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如何对社会和谐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和动态监测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江苏和谐社会构建进程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发现江苏省在2000~2006年社会和谐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而且这种变动趋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政策地推动是相对应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动态评价;江苏省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地提了出来。无疑,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党和各级政府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会面临以下问题:怎样对社会的和谐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和动态监测评价?社会在当前阶段的和谐程度的变动趋势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政策对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如何?明晰和解决上述问题,能够使人们准确理解和认识我们社会所处的和谐状态,据此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监测与评价,发现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政府的宏观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以江苏为案例,分析江苏和谐社会进程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
一、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各方面特征,即能全面反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方面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准确性原则
指标體系能够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各方面特征,使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较好地起到监测作用。
(三)可比性原则
要求指标体系的结果在时间上可比,反映和谐社会构建的演进轨迹,起到动态监测作用。
(四)可行性原则
要求指标体系的数据易于获取,易于分析计算。
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上述原则从社会公平、社会安定、社会活力、社会意识、人与自然和谐五个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6项指标,构成了一个针对社会和谐程度的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
二、江苏省“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实证分析
在目前阶段,江苏省社会和谐程度的变动趋势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政策对江苏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如何?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前面建立的监测指标体系,利用2000~2006年的统计数据测算江苏省社会的和谐程度,目的是通过分析江苏和谐进程,帮助决策部门找出江苏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制订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AHP-Fussy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价(Fussy)的综合方法,从三个方面展开: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分配问题;不同指标之间不可公度的问题;综合评价值的合成方法。
1、指标权重的确定。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的复杂性以及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模糊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AHP建立在专家经验判断的基础上,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根据专家经验来判断各层指标间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并以9标度法作为重要性的比较标度,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矩阵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某一层指标的权值。按照上述方法(过程略),我们得到各层次的权重(见表1)。
2、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的无量纲化可以解决不同指标之间的不可公度问题。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中除了正指标和逆指标外,还有一些是适度指标,比如基尼系数,这类指标的“好”与“差”没有明确的数量界限。因此运用美国学者L.A.Zadeh提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首先对社会公平、社会安定、社会活力、社会意识、人与自然和谐五个方面作单层次综合评价,得到指标体系各子系统的和谐指数Ii:
Ii=WiRi①
式中,Ii(i=1,2,3,4,5)表示和谐社会第i个方面(或子系统)的指数,Wi表示第i个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向量(见表1);Ri表示第i个子系统各指标的相对隶属度矩阵。利用①式可分别算得2000~2006年江苏和谐社会各方面的指数Ii,结果见表2。
然后在和谐社会五个方面单层次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高一层次的综合评价矩阵:
R=I1I2…I5′
令A表示各子系统的权重向量;则二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为:
I=AR=AA1R1A5 R5 ②
利用②对和谐社会总指数I进行测算,结果见表2。
(二)江苏省“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分析
表2可以直观地反映出,2000~2006年江苏省社会和谐程度随年份的发展趋势:2000~2002年和谐程度呈缓慢下降趋势;2003~2004年呈逐步上升趋势;2005年上升趋势开始加速,2006进入快速上升阶段。这种变动趋势与我们国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是不无联系的:第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文件第一次将“和谐”二字写进了报告,推动了我们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开始迈进,这在2003年以后社会和谐指数的发展趋势中得到了印证。第二,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得以贯彻落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2006年社会和谐程度的快速上升。
从指标体系的结构来看,和谐指数的变动又受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各子系统指数的变动趋势进一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2000~2002年,社会意识和社会活力指数有所上升,显然该期间江苏省社会和谐指数的下降是由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以及人和自然和谐指数的变动引起的。第二,2003年,除了社会公平指数呈快速下降趋势外,其余四个子系统指数均有所上升,使得江苏省和谐指数结束了之前的下降趋势,开始步入上升趋势;2004年,尽管社会意识、人与自然和谐指数有所回落,但并没有改变已经形成的上升趋势,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社会公平指数的探底回升。第三,2005~2006年,5个子系统指数中,除了个别指数略为下降之外,其余四个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一,2000~2006年,江苏省社会和谐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社会和谐程度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社会和谐指数由缓慢下降转为缓慢上升和由缓慢上升转为快速上升的两个重要拐点上,政府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都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二,在我们的观察期内,代表“效率”的社会活力指数在不断提高,说明我们社会在“效率优先”上做得较好;而代表“公平”的社会公平指数在2000~2003年呈快速下降趋势,之后始终在低位运行,说明我们在“兼顾公平”做得还不够,有待改善。刘国光(2006)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段时期,而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造成许多矛盾紧张与社会不和谐现象,影响社会稳定。如果继续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与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相符。因此,在今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
第三,观察期内人与自然和谐指数在0.45-0.59的区间内波动,虽然2005~2006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在整个观察期内人与自然和谐指数并无明显上升。一方面,随着经济得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投入不够,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在恶化之后迟迟得不到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5).
2、齐心,梅松.大城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统计研究,2007(7).
3、孙小素,牛金虎.我国各地区和谐社会进程监测与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4、黄健元.模糊集及其应用[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5、刘国光.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注重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城市经济,2006(3).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社会和谐的评价及对策研究”(07SJD630015);常州市软科学指导性项目“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常州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CR2008914)。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动态评价;江苏省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地提了出来。无疑,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党和各级政府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会面临以下问题:怎样对社会的和谐程度进行定量描述和动态监测评价?社会在当前阶段的和谐程度的变动趋势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政策对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如何?明晰和解决上述问题,能够使人们准确理解和认识我们社会所处的和谐状态,据此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监测与评价,发现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政府的宏观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以江苏为案例,分析江苏和谐社会进程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
一、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各方面特征,即能全面反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方面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准确性原则
指标體系能够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各方面特征,使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较好地起到监测作用。
(三)可比性原则
要求指标体系的结果在时间上可比,反映和谐社会构建的演进轨迹,起到动态监测作用。
(四)可行性原则
要求指标体系的数据易于获取,易于分析计算。
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上述原则从社会公平、社会安定、社会活力、社会意识、人与自然和谐五个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6项指标,构成了一个针对社会和谐程度的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
二、江苏省“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实证分析
在目前阶段,江苏省社会和谐程度的变动趋势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政策对江苏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如何?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前面建立的监测指标体系,利用2000~2006年的统计数据测算江苏省社会的和谐程度,目的是通过分析江苏和谐进程,帮助决策部门找出江苏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制订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AHP-Fussy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价(Fussy)的综合方法,从三个方面展开: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分配问题;不同指标之间不可公度的问题;综合评价值的合成方法。
1、指标权重的确定。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的复杂性以及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模糊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AHP建立在专家经验判断的基础上,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根据专家经验来判断各层指标间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并以9标度法作为重要性的比较标度,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矩阵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某一层指标的权值。按照上述方法(过程略),我们得到各层次的权重(见表1)。
2、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的无量纲化可以解决不同指标之间的不可公度问题。考虑到上述指标体系中除了正指标和逆指标外,还有一些是适度指标,比如基尼系数,这类指标的“好”与“差”没有明确的数量界限。因此运用美国学者L.A.Zadeh提出的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首先对社会公平、社会安定、社会活力、社会意识、人与自然和谐五个方面作单层次综合评价,得到指标体系各子系统的和谐指数Ii:
Ii=WiRi①
式中,Ii(i=1,2,3,4,5)表示和谐社会第i个方面(或子系统)的指数,Wi表示第i个子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向量(见表1);Ri表示第i个子系统各指标的相对隶属度矩阵。利用①式可分别算得2000~2006年江苏和谐社会各方面的指数Ii,结果见表2。
然后在和谐社会五个方面单层次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高一层次的综合评价矩阵:
R=I1I2…I5′
令A表示各子系统的权重向量;则二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为:
I=AR=AA1R1A5 R5 ②
利用②对和谐社会总指数I进行测算,结果见表2。
(二)江苏省“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分析
表2可以直观地反映出,2000~2006年江苏省社会和谐程度随年份的发展趋势:2000~2002年和谐程度呈缓慢下降趋势;2003~2004年呈逐步上升趋势;2005年上升趋势开始加速,2006进入快速上升阶段。这种变动趋势与我们国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是不无联系的:第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文件第一次将“和谐”二字写进了报告,推动了我们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开始迈进,这在2003年以后社会和谐指数的发展趋势中得到了印证。第二,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得以贯彻落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2006年社会和谐程度的快速上升。
从指标体系的结构来看,和谐指数的变动又受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各子系统指数的变动趋势进一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2000~2002年,社会意识和社会活力指数有所上升,显然该期间江苏省社会和谐指数的下降是由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以及人和自然和谐指数的变动引起的。第二,2003年,除了社会公平指数呈快速下降趋势外,其余四个子系统指数均有所上升,使得江苏省和谐指数结束了之前的下降趋势,开始步入上升趋势;2004年,尽管社会意识、人与自然和谐指数有所回落,但并没有改变已经形成的上升趋势,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社会公平指数的探底回升。第三,2005~2006年,5个子系统指数中,除了个别指数略为下降之外,其余四个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三、结论与启示
第一,2000~2006年,江苏省社会和谐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之后社会和谐程度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社会和谐指数由缓慢下降转为缓慢上升和由缓慢上升转为快速上升的两个重要拐点上,政府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策都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二,在我们的观察期内,代表“效率”的社会活力指数在不断提高,说明我们社会在“效率优先”上做得较好;而代表“公平”的社会公平指数在2000~2003年呈快速下降趋势,之后始终在低位运行,说明我们在“兼顾公平”做得还不够,有待改善。刘国光(2006)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段时期,而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造成许多矛盾紧张与社会不和谐现象,影响社会稳定。如果继续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上,与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相符。因此,在今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
第三,观察期内人与自然和谐指数在0.45-0.59的区间内波动,虽然2005~2006年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在整个观察期内人与自然和谐指数并无明显上升。一方面,随着经济得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投入不够,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在恶化之后迟迟得不到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5).
2、齐心,梅松.大城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统计研究,2007(7).
3、孙小素,牛金虎.我国各地区和谐社会进程监测与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4、黄健元.模糊集及其应用[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5、刘国光.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注重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城市经济,2006(3).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社会和谐的评价及对策研究”(07SJD630015);常州市软科学指导性项目“节能减排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对常州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CR2008914)。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