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道德十分受国人的重视。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发达,关于道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道德绑架现象层出不穷,在新时代传播媒体的渲染下,道德绑架的现象被无限放大,厘清道德与道德绑架,分析网络时代下道德绑架形成的原因,让网络媒体更好地发挥其媒介作用。
【关键词】道德绑架;网络时代;大众传媒;道德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快餐时代。在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原本单一的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形式多样,文化价值多元。在价值观纷繁错杂的时代,大众媒体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大众传媒的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与传统媒体相比,以微信、微博、博客、论坛为代表的的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新媒体的传播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道德绑架就是其中之一。
1 道德绑架的涵义
道德绑架是近几年兴起的新词,关于它的实质定义,学界莫衷一是。在对道德绑架进行概念定义时,笔者采用拆字法,“道德绑架”是由“道德”与“绑架”二字组成。“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绑架”定义为“用强力将人劫走”。综合以上两个词的涵义,笔者将“道德绑架”定义为用较高的道德标准去约束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一种强制性,道德绑架的强制性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道德绑架往往是精神、心理和名誉方面的,通过新媒体声讨,或对受害者口诛笔伐等,这些都是道德绑架中比较常见的现象。道德绑架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善恶同在性,道德绑架的出发点通常是善意的,他们出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站在“弱勢群体”的立场上,自诩站在正义的立场,通过舆论媒体对“强势”进行声讨。
2 道德绑架现象
近年来。道德绑架现象层出不穷,出现的形式与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
2006年,范冰冰拒绝了一项扶贫活动“明星一起来”,不少网友炮轰范冰冰为富不仁,没有同情心。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期,网友们纷纷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软件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明星范玮琪因在微博上“晒娃”,引起网友的不满,批评其不爱国,逼迫范玮琪删除微博并道歉。
2016年5月,在一动车上,一位准备去看病的老人因未买到车票,便在一个空座上坐了下来, 当座位的主人一女大学生上车后便将老人“请” 了起来, 后来一中年男子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 老人的女儿随即说了一句:“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这件事很快就在网上传开,许多网友指责女大学生无道德。
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笔者也曾追星,在饭圈经常看见此类现象,当有人晒了自己为偶像花费的账单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你这么有钱,怎么不多去做慈善?没公德心”“XX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你还有钱追星,不道德。”看见这样的言论,笔者心情复杂,原来不捐款就是没公德心,为自己偶像花钱就是没道德!
3 网络道德绑架形成的原因
在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网络信息源头看,是媒体从业者的错误导向;从受众来看,是大众关于道德的认识不够,盲目从众;从传播环境来看,网络制度不完善。
3.1 媒体从业者的错误导向
媒体从业者作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其责任是要传播客观事实,将事件不加渲染,不随意删改的呈现给大众。可是,为了抓住大众的视线,出现了许多标题党,怎样吸引眼球,新闻怎样写,违背了客观真实的原则。另外,在传播信息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评价与归类,让大众形成一种价值导向,这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
3.2 大众的道德观不清晰,盲目从众
大众的道德认识受其家庭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关于公德与私德的界限分辨不清,带着公德的善恶标准去评价私德,这是不正确的,这也是道德的一种恶;
3.3 网络制度不完善
中国关于网络的法律不完善,未能施行实名制登录,网络就给不如意者提供了平台,不顾后果的随意评价,坚持自己“正义”的立场。
4 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道德绑架现象
4.1 摆正媒体从业者的态度
媒体从业者要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要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己是事实的传递者,不是社会舆论的参与者,媒体从业者的任务是将客观事实传递给大众。媒体从业者还需要做到“三不”:不掺杂主观想法,不做价值判断,不给新闻定性。
4.2 加强道德观教育
应在全社会进行道德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众明白,私德与公德是不同的,公德的善恶评价标准不一定适用于私德,不能随意对他人的私人领域进行评价,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主作出道德评价,不盲目,不跟风。
4.3 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在网络时代,要减少道德绑架现象,除了让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律”外,还需要“他律”,政府对网络的大力监管,对恶意破坏网络环境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严惩,将网民间的交流责任化,让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环境与安全。
对于道德绑架,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它,并规避它,时代在变,道德的形式在变,没有一个适用于全体人类的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道德,要知道,私德与公德是不同的领域,二者不能混淆。如果真有这样的道德,应该是元道德吧!
参考文献
[1]朱贻庭编.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2]董洁.论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及规避[J].经济师,2016(07).
[3]赵兰兰.论新闻“道德绑架”现象及对策[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作者简介
赵兰(1996-),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道德十分受国人的重视。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发达,关于道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道德绑架现象层出不穷,在新时代传播媒体的渲染下,道德绑架的现象被无限放大,厘清道德与道德绑架,分析网络时代下道德绑架形成的原因,让网络媒体更好地发挥其媒介作用。
【关键词】道德绑架;网络时代;大众传媒;道德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快餐时代。在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原本单一的文化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形式多样,文化价值多元。在价值观纷繁错杂的时代,大众媒体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大众传媒的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与传统媒体相比,以微信、微博、博客、论坛为代表的的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新媒体的传播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道德绑架就是其中之一。
1 道德绑架的涵义
道德绑架是近几年兴起的新词,关于它的实质定义,学界莫衷一是。在对道德绑架进行概念定义时,笔者采用拆字法,“道德绑架”是由“道德”与“绑架”二字组成。“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绑架”定义为“用强力将人劫走”。综合以上两个词的涵义,笔者将“道德绑架”定义为用较高的道德标准去约束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一种强制性,道德绑架的强制性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道德绑架往往是精神、心理和名誉方面的,通过新媒体声讨,或对受害者口诛笔伐等,这些都是道德绑架中比较常见的现象。道德绑架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善恶同在性,道德绑架的出发点通常是善意的,他们出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站在“弱勢群体”的立场上,自诩站在正义的立场,通过舆论媒体对“强势”进行声讨。
2 道德绑架现象
近年来。道德绑架现象层出不穷,出现的形式与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
2006年,范冰冰拒绝了一项扶贫活动“明星一起来”,不少网友炮轰范冰冰为富不仁,没有同情心。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期,网友们纷纷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软件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明星范玮琪因在微博上“晒娃”,引起网友的不满,批评其不爱国,逼迫范玮琪删除微博并道歉。
2016年5月,在一动车上,一位准备去看病的老人因未买到车票,便在一个空座上坐了下来, 当座位的主人一女大学生上车后便将老人“请” 了起来, 后来一中年男子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 老人的女儿随即说了一句:“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这件事很快就在网上传开,许多网友指责女大学生无道德。
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笔者也曾追星,在饭圈经常看见此类现象,当有人晒了自己为偶像花费的账单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你这么有钱,怎么不多去做慈善?没公德心”“XX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你还有钱追星,不道德。”看见这样的言论,笔者心情复杂,原来不捐款就是没公德心,为自己偶像花钱就是没道德!
3 网络道德绑架形成的原因
在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网络信息源头看,是媒体从业者的错误导向;从受众来看,是大众关于道德的认识不够,盲目从众;从传播环境来看,网络制度不完善。
3.1 媒体从业者的错误导向
媒体从业者作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其责任是要传播客观事实,将事件不加渲染,不随意删改的呈现给大众。可是,为了抓住大众的视线,出现了许多标题党,怎样吸引眼球,新闻怎样写,违背了客观真实的原则。另外,在传播信息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进行评价与归类,让大众形成一种价值导向,这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
3.2 大众的道德观不清晰,盲目从众
大众的道德认识受其家庭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关于公德与私德的界限分辨不清,带着公德的善恶标准去评价私德,这是不正确的,这也是道德的一种恶;
3.3 网络制度不完善
中国关于网络的法律不完善,未能施行实名制登录,网络就给不如意者提供了平台,不顾后果的随意评价,坚持自己“正义”的立场。
4 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道德绑架现象
4.1 摆正媒体从业者的态度
媒体从业者要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要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己是事实的传递者,不是社会舆论的参与者,媒体从业者的任务是将客观事实传递给大众。媒体从业者还需要做到“三不”:不掺杂主观想法,不做价值判断,不给新闻定性。
4.2 加强道德观教育
应在全社会进行道德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众明白,私德与公德是不同的,公德的善恶评价标准不一定适用于私德,不能随意对他人的私人领域进行评价,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主作出道德评价,不盲目,不跟风。
4.3 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在网络时代,要减少道德绑架现象,除了让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律”外,还需要“他律”,政府对网络的大力监管,对恶意破坏网络环境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严惩,将网民间的交流责任化,让人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环境与安全。
对于道德绑架,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它,并规避它,时代在变,道德的形式在变,没有一个适用于全体人类的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道德,要知道,私德与公德是不同的领域,二者不能混淆。如果真有这样的道德,应该是元道德吧!
参考文献
[1]朱贻庭编.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2]董洁.论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及规避[J].经济师,2016(07).
[3]赵兰兰.论新闻“道德绑架”现象及对策[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作者简介
赵兰(1996-),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