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对于一切我们曾经试图寻找或正在寻找的东西, 我们一无所知。如同我仍不知道我不断寻找的能让我愿意放弃一切都想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因为无知,所以上帝发笑。人性很多时候本就如此,那么,我们本该怎样生活的就怎样生活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非抓住不可的,而我们唯一想抓住的也只是一些不甘而已。
  “人们回忆起的过去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像重读一本书或重看一部电影一样去重温爱情。”米兰·昆德拉向来以耐人寻味的文字来述说一些事情,而且越来越以哲学的层面来阐述一些问题。昆德拉的最近一部作品《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之前两本分别是《慢》《身份》)。
  昆德拉以流亡法国二十几年的伊莱娜和好友茜尔薇关于“大回归”的对话作为全书的开场,伊莱娜迫切希望的“大回归”。而《奥德赛》中的尤利西斯亦贯穿其中,使因特洛伊战争一去十年的尤利西斯与之对照。“在异乡的安乐生活与充满冒险的回归这两者之间,他选择的是回归。他舍弃了对未知(冒险)的激情探索而选择了对已知(回归)的赞颂。较之无限(因为冒险永远都不想结束),他宁要有限(因为回归是与生命之有限性的一种妥协)。”
  一直想着回国的伊莱娜在回国之后和老友聚会时,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二十几年的时间给所有人罩上了一层隔阂。虽然表面上大家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热情,但是在相互交流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话语已经没有主题,老友企图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将分离的这二十几年凭空抹去。尽管故乡的人还记得她,但这也只是记得。这时昆德拉用种种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个人物当时的困惑和不知所措,并且以时间和空间的不断穿插,把另一个主角约瑟夫引入这个故事。
  伊莱娜和约瑟夫时隔二十几年之后回到祖国捷克,他们在布拉格机场巧遇,他们回忆起过去曾有过的未能发展成为爱情的短暂的相处。然而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使一直向往“大回归”的他们迷惘、痛苦和忧伤,摆在眼前的现实使他们曾被中断的故事仍然无法延续下去。他们无法使自己合二为一,他们无法把过去的自己融入到现在的自己中,又或者是他们无法把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结合起来。于是,他们陷入在“大回归”的怀旧情绪中,然后慢慢失望。
  现已定居法国的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同样有流亡经历的他以《无知》为题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作品的哲思倾向越来越明显。尽管昆德拉多次明确表示他“是小说家,仅仅是小说家”。小说中的思考,近乎哲学范畴。对死亡的思考,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失去的是什么?少年和成人对死亡的理解。死亡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被夺去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未来。未来是一种遥不可及、抽象虚幻的东西,一个少年是不会真正相信的。同样,就记忆而言。当两个人的记忆相联系在一起时,就有可能产生相互的误解。首先因为记忆能力因人而异,还因为他们对于对方的重要性不一样。人和人的相遇已经建立在不公正、不平等之上了,因为这个基础是由双方的感觉所决定的。昆德拉巧妙地用命运的说法解释了“碰巧路过××”,认为这个就是所谓的命运。而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思考,书中伊莱娜的两次婚姻都使她摆脱了难以承受的困境。但是她从来没有挑选过任何一个男人,总是被人挑选,只不过是抓住了伸出的一只手。一直把感恩当作自己的第一美德,她曾经真心诚意地献身给丈夫。但孰不知感恩不只是软弱、依赖的代名词,而且爱情是不应该带任何感恩色彩的。
  人总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徘徊,认为过去的比现在的如何如何之差,对于过去的一切弃之不谈。不断地用歪曲、伪造的方式,企图将先前所有的记忆丢进大火,一烧了之。或者,认为过去的比现在的如何如何之好,用所认为的过去的种种美好将现状贬得一文不值。希望回到过去,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希望自己还是原来的那个自己。然而一切萦绕心中的过去都是建立在记忆之上,虽然它所保存的只是一部分,但是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意志和兴趣。过去的原样已不复存在,还原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的现状是,活在这个世上是没多少人能感到很幸福,或多或少总会有忧伤的时候。学会向前看,用罗素的幸福方式寄予希望!
其他文献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意思就是说,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投身教育24年以来,笔者在多个学校工作过,并先后担任杨梓塘小学、七层坡小学和现在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小学校长。无论走到哪里,笔者都牢牢记住“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坚持以“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为宗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  关于理念的小故事  如果说校长是办学水平的关键人物,那么,笔
期刊
从母语教学的角度讲,教汉字,要教汉字之母。尽管我们的汉字字母表还没有建立,尽管我们要面对许多的“无理汉字”,但是,我们还是要回到原点,回到常识,尽可能从“汉字有理”的角度,解读汉字。随便举几个例子:  譬如“益”字,如果我们把“益”字拆分开来,下面就是个“皿”字,如果横着看,上面就是个“水”字,水从盆里满出来了,就是“益”。所以“益”本意就是水满了,溢出来了。就是后来“溢”字的本字。  对于“益”
期刊
英文有英文字母,俄文有俄文字母,法文有法文字母,拉丁文均有拉丁文字母。维系我们华夏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汉字,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汉字之母呢?  笔者翻阅《新华词典》和《辞海》,也从百度上查询到“字母”词条,它们一致定义为:“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书写单位。如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显然,这个“字母”的定义撇开了中文汉字,是针对拼音文字而下的。  这个字母概念值得推敲。首先,汉语拼音仅仅是汉字的注音符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学给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阅读教学中传承古诗词,学生领略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的是传统文化的营养,积淀的是传统文化的素养。古诗词题材短小、格律严明、言辞隽永、情感丰盈、意境悠远,可谓体裁特点鲜明,因此古诗词教学应依据其体裁特点,寻求学生本位下的简约式教学——读、想、比、写,才能让古诗词这传统文化中的一支溪流流淌
期刊
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这强调了“语用”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语用”就是语文实践,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都是“语用”的组成部分,它们都和习作有紧密的联系,“说”“写”是语用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他们绽放心中
期刊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所谓优质学校、特色学校,其鲜明标志和内涵就是有着优秀的学校文化。缺少了这个“内涵”,学校发展就没有了“底气”。一所学校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她有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
期刊
自2011版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后,面对儿童游离课堂,缺乏个性化表达的“消极语用”现状,如何从学生的学出发,站在“积极语用”的立场重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  单就语文阅读来讲,教育家钟启泉说:“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
期刊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河北省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本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围绕“君子文化”建设,提出了“培养文质彬彬的现代君子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紧扣育人目标,积极响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关于“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合与均衡”的要求,落实综合实践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着力构建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1-5
期刊
当代孩子的成长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伴随他们成长的不只是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还有更加诱人、更加个性化的互联网。在高速运行、信息充裕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和自由发表言论的快感,获得了各种各样带有刺激性的信息,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心理复杂程度有时甚至是成年人所不能比拟的。在这种成年人都不能自如掌控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就多了一些父母所不能理解的心理问题,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
期刊
像每一位阅读此书的读者一样,从其第一句话开始,我们就被一股凝练的荒诞感所吸引。“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一面是亲昵的口语化表达的“妈妈”,是一种内心的全然外化,另一面是“我不清楚,她哪天走了”,以一种轻描淡写的“今天又或者是明天”的自我猜测完成了对母殁的回应。  在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内心最自我的部分就赤裸裸地暴露在每位读者的面前,这些读者,正是那些不同程度受到约定俗成的道德伦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