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白”是画家在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往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表达的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之美。绘画中有“留白”,书法中有“飞白”,音乐中有“余音”,它们都可展现无穷意味,传达无尽美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课堂上巧设“空白”,不仅可使学生消除心理疲劳,提高注意力,同时能给学生留下自主思维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
空白,要依托教材,但却不能局限于教材,甚至可以超越教材。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管是诗还是画,都不能描绘到尽头,否则就拴住了想象的翅膀,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丰富性和含蓄性。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这为设置空白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充分利用艺术的空白
维纳斯很美——在于她失去胳膊,这是一种残缺美,其美之根源在于有想象的空白。巴黎卢浮宫内的镇宫之宝《蒙娜丽莎》画像,它一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891年的一个晚上,这幅名画却被人偷走了。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年来来空墙前驻足留连的人,竟然超过了过去十二年来观赏《蒙娜丽莎》人数的总和。人们久久地看着空墙,感叹着,愤怒着,遗憾着,咀嚼着。那么,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空白。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十一个画面排在一起,不用任何联接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悲愁图,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地跃入眼帘。这也是充分利用了艺术空白的弹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时,就可以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欣赏意境美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巧设艺术空白
首先,导语中的艺术空白。
导语就是上课的开始,好的导语能达到先声夺人、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等作用。正如清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比如,《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真的没有新闻吗?在这课的开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了。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设置空白。
比如,教学《山居秋瞑》时,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解可这样提问:“这些姑娘洗的是哪些人的衣服?这样设疑看似离题,实则是在把诗的主题留给学生来完成。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有说是为父母洗,有说是为心上人洗。然后教师可进一步问:这表明山中姑娘什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涉及到人情美、人性美,自然是王孙“留”的原因所在。
学习《项链》一文时,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疑问:“洛瓦栽夫人知道自己用真项链赔假项链后,结果会怎样呢?”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文章续上结尾,教学过程就会“波澜迭起”,或许还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场面。比如,教师可这样设置空白:“玛蒂尔德得知项链其实是假的以后,她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呢?这对于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那答案就丰富了。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让大家合作讨论,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比比那个小组的结局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各小组的学生都能各抒己见,有从洛瓦栽夫妇角度写的,也有从佛来思节夫人的角度写的,还有从车夫角度写的,更有从项链的真假角度以及珠宝店老板的角度写的,不一而足。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交流、共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虽然答案不同,层次各异,但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最后,教学结束语中的设置空白。
一堂课结束的得体精妙,能产生余音缠绕、语尽意长的艺术效果。如果能多设置一些悬念,引发学生课后继续探讨、思索,那么语文教学则将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拓展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比如,教学《琵琶行》时,可以这样设计练习:或让学生续写琵琶女的故事,或思考琵琶女弹奏的那段音乐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再比如,在教授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道士塔》第二小节时,作者这样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在这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速度,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等什么?”,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联想到王道士这个愚昧人践踏文明的可恶行径,也能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愤慨与无奈。
三、运用“空白”艺术启发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艺人说书,电视剧播放,常常是到精彩处就止住,给人留下强烈的悬念,以此吸引观众继续收看节目。语文课堂教学借鉴这种制造悬念的做法,创设空白,亦能收到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在情节发展的高潮,或在故事陡转的前夕,或在释放悬念的关口,突然出现空白,让学生续说或补写。这种空白的设置,犹如拧紧了学生思维的“发条”,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阅读与作文”训练课上,可选取最短的一篇小说让学生补写。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补写要求:根据情节发展,加以合理想象,补写小说的结尾部分。
强烈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很快就补写完毕。然后,通过推荐、抽选等方式,几位学生朗读了自己的习作。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可以点石成金,可以书写最美、最新的图画和文字。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在课堂上留出“空白”,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真理”。教师是这个艺术的创造者和引导者,合理巧妙地创设空白,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操作性的语文教学方法。
空白,要依托教材,但却不能局限于教材,甚至可以超越教材。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管是诗还是画,都不能描绘到尽头,否则就拴住了想象的翅膀,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丰富性和含蓄性。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这为设置空白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充分利用艺术的空白
维纳斯很美——在于她失去胳膊,这是一种残缺美,其美之根源在于有想象的空白。巴黎卢浮宫内的镇宫之宝《蒙娜丽莎》画像,它一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891年的一个晚上,这幅名画却被人偷走了。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年来来空墙前驻足留连的人,竟然超过了过去十二年来观赏《蒙娜丽莎》人数的总和。人们久久地看着空墙,感叹着,愤怒着,遗憾着,咀嚼着。那么,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空白。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十一个画面排在一起,不用任何联接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悲愁图,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地跃入眼帘。这也是充分利用了艺术空白的弹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时,就可以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欣赏意境美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巧设艺术空白
首先,导语中的艺术空白。
导语就是上课的开始,好的导语能达到先声夺人、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等作用。正如清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比如,《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真的没有新闻吗?在这课的开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了。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设置空白。
比如,教学《山居秋瞑》时,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解可这样提问:“这些姑娘洗的是哪些人的衣服?这样设疑看似离题,实则是在把诗的主题留给学生来完成。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有说是为父母洗,有说是为心上人洗。然后教师可进一步问:这表明山中姑娘什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涉及到人情美、人性美,自然是王孙“留”的原因所在。
学习《项链》一文时,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疑问:“洛瓦栽夫人知道自己用真项链赔假项链后,结果会怎样呢?”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文章续上结尾,教学过程就会“波澜迭起”,或许还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场面。比如,教师可这样设置空白:“玛蒂尔德得知项链其实是假的以后,她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呢?这对于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那答案就丰富了。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记录员,让大家合作讨论,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比比那个小组的结局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各小组的学生都能各抒己见,有从洛瓦栽夫妇角度写的,也有从佛来思节夫人的角度写的,还有从车夫角度写的,更有从项链的真假角度以及珠宝店老板的角度写的,不一而足。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交流、共享,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虽然答案不同,层次各异,但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最后,教学结束语中的设置空白。
一堂课结束的得体精妙,能产生余音缠绕、语尽意长的艺术效果。如果能多设置一些悬念,引发学生课后继续探讨、思索,那么语文教学则将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拓展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比如,教学《琵琶行》时,可以这样设计练习:或让学生续写琵琶女的故事,或思考琵琶女弹奏的那段音乐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再比如,在教授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道士塔》第二小节时,作者这样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在这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速度,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等什么?”,自然而然学生就会产生思考,联想到王道士这个愚昧人践踏文明的可恶行径,也能从中体味到作者的愤慨与无奈。
三、运用“空白”艺术启发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艺人说书,电视剧播放,常常是到精彩处就止住,给人留下强烈的悬念,以此吸引观众继续收看节目。语文课堂教学借鉴这种制造悬念的做法,创设空白,亦能收到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在情节发展的高潮,或在故事陡转的前夕,或在释放悬念的关口,突然出现空白,让学生续说或补写。这种空白的设置,犹如拧紧了学生思维的“发条”,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阅读与作文”训练课上,可选取最短的一篇小说让学生补写。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补写要求:根据情节发展,加以合理想象,补写小说的结尾部分。
强烈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很快就补写完毕。然后,通过推荐、抽选等方式,几位学生朗读了自己的习作。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艺术可以点石成金,可以书写最美、最新的图画和文字。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在课堂上留出“空白”,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真理”。教师是这个艺术的创造者和引导者,合理巧妙地创设空白,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操作性的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