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资助育人为结合点,把社会公益、成长成才和供需见面完美的结合,既满足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技能培训和企业人才需求上的需求,又弥补了公益性社会组织专场招聘的空白。
关键词:公益性社会组织 毕业生招聘会 职业能力
一、引言
1.研究背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杨勇 2014)。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6年我國高等学校毕业生将达770万,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模式都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雇主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是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而就业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起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为大学生群体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有利于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钱娴 2013)。公益性社会组织是指在法律允许的领域内,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无偿或者以较优惠条件提供服务,从而使服务对象受益的社会组织。面对动态无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以及多变的社会环境因素,高校组织开展公益性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有利于提升企业招聘的效果和毕业生的求职满意度(陈希佳 2014)。而高校校园专场招聘会是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单位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一平台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便捷、高效地找到工作单位,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招到稳定、理想的人力资源(李培斌 2014a)。高校的就业部门要依据实际情况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校园专场招聘会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主动出击,创新模式,努力克服校园专场招聘会高耗低效的现状,扩展功能,提高实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李培斌 2014b)。
2.研究目的。用资助育人的形式为高校毕业生及低年级学生、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企业三大群体服务,集公益推广、人才培养、供需见面为一体的大型资助育人活动。以资助育人为结合点,把社会公益、成长成才和供需见面完美的结合,既满足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技能培训和企业人才需求上的需求,又弥补了公益性社会组织专场招聘的空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生及低年级学生、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相关理论和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他人研究成果,为本论文寻求借鉴依据。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大学生资源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就需要依靠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现。对于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通过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使毕业生更为清楚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局势,为其提供更多的选择职位,同时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研究内容及成果
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包括“助力成长种子计划”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全省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和珠三角地区名企综合类供需见面会三大部分。其中包括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低年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种子计划”、优质企业实习体验活动、求职精英宣讲团、公益性社会组织人员招聘、公益项目宣传推广、公益项目基金建立、公益项目捐助对接等方面的活动。从资助育人的角度,项目为全省20000名毕业生提供招聘机会,给2000名在校学生提供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平台,为200名同学带来了优质企业实习体验,同时打造了20名精英学生求职导师。从社会公益的角度,项目为全省超过100个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招聘对象,为50个公益项目进行推广宣传,为10个左右的公益项目找到对接的捐助企业。从企业需求的角度,项目为200家名优企业进行公益推广,同时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人才或储备人才。
2.研究成果。
2.1“助力成长种子计划”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2.1.1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1)对各高校遴选出来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2)依据困难群体在职业技能、心理压力、家庭贫困、专业技能、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开设了针对性专门的辅导课程体系。(3)开展社会公益参与体验活动,引导他们投身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4)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库,为其提供点对点的就业帮扶服务。
2.1.2低年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种子计划”(1)在各高校低年级学生中遴选出来的“精英”参与集中统一的培训实习的“夏令营”式培训——种子计划。(2)种子计划学员按不同群体分为若干班,由主办方统一安排在职业规划、求职素养、素质拓展等课程学习。(3)主办方建立优质企业库、专家库等,作为种子计划教学培训活动提供了保障。(4)从企业库中挑选典型,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开展实习体验,邀请了负责人现身宣讲成长成才经历。(5)分配实习。每位学员完成了一定时间的优质企业实习任务,由企业安排的专人指导并进行了评分。(6)学员分享,主办方根据学员表现筛选出求职导师,组成求职技能提升宣讲团赴各个学校宣讲。
2.2全省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及项目推广。
2.2.1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1)举办全省公益性社会组织现场招聘,一部分面向社会组织、一部分面向优质企业分别招募摊位。(2)打造公益性社会组织网络招聘平台,把相关招聘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形成特定网络平台,持续的提供网络招聘服务。
2.2.2公益性社会组织项目推广。通过梳理各个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集中通过项目宣传推广、项目人员招募、项目资金捐赠等方面,向名优企业宣传和资源对接。
2.3公益基金的建立。联合高校、企业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集中精力打造了3-5个资助育人项目基金,成立基金会,把资助育人工作继续传播下去。
3.珠三角地区名企综合类供需见面会。按照传统的供需见面会工作模式,举行了规模较大的综合类供需见面会。
四、结语
高校不能盲目追求招聘会的规模,只重参会企业的数量不重质量。在对招聘单位真实性和岗位质量上要严格把关,蹄选出适合毕业生的岗位。针对毕业生需求量大的行业,适时举办行业型专场招聘会。公益性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这个吸引众多毕业生和企业参与的大平台,要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提供供需见面,而且也提供了就业政策、创业政策、就业法律咨询、就业能力辅导等,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勇. 2014. 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河南大学.
[2]钱娴. 2013. 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就业援助策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3]陈希佳. 2014.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 公共管理(MPA), 福建农林大学.
[4]李培斌. 2014a. 关于高校校园专场招聘会组织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平顶山学院创新校园专场招聘会组织模式为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7):193-194.
[5]李培斌. 2014b. 论高校如何举办高效的校园专场招聘会. 教育教学论坛 (4):229-230.
关键词:公益性社会组织 毕业生招聘会 职业能力
一、引言
1.研究背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杨勇 2014)。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6年我國高等学校毕业生将达770万,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模式都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雇主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是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而就业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起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为大学生群体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有利于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钱娴 2013)。公益性社会组织是指在法律允许的领域内,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无偿或者以较优惠条件提供服务,从而使服务对象受益的社会组织。面对动态无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以及多变的社会环境因素,高校组织开展公益性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有利于提升企业招聘的效果和毕业生的求职满意度(陈希佳 2014)。而高校校园专场招聘会是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单位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一平台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便捷、高效地找到工作单位,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招到稳定、理想的人力资源(李培斌 2014a)。高校的就业部门要依据实际情况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校园专场招聘会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主动出击,创新模式,努力克服校园专场招聘会高耗低效的现状,扩展功能,提高实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李培斌 2014b)。
2.研究目的。用资助育人的形式为高校毕业生及低年级学生、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企业三大群体服务,集公益推广、人才培养、供需见面为一体的大型资助育人活动。以资助育人为结合点,把社会公益、成长成才和供需见面完美的结合,既满足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技能培训和企业人才需求上的需求,又弥补了公益性社会组织专场招聘的空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生及低年级学生、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相关理论和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他人研究成果,为本论文寻求借鉴依据。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大学生资源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就需要依靠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现。对于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通过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使毕业生更为清楚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局势,为其提供更多的选择职位,同时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研究内容及成果
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包括“助力成长种子计划”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全省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和珠三角地区名企综合类供需见面会三大部分。其中包括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低年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种子计划”、优质企业实习体验活动、求职精英宣讲团、公益性社会组织人员招聘、公益项目宣传推广、公益项目基金建立、公益项目捐助对接等方面的活动。从资助育人的角度,项目为全省20000名毕业生提供招聘机会,给2000名在校学生提供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平台,为200名同学带来了优质企业实习体验,同时打造了20名精英学生求职导师。从社会公益的角度,项目为全省超过100个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招聘对象,为50个公益项目进行推广宣传,为10个左右的公益项目找到对接的捐助企业。从企业需求的角度,项目为200家名优企业进行公益推广,同时已经收集到了足够的人才或储备人才。
2.研究成果。
2.1“助力成长种子计划”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2.1.1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1)对各高校遴选出来的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2)依据困难群体在职业技能、心理压力、家庭贫困、专业技能、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开设了针对性专门的辅导课程体系。(3)开展社会公益参与体验活动,引导他们投身公益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4)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库,为其提供点对点的就业帮扶服务。
2.1.2低年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种子计划”(1)在各高校低年级学生中遴选出来的“精英”参与集中统一的培训实习的“夏令营”式培训——种子计划。(2)种子计划学员按不同群体分为若干班,由主办方统一安排在职业规划、求职素养、素质拓展等课程学习。(3)主办方建立优质企业库、专家库等,作为种子计划教学培训活动提供了保障。(4)从企业库中挑选典型,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开展实习体验,邀请了负责人现身宣讲成长成才经历。(5)分配实习。每位学员完成了一定时间的优质企业实习任务,由企业安排的专人指导并进行了评分。(6)学员分享,主办方根据学员表现筛选出求职导师,组成求职技能提升宣讲团赴各个学校宣讲。
2.2全省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及项目推广。
2.2.1公益性社会组织招聘会(1)举办全省公益性社会组织现场招聘,一部分面向社会组织、一部分面向优质企业分别招募摊位。(2)打造公益性社会组织网络招聘平台,把相关招聘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形成特定网络平台,持续的提供网络招聘服务。
2.2.2公益性社会组织项目推广。通过梳理各个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集中通过项目宣传推广、项目人员招募、项目资金捐赠等方面,向名优企业宣传和资源对接。
2.3公益基金的建立。联合高校、企业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集中精力打造了3-5个资助育人项目基金,成立基金会,把资助育人工作继续传播下去。
3.珠三角地区名企综合类供需见面会。按照传统的供需见面会工作模式,举行了规模较大的综合类供需见面会。
四、结语
高校不能盲目追求招聘会的规模,只重参会企业的数量不重质量。在对招聘单位真实性和岗位质量上要严格把关,蹄选出适合毕业生的岗位。针对毕业生需求量大的行业,适时举办行业型专场招聘会。公益性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这个吸引众多毕业生和企业参与的大平台,要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提供供需见面,而且也提供了就业政策、创业政策、就业法律咨询、就业能力辅导等,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勇. 2014. 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河南大学.
[2]钱娴. 2013. 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就业援助策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3]陈希佳. 2014.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 公共管理(MPA), 福建农林大学.
[4]李培斌. 2014a. 关于高校校园专场招聘会组织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平顶山学院创新校园专场招聘会组织模式为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7):193-194.
[5]李培斌. 2014b. 论高校如何举办高效的校园专场招聘会. 教育教学论坛 (4):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