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初步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态度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087-02
受傳统教学评价内容的束缚,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往往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与原理、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以高成绩为根本目标。所以学生在学习了很多地理知识之后,不能学以致用,往往考试过后就全盘放弃了,这样的情况,对于地理教学而言,是莫大的浪费。笔者认为,地理教学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只有通过学习,实现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实现他们主动追寻知识的过程,进而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真正意义,有鉴于此,下面提出几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的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自主学习,即教师选定几个热门的地理问题,让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根据每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与课时安排,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将收集回来的学习资源制作成剪报本、手抄报、多媒体课件或写出地理小论文,然后将一些优秀的作品展出,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及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引出各个知识点中的重点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即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内部的个人体验与同伴进行互助交流,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强调将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判学习效能的依据,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与协作交往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知识本位、以教士为中心的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最大意义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塑造,以及培育群体的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
下面是小组合作的两种学习类型:
(1)辩论型合作学习。对于存在分歧的地理现象或原理,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将观点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合成组。如果只有正、反两大观点就分为两大方阵,每一方阵内可进一步分出小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组成员共同探寻证明本观点的论据;第二阶段是不同小组之间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
(2)竞赛型合作学习。对于通过量化测评方式检查学习成效的地理知识,不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竞赛活动。这是依据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原则而设计的,主要是同组合作,异组竞争的课堂结构形式。教师需要将学习任务转换为可测试的竞赛试题,小组合作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后,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必答或抢答活动,以分值高低判断各小组的学习质量。
2 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不但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点深度记忆有所帮助,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习态度。
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收集生活中的地理新闻和地理趣闻,以及各种关于地理的谚语、灯谜等学习资源。每节课留出最后两分钟时间由轮到的学生进行陈述,老师进行点评。
这些学习资源的来源包括: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校外的有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等场所;各种自然风光与人文旅游景观;课外活动小组、专家演讲等智力资源;还有学生在生活中耳闻目见的地理现象。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挑选部分知识点,提出能够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想法,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提问、讨论、交流,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例如,讲《海水的盐度》时,我提出这个问题导入:“在座有哪位同学去过海边玩,并且尝过海水的味道?”学生当中有不少是去过海边的,有的说:“我尝过海水是咸的,连海风都有一股咸味。”有的说:“海水是苦的。”有的说:“他们说的都不全,海水是又苦又咸的。”听了学生们的对海水的体验后,我立即给予评价:“前面两位同学说对了一半,第三位同学说全了,海水的确是又苦又咸的。那为什么海水是又苦又咸的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带动起来了,进入问题的思考,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与单调地告诉学生海水里的盐包括有氯化钠和氮化镁相比,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在这里自由地绽放。
3 通过地理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初步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进程,通过实例来说明不同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即使在某一大洲内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例如七年级下册,在讲第七章第二节“韩国”时,就可以将韩国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
其次,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强调国际合作的价值,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初步意识。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发达国家需要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伴随地球村概念的推广,今天无论身处世界的那一个角落,总是能感觉到“地球村”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与变革。各个都市中,外国友人已经不再是稀罕的物事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而给予学生“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初步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五洲大地,从而增强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种都采取友善互通、不分彼此的态度,拓宽学生的发展道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列举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见证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国际互助实例和方式的了解,增加友爱互助的精神。
最后,生长在华侨和归侨故事众多的中国,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华人与华侨对所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如对祖国建设投注毕生精力的陈嘉庚、在建国初期积极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李四光、钱学森等。通过对知名爱国华侨的生平事迹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坚定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能对我国著名的几个侨乡进行了解。
4 通过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地理教育,可以为学生灌输初步的环保知识,通过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场地可以是家里、校园、小区、公园或野外等,尽量让学生能直接接触环境下学习相关知识,在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下,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培育有关环保的兴趣及能力,特别是采用以生活事件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环保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学生成长的阶段中,不论家庭、学校、社交、工作或社会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学习素材,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认同感,反思事件当中所蕴含的环保价值和态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1)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发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是发挥地理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教师在上课时还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小区的环保工作,如加入环保组织、捐款及支持小区的环保活动等。课外亦可带领走出去看看周围出现的环境问题,留意本区的污染事件,及时投诉。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身体验环境事例,容易使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增强环保自觉性。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环境教育。
(1)把环保带回家。
家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最好地点之一,因为每一个人活动最多和最密切的地方就是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因此需要有忧患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也可以让学生对家中耗电量进行调查,从而教会学生一些节能的办法。比如,使用节能灯较省电;离开房间时及时关掉电灯和空调等;少买、少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等。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绿化学校。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亦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作为教育机构,学校有责任为开展环境教育做出适当的配合和支持。如在校园内可多栽种植物,有条件的话可设立有机耕种园;多组织绿色展览、讲座、节能活动周等活动;校内多设饮水机,减少师生使用包装饮品等。
通过地理教学,我们不但能够给学生带来初步的地理知识,多样化的人文常识,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还能通过教学内容的适当延展,增加很多趣味性,培养性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感受到更多乐趣,更能让学生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通过地理学不同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是地理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态度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087-02
受傳统教学评价内容的束缚,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往往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与原理、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以高成绩为根本目标。所以学生在学习了很多地理知识之后,不能学以致用,往往考试过后就全盘放弃了,这样的情况,对于地理教学而言,是莫大的浪费。笔者认为,地理教学除了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
只有通过学习,实现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实现他们主动追寻知识的过程,进而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真正意义,有鉴于此,下面提出几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的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自主学习,即教师选定几个热门的地理问题,让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根据每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与课时安排,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将收集回来的学习资源制作成剪报本、手抄报、多媒体课件或写出地理小论文,然后将一些优秀的作品展出,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及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引出各个知识点中的重点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即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内部的个人体验与同伴进行互助交流,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强调将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判学习效能的依据,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与协作交往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知识本位、以教士为中心的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最大意义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塑造,以及培育群体的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
下面是小组合作的两种学习类型:
(1)辩论型合作学习。对于存在分歧的地理现象或原理,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方法,将观点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合成组。如果只有正、反两大观点就分为两大方阵,每一方阵内可进一步分出小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组成员共同探寻证明本观点的论据;第二阶段是不同小组之间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
(2)竞赛型合作学习。对于通过量化测评方式检查学习成效的地理知识,不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竞赛活动。这是依据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的原则而设计的,主要是同组合作,异组竞争的课堂结构形式。教师需要将学习任务转换为可测试的竞赛试题,小组合作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后,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必答或抢答活动,以分值高低判断各小组的学习质量。
2 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不但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点深度记忆有所帮助,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习态度。
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收集生活中的地理新闻和地理趣闻,以及各种关于地理的谚语、灯谜等学习资源。每节课留出最后两分钟时间由轮到的学生进行陈述,老师进行点评。
这些学习资源的来源包括: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校外的有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等场所;各种自然风光与人文旅游景观;课外活动小组、专家演讲等智力资源;还有学生在生活中耳闻目见的地理现象。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挑选部分知识点,提出能够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想法,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提问、讨论、交流,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例如,讲《海水的盐度》时,我提出这个问题导入:“在座有哪位同学去过海边玩,并且尝过海水的味道?”学生当中有不少是去过海边的,有的说:“我尝过海水是咸的,连海风都有一股咸味。”有的说:“海水是苦的。”有的说:“他们说的都不全,海水是又苦又咸的。”听了学生们的对海水的体验后,我立即给予评价:“前面两位同学说对了一半,第三位同学说全了,海水的确是又苦又咸的。那为什么海水是又苦又咸的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带动起来了,进入问题的思考,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与单调地告诉学生海水里的盐包括有氯化钠和氮化镁相比,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在这里自由地绽放。
3 通过地理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初步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进程,通过实例来说明不同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即使在某一大洲内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例如七年级下册,在讲第七章第二节“韩国”时,就可以将韩国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
其次,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强调国际合作的价值,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初步意识。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发达国家需要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伴随地球村概念的推广,今天无论身处世界的那一个角落,总是能感觉到“地球村”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与变革。各个都市中,外国友人已经不再是稀罕的物事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彼此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而给予学生“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初步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五洲大地,从而增强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种都采取友善互通、不分彼此的态度,拓宽学生的发展道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列举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见证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国际互助实例和方式的了解,增加友爱互助的精神。
最后,生长在华侨和归侨故事众多的中国,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华人与华侨对所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如对祖国建设投注毕生精力的陈嘉庚、在建国初期积极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李四光、钱学森等。通过对知名爱国华侨的生平事迹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坚定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能对我国著名的几个侨乡进行了解。
4 通过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地理教育,可以为学生灌输初步的环保知识,通过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场地可以是家里、校园、小区、公园或野外等,尽量让学生能直接接触环境下学习相关知识,在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下,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培育有关环保的兴趣及能力,特别是采用以生活事件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环保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学生成长的阶段中,不论家庭、学校、社交、工作或社会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学习素材,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认同感,反思事件当中所蕴含的环保价值和态度。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1)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发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发掘教材中的“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意识培养的有机结合,是发挥地理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除此以外,教师在上课时还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小区的环保工作,如加入环保组织、捐款及支持小区的环保活动等。课外亦可带领走出去看看周围出现的环境问题,留意本区的污染事件,及时投诉。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身体验环境事例,容易使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增强环保自觉性。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环境教育。
(1)把环保带回家。
家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最好地点之一,因为每一个人活动最多和最密切的地方就是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因此需要有忧患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也可以让学生对家中耗电量进行调查,从而教会学生一些节能的办法。比如,使用节能灯较省电;离开房间时及时关掉电灯和空调等;少买、少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等。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绿化学校。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亦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作为教育机构,学校有责任为开展环境教育做出适当的配合和支持。如在校园内可多栽种植物,有条件的话可设立有机耕种园;多组织绿色展览、讲座、节能活动周等活动;校内多设饮水机,减少师生使用包装饮品等。
通过地理教学,我们不但能够给学生带来初步的地理知识,多样化的人文常识,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还能通过教学内容的适当延展,增加很多趣味性,培养性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感受到更多乐趣,更能让学生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通过地理学不同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人生价值观,是地理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