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虽然已经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法诸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这样的清洁剂用作体外测试,但还不能绝对地预测化合物在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刺激.尤其是pH的相关重要性需要进一步评价.本研究报道了在体内实验中,用3个不同pH值的SLS溶液,评价其对皮肤刺激的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已经提出了多种实验方法诸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这样的清洁剂用作体外测试,但还不能绝对地预测化合物在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刺激.尤其是pH的相关重要性需要进一步评价.本研究报道了在体内实验中,用3个不同pH值的SLS溶液,评价其对皮肤刺激的影响.
其他文献
人类佐剂疾病(HAD)首先在1973年由Miyoshi等提出,并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大鼠的佐剂关节炎的临床综合征。作者报告2例分别于注射硅酮隆起乳房成形术(隆乳术)及硅橡胶凝胶植入后,各自发生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样综合征。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以往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常见于儿童,成人LCH常仅有骨的损害,但亦可累及其它系统,特别是皮肤和肺.
本文作者报道1例儿童因怀疑疟疾而用乙胺嘧啶/周效磺胺(fansidar)进行不适当的治疗发生了重症多形红斑.
虽曾有过大的增殖性或溃疡性碘疹的报告,但典型的损害常为痤疮样皮疹,本文报告了3例病人因应用碘化钾治疗全身性潜在性疾病而发生增殖性碘疹.例1为女性,50岁,患结节性多动脉炎伴肾功能不全,采用强的松及环磷酰胺治疗.因发生细菌性肺炎而去医院就诊,并接受抗生素及含茶碱、碘化钾等的祛痰剂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初症状缓解,但2周后,体温升至39℃,在面、颈、四肢,背部发生增殖性损害伴溃疡和化脓,停用碘化钾等药3
作者对异位性皮炎继发性感染时患儿的严重性、倾向性及复发性进行了评价。57例异位性皮炎患儿,男37例,女20例,年龄4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2岁零5个月,随诊平均4.73个月,并选择年龄相同的5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皮肤假性淋巴瘤(CPL)是一种良性淋巴增生性反应,曾用于本病的同义名有皮肤淋巴样增生,皮肤淋巴瘤,良性皮肤淋巴组织增生,Bafverstedt病,Spiegler-Fendt肉样瘤等。CPL有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型式,通常为豌豆大小、坚硬、紫红色结节;或为多发性粉红色的小丘疹,偶尔呈半透明状结节。病损主要出现在面部,尤其是前额、鼻、颊和耳垂。
性联遗传鱼鳞病(XLI)与甾体硫酸酯酶(STS)缺陷有关,主要为白细胞内芳香基硫酸酯酶C(ASC)活性的降低。STS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远端的Xp22.3带上。用基因特异克隆DNA探针曾确定80%的XLI患者有STS结构基因的缺陷,但用此探针难以确定携带者。最近采用测定ASC及β-gal(半乳糖苷酶)之比的方法诊断XLI患者及携带者,但还未见用基因诊断技术确定携带者及ASC/β-gal诊断相关性的
本文作者报告2例正常儿童接种减毒活水痘疫苗(OKa株)后发生带状疱疹。例1.正常2岁男孩,1983年7月7日接种OKa435Pfu疫苗,除在接种后5天因发热而致斑丘疹外,无其他反应。身体一直健康,亦无水痘接触史。
本文报道1例有泛发性皮损及系统受累的二期梅毒.患者男,38岁,因躯干、四肢泛发性皮疹而入院.
亲表皮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疾病。本文研究1968-1985年间40例患者的死亡原因。男30例,女10例。年龄19~81岁,平均60岁。诊断依据临床和组织学。23例为经典型,14例为暴发肿瘤型,13例为红皮病型。均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亚群研究。在24例有淋巴结病患者中,28例作了淋巴结活检,其中14例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病,6例为脂肪黑素性网状细胞增多,3例为淋巴瘤性淋巴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