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在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改革是教育发展之路。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就要用改革的思路审视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明确深化改革的任务和重点,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所谓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安排的积极变动和替换,是全面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是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任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第二,“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第三,“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落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论述坚持科学发展观时指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这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也应该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动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
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但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时代在进步,教育体制改革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
(1) 高度集中。基礎教育发展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教育部门,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决策权。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这种教育体制的存在,使我国一些政策的出台不能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
(2)自我封闭。在教育发展上追求教育内部的自我完善,忽视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必然联系。一方面办学方向、教育规模、教育结构的确立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上;另一方面,忽视社会对教育的多方面参与。这使教育难以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协调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3)垂直领导。教育活动的协调与控制,过分依赖纵向垂直系统。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只考虑如何对上级机关负责,下级学校只注意学生如何能通过考试而进入上一级学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有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途径和建议
我国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其中,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新的教育治理结构,国家对教育主要应该是服务而不是过多的管理。所以,应适当把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世界各国的基本趋势。然后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治理结构,改变由政府单方管理教育的格局。这两点包括信息公开、政府问责、决策科学。
第二,向地方赋权、向学校赋权,这点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尤为重大。教育是来自基层的,不应该是高度统一化。城市和农村面对的问题可能完全不一样,用一个规范去约束各地的教育,肯定是不合理的。因地制宜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特别重要,微观活动应当主要由地方和学校决定。其实,这也就是专家非常强调的一点:教育家办学。
第三,建立一个竞争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不少。国外发达国家主要管理义务教育,对高等教育过问甚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是从高等教育改革开始的,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现在的高等教育,主要问题就是行政化,同时,高校“千校一面”,追求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而不是各按其位,在不同方面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主要是单一评价模式的后果,高考本科评估备受诟病之处正基于此。
第四,构建一个开放、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虽已受到中央重视,但现实中还面临很多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不同,其直接面向经济市场、劳动市场,风险更大,成本更高。用教育行政部门办学的模式不大可能成功,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很多人看成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职业教育既重要又薄弱,要放松对职业教育的过多管理,包括降低门槛,使其能够从需求入手,因地制宜,灵活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在长期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借鉴先进教育制度的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所谓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安排的积极变动和替换,是全面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是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任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第二,“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第三,“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落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论述坚持科学发展观时指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这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也应该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动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
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但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时代在进步,教育体制改革不够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
(1) 高度集中。基礎教育发展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教育部门,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决策权。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这种教育体制的存在,使我国一些政策的出台不能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
(2)自我封闭。在教育发展上追求教育内部的自我完善,忽视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必然联系。一方面办学方向、教育规模、教育结构的确立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上;另一方面,忽视社会对教育的多方面参与。这使教育难以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协调发展,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3)垂直领导。教育活动的协调与控制,过分依赖纵向垂直系统。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只考虑如何对上级机关负责,下级学校只注意学生如何能通过考试而进入上一级学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有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途径和建议
我国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其中,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新的教育治理结构,国家对教育主要应该是服务而不是过多的管理。所以,应适当把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世界各国的基本趋势。然后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治理结构,改变由政府单方管理教育的格局。这两点包括信息公开、政府问责、决策科学。
第二,向地方赋权、向学校赋权,这点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尤为重大。教育是来自基层的,不应该是高度统一化。城市和农村面对的问题可能完全不一样,用一个规范去约束各地的教育,肯定是不合理的。因地制宜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特别重要,微观活动应当主要由地方和学校决定。其实,这也就是专家非常强调的一点:教育家办学。
第三,建立一个竞争性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不少。国外发达国家主要管理义务教育,对高等教育过问甚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是从高等教育改革开始的,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现在的高等教育,主要问题就是行政化,同时,高校“千校一面”,追求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而不是各按其位,在不同方面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主要是单一评价模式的后果,高考本科评估备受诟病之处正基于此。
第四,构建一个开放、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虽已受到中央重视,但现实中还面临很多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不同,其直接面向经济市场、劳动市场,风险更大,成本更高。用教育行政部门办学的模式不大可能成功,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被很多人看成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职业教育既重要又薄弱,要放松对职业教育的过多管理,包括降低门槛,使其能够从需求入手,因地制宜,灵活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在长期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借鉴先进教育制度的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