围、业务量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5.利用假期,进行专业考察
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专业考察一般由学生独立完成,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事后的交流、检查工作。主要任务就是考察媒体的操作流程,分析媒体特色。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媒体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相应的实践能力,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考察实习,学生明白了媒体的运作流程。在报社进行专业考察的同学对报纸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进行专业考察的同学,了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摄像、剪辑、后期制作及录入工作。
三、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1.摸索并实施《传播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通过设立实践项目,充分运用传播学理论,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办报纸、编电视短片等多种实践,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并实施《传播学》课程三位一体的“课堂讲授 课堂训练 课外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多媒体 网络”的新型教学平台,探讨新方法,推广新经验。
2.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约有78万人,加上私有公司共有90多万人,每年需要7万多专业人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人才应该如何发展?我们培养的传媒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利用在校的四年时间让自己训练有素,毕业后马上能适应并投入到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传媒业当中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毫无疑问,《传播学》作为应用型专业的一门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显重要。“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要走出象牙塔,走出校园,与新闻传播业界广泛接触、交流,参与各项具体工作,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对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和深度颇有益处。
3.加强实践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基本工具。编写实践教材时,要把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内容。现行的《传播学》教材缺乏先进传媒技术发展的内容。由于传媒新技术在新世纪的突飞猛进,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等的出现,推动了传媒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发展,不断地将人类的传播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但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主要以大众传播为轴心,着重介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缺乏系统论述,尤其未对在先进的传媒技术条件下受众及社会对内容的需求方面进行讨论。
4.建立与实行《传播学》课程考核新体系
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课程论文、实践教学成绩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明确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侧重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以创新性和实用性为标准。此外还必须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纪律状况。这样可以引导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践性教学的思想,重视技能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总之,构建《传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红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4(4):25.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346)阶段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