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转变观念,认真备课,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课堂效益;备课;课堂结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要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完成教育培养人的任务。
一、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教师的工作也毫不夸张,也许更甚。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研究教法,精选习题等。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老师要备好课本更要备好学生。
1、认真做好教材的解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追求“挈领而顿,百皱皆顺”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要理清教材中每一内容领域的编排,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把握它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时才容易站得高、看得远;细节上学会推敲,既要思考这一节课教学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还要思考教材创设的情境对帮助学习有什么好处,提供了怎样的学习线索,此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上起课来便得心应手,课堂效益相应得到提高。
2、“备”学生。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外部传递过程,而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点可以不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有效地学习方法,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索,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师只有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去施教,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二、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要有合理而恰当的教学结构和节奏。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种课堂结构还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如果每堂课都按这些步骤安排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缺一不可,而且前后的顺序不容颠倒,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成了教条主义,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优化。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课前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要在课前的20-25分钟内完成。坚决杜绝满堂灌,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讲,教师怎么讲学生都不会的坚决不讲。事实证明,满堂灌的教学效益极低。
1、重视激发兴趣。教学要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教学中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以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我是这样导入:中央电视台有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教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节目?(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学生讨论节目内容。我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作为教学素材,新闻联播片头音乐一播出,立刻就抓住学生的心。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也可以这么轻松、愉快,这节课一定很有意思,这种记时法我一定能学好。
2、巧设悬疑。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且“要我学”和“我要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境界。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我要学”的状态上来?比如在《比较长短》这节课时我把日日与孩子相伴的红、蓝两枝铅笔进行演示——一头看得见,一头看不见。于是再抛出一个问题——猜一猜,哪枝铅笔长?猜过之后却并不公布答案。通常,儿童对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总能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到底怎么样?结果究竟如何?这时的儿童内心渴望追求认知,从而促进其“一探究竟”,并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反思型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
1、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进一步改进等等。
2、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省。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
提高课堂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教师的辛苦换得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了解和教育特殊儿童》 江西省特殊教育研究论文集 江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印出版 (内部交流资料)
[2] 《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九月.苏教育报刊社出版
[3] 《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季佩玉 简栋梁 程益基主编 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
[4]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张荣田,刑同渊
[关键词]课堂效益;备课;课堂结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优劣,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课堂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要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完成教育培养人的任务。
一、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教师的工作也毫不夸张,也许更甚。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研究教法,精选习题等。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老师要备好课本更要备好学生。
1、认真做好教材的解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追求“挈领而顿,百皱皆顺”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要理清教材中每一内容领域的编排,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把握它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时才容易站得高、看得远;细节上学会推敲,既要思考这一节课教学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还要思考教材创设的情境对帮助学习有什么好处,提供了怎样的学习线索,此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上起课来便得心应手,课堂效益相应得到提高。
2、“备”学生。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外部传递过程,而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点可以不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有效地学习方法,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索,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师只有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去施教,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二、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要有合理而恰当的教学结构和节奏。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种课堂结构还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如果每堂课都按这些步骤安排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缺一不可,而且前后的顺序不容颠倒,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成了教条主义,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优化。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课前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要在课前的20-25分钟内完成。坚决杜绝满堂灌,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讲,教师怎么讲学生都不会的坚决不讲。事实证明,满堂灌的教学效益极低。
1、重视激发兴趣。教学要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教学中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以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我是这样导入:中央电视台有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教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节目?(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学生讨论节目内容。我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作为教学素材,新闻联播片头音乐一播出,立刻就抓住学生的心。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也可以这么轻松、愉快,这节课一定很有意思,这种记时法我一定能学好。
2、巧设悬疑。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且“要我学”和“我要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境界。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我要学”的状态上来?比如在《比较长短》这节课时我把日日与孩子相伴的红、蓝两枝铅笔进行演示——一头看得见,一头看不见。于是再抛出一个问题——猜一猜,哪枝铅笔长?猜过之后却并不公布答案。通常,儿童对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总能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到底怎么样?结果究竟如何?这时的儿童内心渴望追求认知,从而促进其“一探究竟”,并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反思型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
1、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进一步改进等等。
2、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省。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
提高课堂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教师的辛苦换得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了解和教育特殊儿童》 江西省特殊教育研究论文集 江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印出版 (内部交流资料)
[2] 《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九月.苏教育报刊社出版
[3] 《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季佩玉 简栋梁 程益基主编 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
[4]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张荣田,刑同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