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带入了一股久违的清新,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明确指出教学应从数学学科特色出发,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规律,教学设计尽量生活化,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进而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发达国家,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多运用于应用题和故事类数学问题中,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能够印象深刻。新教材在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作了大量改编,为了更加贴合小学生心理智力特点,更加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这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以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板块教学为例,学生表现出极大不适应。与老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学生不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会做不会说。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的解决跷跷板乐园的问题,学生看图后都能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能够列式解答,但如果要求学生把信息(条件)与问题连起来说出完整的应用题,一部分学生哑口无言,有几个会说,像“跑过来的玩跷跷板和还有看的人一共有几人?”但是语句不通顺,无条理,表达不清晰。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清楚,“每组4人,有3组人在玩跷跷板,又跑过来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几人?”等等。还原成“文字叙述式应用题”的情境表达,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有用信息,引导学生用简洁而又严谨的文字来表述,而不至于看到一幅情境图像在看图说话一样说出一大篇来。这样既排除了图片情境与人物对话的干扰,又有利于数量关系的教学。
又如“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引导了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该课时是小学生接触几何图形的开端,也是后继学习“分类”的基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活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制作了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头饰,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通过组织小游戏等方式将数学学习寓教于乐,加强了教师引导的有效性。从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的反馈来看,情境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数学例题生活化,感悟知识内涵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如果例题的选择太过深奥,则不利于其理解应用。实践表明,数学例题生活化,更有助于其感悟知识内涵。
如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张“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的车子跑得更快?”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抢答,普遍认为小熊的车子跑得更快,因为它的车轮是圆的,而小猪的车轮是方的。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学生先后说出游泳圈、方向盘、水杯等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轻松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巧妙利用“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引入教学内容,在调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圆形、圆究竟具备哪些特征,激发了学生想把“圆”这一数学知识弄清楚的欲望,课堂导入不留痕迹,开局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显著。
三、将“生活经验”引入“数学课堂”,注重情商培养
情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涵盖了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绪、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所有非智力因素。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商培养。
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教学时,教师对分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后,利用题卡的方式请学生一一作答,在回答题卡的过程中,多个学生由于未能准确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的要领,回答出现错误,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指责,而是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两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甲举手发言,“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在该生发言后,部分学生会心一笑,还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状态,学生甲继续说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6个人吃和平均分给8个人吃,当然是分给6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此言一出,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教师不仅对学生甲大加赞赏,也对其他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学生进行了鼓励。在该生讲解完之后,教师进一步点拨深化,将分数比较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在这一堂课中,所有学生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通常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形式,课内实践以解决课堂问题为主,实践活动多在课堂内完成,而课外实践的内容则更为宽泛,更加强调各知识点的贯通和思维拓展,其活动周期也相对更长。采用这些教学形式,大大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面貌。例如:
活动一: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置生活用品,根据所购物品的名称及价格,估算出总价,并将自己估算的结果与超市收银员出具的消费清单作出对比,检查估算的精确度。将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日记在班级讨论中与同学分享交流。
活动二:与小伙伴一起观看《神偷奶爸》、《冰雪奇缘》、《爸爸去哪儿》等电影,估算电影院座椅总数。
活动三:学校即将组织参观春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估算的方法设计出最节省的消费方案和最佳旅游路线。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中的场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以小学估算教学为例,通过设计与估算相关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估算和策划,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五、结论
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样貌,使得数学学习更生动具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悟知识内涵,实施情商教育,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满仓. 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6.
[2]蔡静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3,27:85-86.
[3]齐红梅.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学周刊,2014,02:152.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发达国家,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多运用于应用题和故事类数学问题中,通过创设现实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能够印象深刻。新教材在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作了大量改编,为了更加贴合小学生心理智力特点,更加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这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以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板块教学为例,学生表现出极大不适应。与老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学生不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会做不会说。如二年级下册第8页的解决跷跷板乐园的问题,学生看图后都能提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能够列式解答,但如果要求学生把信息(条件)与问题连起来说出完整的应用题,一部分学生哑口无言,有几个会说,像“跑过来的玩跷跷板和还有看的人一共有几人?”但是语句不通顺,无条理,表达不清晰。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清楚,“每组4人,有3组人在玩跷跷板,又跑过来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几人?”等等。还原成“文字叙述式应用题”的情境表达,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的有用信息,引导学生用简洁而又严谨的文字来表述,而不至于看到一幅情境图像在看图说话一样说出一大篇来。这样既排除了图片情境与人物对话的干扰,又有利于数量关系的教学。
又如“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引导了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该课时是小学生接触几何图形的开端,也是后继学习“分类”的基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活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制作了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头饰,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通过组织小游戏等方式将数学学习寓教于乐,加强了教师引导的有效性。从学生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的反馈来看,情境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数学例题生活化,感悟知识内涵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如果例题的选择太过深奥,则不利于其理解应用。实践表明,数学例题生活化,更有助于其感悟知识内涵。
如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张“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谁的车子跑得更快?”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抢答,普遍认为小熊的车子跑得更快,因为它的车轮是圆的,而小猪的车轮是方的。紧接着,教师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学生先后说出游泳圈、方向盘、水杯等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轻松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巧妙利用“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引入教学内容,在调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圆形、圆究竟具备哪些特征,激发了学生想把“圆”这一数学知识弄清楚的欲望,课堂导入不留痕迹,开局润物细无声,教学效果显著。
三、将“生活经验”引入“数学课堂”,注重情商培养
情商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涵盖了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绪、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等所有非智力因素。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商培养。
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教学时,教师对分数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后,利用题卡的方式请学生一一作答,在回答题卡的过程中,多个学生由于未能准确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的要领,回答出现错误,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指责,而是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两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甲举手发言,“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在该生发言后,部分学生会心一笑,还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状态,学生甲继续说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6个人吃和平均分给8个人吃,当然是分给6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此言一出,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教师不仅对学生甲大加赞赏,也对其他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学生进行了鼓励。在该生讲解完之后,教师进一步点拨深化,将分数比较问题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在这一堂课中,所有学生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通常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形式,课内实践以解决课堂问题为主,实践活动多在课堂内完成,而课外实践的内容则更为宽泛,更加强调各知识点的贯通和思维拓展,其活动周期也相对更长。采用这些教学形式,大大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面貌。例如:
活动一: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置生活用品,根据所购物品的名称及价格,估算出总价,并将自己估算的结果与超市收银员出具的消费清单作出对比,检查估算的精确度。将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日记在班级讨论中与同学分享交流。
活动二:与小伙伴一起观看《神偷奶爸》、《冰雪奇缘》、《爸爸去哪儿》等电影,估算电影院座椅总数。
活动三:学校即将组织参观春游,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估算的方法设计出最节省的消费方案和最佳旅游路线。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中的场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以小学估算教学为例,通过设计与估算相关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估算和策划,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五、结论
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应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样貌,使得数学学习更生动具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悟知识内涵,实施情商教育,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满仓. 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6.
[2]蔡静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3,27:85-86.
[3]齐红梅.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学周刊,2014,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