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本教育指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所有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开展,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了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生本教育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43
  生本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它鼓励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缺乏兴趣,在做题时不进行思考,导致数学成绩不佳,失去学习的动力,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课题.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前提.如果学生喜欢数学课堂,就会充分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下多与学生分享生活中和学习中的趣事,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不会觉得压抑,才会兴趣盎然,敢于质疑.
  例如,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若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实际的接受能力,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圆锥曲线》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首先,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数学小故事:“笛卡儿是瑞典公主克里斯汀的数学老师.笛卡儿在研究直角坐标系,就将其告诉了克里斯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朝夕相处的两个人逐渐对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国王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将笛卡儿流放回国,并将公主软禁了起来.虽然笛卡儿每天都给公主写信,但都被国王拦截下来,笛卡儿寄出了第十三封信就病死了.这封信上只有短短的一个公式:r=a(1-sinθ).国王和数学家们都看不懂,为了不让公主太过伤心,国王便把这封信交给了公主.公主看到信后,立刻就明白了笛卡儿的意图.她将方程的图形画了出来,感动地哭了.”
  r=a(1-sinθ)经过变形,可变成这个形式:x2 (y-3 x2 )2=1.在讲这个故事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画出这个图像,他们兴趣十足.然后,我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奇妙,感受圆锥曲线的美丽.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这样就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一题多解教学,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在课堂中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发展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开展一题多解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将分析的思路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这种方法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无形地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即学生读完某道题后,不知从何下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审题,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还要培养学生分析、联想、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思维受阻时能变换解题的策略.
  【例1】 已知函数f(x)= x2 2x a x
  ,x∈[1, ∞),若对任意x∈[1, ∞),f(x)>0恒成立,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由于函数关系式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形,因此,函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就可以围绕关系式来展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的方式,找出不同的解法,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索中得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对这道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道题有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一: 在区间[1, ∞)上,f(x)= x2 2x a x
  >0恒成立x2 2x a>0恒成立.设y=x2 2x a在[1, ∞)上递增,∴当x=1时,ymin=3 a.所以当ymin=3 a>0时,f(x)>0恒成立,故a>-3.
  解法二: f(x)=x a x 2,x∈[1, ∞),当a≥0时,f(x)的值恒为正;当a<0时,函数f(x)为增函数.
  故当x=1时,f(x)min=3 a,所以当3 a>0时,f(x)> 0恒成立,故a>-3.
  解法三: 在区间[1, ∞)上,f(x)= x2 2x a x
  >0恒成立x2 2x a>0恒成立a>-x2-2x恒成立.令u(x)=-x2-2x,x∈[1, ∞),可求出u(x)max=-3,∴a>u(x)max,∴a>-3.
  因此,教师可多开展一题多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思维分析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精讲精练,启发学生思考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是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很强,数学题目处理的灵活性也很强,若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解题时就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又要让学生投入问题的 探究之中,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2】 已知数列{an}中,a1=5,且an 1=3an 8,求an.
  在数列的问题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那么在碰到这道题时,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吗?通过怎样的变形可以构造出我们学过的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既然直接求解很困难,那么怎样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思考与分析,就会慢慢找到解题的思路.
  解: 将an 1=3an 8转化为an 1 m=3(an m),即 an 1=3an 2m,进而得出m=4.因此,递推公式为an 1
  4=3(an 4).此时令bn=an 4,则b1=a1 4=9,且 bn 1 bn =
  an 1 4 an 4
  =3,所以数列{bn}是以b1=9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bn=9×3n-1=3n 1,所以an=3n 1-4.
  四、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是新课标要求下颇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中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共享成果,共同进步.“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保证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将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是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学生只有经历了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在交流 的过程中才会有所收获.这样,教学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例如,教学完《指数函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将其与指数函数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再如,教学完《椭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的知识等.当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能力.
  要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实现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开展一题多解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再次,要精讲精练,启发学生在做题中积极思考;最后,要将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 生在取长补短中达到共同进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胡雅瑾.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1(30).
  [2] 边静静.“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钟伟芳)
其他文献
武鸣县环保局成立于1989年,现已设置环保监测和环境监理队,共有干部职工20人。多年来,该局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坚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可持续发
本文阐述了以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TTT曲线)扫描图片为原形,在AutoCAD环境下用三次样条函数描述该曲线,实现扫描图片矢量化处理,并给出了矢量化处理的操作过程与界面。矢量化处理结果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各民族的先人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祖国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
本文采用显微组织、成分分析和断口分析等对液化气贮罐在使用中产生裂纹的类型和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说明裂纹是腐蚀应变疲劳作用的结果。
说起中国近代科学,成绩显著之学科当推地质学和生物学,而生物学当时主要集中于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这三大领域,秉志、胡先骕、林可胜分别就是这三大领域的杰出领袖。他们在
[摘要]针对现实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的角色位置、教师控制下的话语假象以及学生个体差异中话语权的失衡等现实问题,从学生自我重要感、话语权的尊重和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话语权问题存在消解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53  由于受到长期的教学传统与经验的制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达自我情
[摘 要]具体地阐述了《英语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在自身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坚持“以生为本”,突出以人本性、情感性、激励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点的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新探索。  [关键词]人本性 情感性 任务型 创造性 激励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49  新课程标准
近几年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使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不少身体健康、极具特色的教学或科研成就斐然的教授,突然离开岗位不知去向,使人顿生:“故人云散尽’、“后不见来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