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村庄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离开这里,其实时间并不长,但总会想起她。
  月爬上树梢,走过黑漆漆的山头,跟随狗吠最后的回叫声,时间静止在北方的乡村夜晚。星空宛如美妙绝伦的仙女衣裳,闪闪发亮,她的美让人赞叹、惊羡;与黄土地这个汉子的山,汉子的河流、汉子的村落相辉映,构成一幅天上人间和谐图。此时,天与地是如此的般配,亲密,不可分割。
  一阵风袭来,空气中穿梭着黄土的气息。没错,这就是家乡的风,总异于别处。脚下的这片土地,历经沧桑,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记忆,却又无从考究。只知道这里是盛产小米、洋芋的地方,并流传着经久不衰的信天游和古老的爱情故事。村庄,村里的人们,仿佛一直生长在这里,从未曾离开过,我也曾怀疑这一切存在的理由。
  后来,我离开了黄土地,不再是黄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成为了学生,工人,城里人,为此还沾沾自喜过。可在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大山,树林,小溪,庄稼,都已刻进我记忆深处,他们是我全部童年生活的源泉。我逃离了,又重新回来过。我爬过驴尾巴峁的最高处,在深浅沟里采过蘑菇,在小河结冰处划过冰车,在邻居家玉米地烤过洋芋。大山、歪脖子树、狗尾巴草……午夜梦回时不定期与我重逢。
  在村里待上几天,碰到熟悉的人,说些村里边才有的方言,然后又离开了。在异乡和家乡来回旋转,这样周而复始,我既不属于家乡,也不属于异乡;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最后,我都不知道自己應该属于哪里,或许哪里都不是!
  有一年,因工作的事心情极差,告假回到村子,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心被外物压得喘不过气来,第一次觉得世界末日可能会来临,整日浑浑噩噩的。几天过去了,父亲见状,建议我去村里转转,散散心,这样下去会拖累身体的。
  在父亲的催促下,我走出家门,坐在以前村里人聚集的地方。阳光懒懒的刚好,此时村里人应该都出山劳动去了,心想。就在我独自发呆时,张爷爷已坐在我身边,说着,啥时候回来的?我的思绪猝不及防,脑中的不快之事与久违亲人的问候碰撞在一起,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我无奈地低下头,头的影子比头本身还沉重。张爷爷就陪我一直坐着,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缓过来,不好意思的说着,回来一礼拜了。张爷爷看着我许久,声音低沉地说,遇到事了,知道回家,还不算太傻。指着不远处的那片谷子地说,穗子长得高高的,在风里招摇的,其实穗子里什么籽也没有,咱农村人叫稗草;穗子压的低低的,那才是沉甸甸的谷子。低头的是谷穗子,仰头的是稗草。你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咱村子里也找不出几个,但就是心性太高,傲的不懂得谦虚。
  张爷爷在村里当了一辈子村支书,亲身经历了建国以来农村的变化。每每提起土地改革,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改革开放带给农民的幸福好生活,他都兴奋不已。儿子接他到城里享福,他死活不愿意,守着几亩庄稼地和老窑,每一天过都乐呵呵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该多好啊!去年回家时母亲说,张爷爷走了,是胃病的问题,大概是年轻时候太拼落下的病根吧。
  “遇到事了,知道回家,还不算太傻。”这句话一直伴随我。提醒我低头的是谷穗子,仰头的是稗草,还有村里人对年轻后生的期望。不管什么时候回到村里,大人小孩见了都会问,什么时候回来的?休假还是有事回家,现在哪里上班的了,上班轻松不?上了年纪的老人,见一次问一次,有时还是同一个问题反复问,我不厌其烦的回答着。我最亲爱的人啊!时光易逝,你们都老了,许多陌生的面孔替代了你们的容颜。但脸庞上的笑容,我一直认为是属于农村人的憨厚,家乡人的睿智,陕北人的纯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在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日子,我双腿膝盖疼痛,走起路来十分难受,我给母亲说了,母亲很紧张。  母亲让当赤脚医生的叔叔给我看腿痛,叔叔还没遇到过类似的癥状,对此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叔叔又带着我到公社医院看医生,医生望闻问切,叔叔答的多,我答的少,再不就是我点头摇头。医生检查我的双腿及膝盖,我配合着做动作,折弯、蹲立、伸缩、蹦跳、踢弹等反应自如,也不费劲。医生说正常,没什么大事。叔叔说,正常,孩子
期刊
家中糖盒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糖果。一些好吃的奶糖、软糖被客人和家人吃完了,留下一些水果糖却无人问津,在日复一日的翻拣中逐渐失去了鲜艳的色泽,像没人疼爱的孩子,灰头土脸地躺在那里。后来妻子要将其倒掉,被我竭力制止。  我之所以不让妻子倒掉那些水果糖,是因为水果糖在我心中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那是读中学时,家贫,住校没钱,每天得走七八里山路到校读书。早晨起床后匆匆忙忙吃口饭便要披星戴月往学校赶。由于家
期刊
月姨拉了个小凳子,坐在葡萄架下,脚边放着针笸篮,原来月姨要纳鞋底了。月姨目不转睛地用食指和大拇指捏着针尖和苎麻线,一手把鞋底拢在怀里,一手把顶针箍顶住针鼻,一边咬着牙用力把针尖戳进鞋底,然后往上拔,往上拔,一针一针地由里向外、由外向里反复地扎。  葡萄树这时已经开完花了,结出青涩的小果子。果子很硬,像一颗玻璃弹珠。月姨把针尖放在发间“篦”了一下,笑着说,是不是现在就想吃了?不能吃,会酸掉牙的。阿海
期刊
我家每天的生活,是从母亲手里的一把柴草开始的。  赶上雨雪阴雾,连太阳也要停停脚儿,歇歇工的,然而母亲却不能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母亲必须用柴草点燃每一个黎明,点燃我家的生活。没有那把柴草,没有那把柴草升起的炊烟,我家的日子仿佛就没法开头!实际上,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生活,全都是从一把柴草开始的。一把柴草点燃一家人的日子。故乡的早晨,每一个灶膛里的柴草总是在曙色升起之前燃烧起来,而那一缕缕炊烟,仿佛
期刊
自从我母亲2009年离世以后,老家的旧屋就空着了。风蚀日晒,街门也老成了一本旧日历。我在斑驳的街门前,轻轻地摇响门闩,仿佛又听见了那熟悉的脚步声……  街门,是作为家庭与外界的关系而存在的,象征着尊严。门楼,是一个家庭中很重要的建筑物。你要了解一个家庭的光景,不用进门,只要从街上走一趟,打量一眼各家的门楼,就会知道个大概。  有钱有势人家的门楼,几乎都是高大的起脊顶,上边苫着青灰色的小瓦,一排排,
期刊
1987年的冬天,叫人刻骨铭心,那个冬天特别冷,至今我一回回在梦里仿佛还听得见刮过骨头的风声,飘过厄运的雪花。  那一年,我们家多灾多难。我年过半百在老家当乡党委副书记的父亲,在夜里忙着赶写第二天全乡要召开的党委会报告材料,当他把材料写了一半,准备热点饭吃时,由于门窗紧闭,房间里烧着的石煤炭炉子散发出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让我父亲中毒晕倒在火炉旁,瞬间不省人事,他的左腿就弯曲在火炉上烧烤着……人们发
期刊
藤梨,学名猕猴桃。《诗经》云:“隰有苌楚,猗傩其枝。”诗中的苌楚,即为猕猴桃。在古代,猕猴桃还有一个名字,叫羊桃。首命名者为唐代诗人岑参,这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一百多年前,猕猴桃被新西兰引种,因酷似该国国鸟奇异鸟,它又得到了一个好听的洋名字——奇异果。  我们家乡高山多,雾气重,溪涧两旁的土壤湿润,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因此,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由于猕猴桃长在藤上,样子像梨,我们更喜欢称之为藤梨。
期刊
认识你 ,已不记得确切的日子,不过心里清楚,那是将近三十年前,“黑色七月”后的某一天黄昏。  当时的我,很苦闷。当我离开父亲所在的我的母校,托父亲的同行讲好话,默默地背起铺盖,提着盛满复习资料与日常用品的箱子,踏进百里之遥的你父亲所在的你的母校,我们,便成了一个班的同学。你,很文静。  复读的日子紧张而忙碌,两头能望见星星,中间直晃着太阳。每天,我在教室里独行侠似的早进晚出,在大家来之前或大家走之
期刊
外公有一条围巾,浅绿色,是母亲怀我的那一年,在南方老家给他一针一线编织的,至今已伴随他走过了十六个冬天。不管是在阴雨绵绵的南方,还是在雪花纷飞的北方,这条围巾温暖过他,也温暖过我……  小时候,父母在北方忙于做生意,将我放在南方小城的外婆家里带,隔三岔五,外公总领着我去小城的大街小巷溜达。  南方的冬天,阴冷而又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寒意,我紧攥着外公的大手,小脸冻得通红。外公弯腰蹲下身子,摘下自
期刊
在乡下同学家里吃了晚饭,上车时,热心的她又用塑料袋装了两只活鸡。  到达城里,已是晚上七点多,就草草地将两只公鸡放在后院。后院虽没完全封闭,但有一人高的围墙和铝合金门窗,公鸡不会飞走吧?  两只公鸡倒也安分,咯咯几声后,就挤挨着缩在一个角落。打小,母亲就告诉我,有人晚上看不清路,那是“夜鸡眉”。天一黑,家家户户的鸡就伸头缩颈各自回到自己主人的窝。野外再宽敞,大大小小的雞白天一起觅食玩得再欢,晚上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