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山谷。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在中国浩荡的书法历史长河中,北宋书风虽然不如魏晋江左之风流,唐朝之鼎盛,但也是名家辈出,开启了"尚意"之风,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著称于世,史称"宋四家"。黄庭坚是"宋四家"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位,也是体现宋朝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苏轼的一生不遗余力,殷勤备至提携晚辈。而黄庭坚实际上是苏轼的门生,受到苏轼的大力提拔,二人有着师生之谊。因为苏轼与黄庭坚的友谊,苏轼一生坎坷,黄庭坚也跟着一生磕磕绊绊。后来黄庭坚因为修订了《神宗实录》再兴文字狱,黄庭坚被贬去了亳州,从此黄庭坚很少再写诗,苏轼这个时候因为讥讽朝政也被贬,苏轼于是约黄庭坚在鄱阳湖相聚三日,此次一别就是永别。
由于党派之争,苏轼死后不久的崇宁,大观年间,蔡京禁止苏轼、黄庭坚的文词墨迹。但此时宋朝“尚意”书风已经开始盛行。大凡盛行一种风气,必定少不了众文人的推波助澜。“尚意”即是如此。除了苏轼,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
米芾评论宋四家书法时说::“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米芾讲的“勒”“排”“描”“画”“刷”,其实是从留在纸上的线条形貌和轨迹谈五位书法大家的笔法。描就讲的是黄庭坚早期刻苦临摹,勾摹。
一、黄庭坚早、中期经历与书法
宋治平四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印试的文章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又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的书迹,现流传的只有行书和草书。但就是他的行书和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后人。
黄庭坚的早期书法开始的起点并不高。从行书来说,从他的《王长者墓志稿》中可以看出,鲁直早期的字中正扁平,结构端正,均匀,但缺少险绝。写字颇有苏东坡的意味。可见苏轼早期对黄庭坚的影响还是较大。
后来黄庭坚评价自己早期字体:“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
之后,黄庭坚不断寻找自己的问题,不断调整。在字体的结构上一改之前的中正均匀,变成“放射状”;在用笔上增强了虚实感,点画起伏更为明显,粗细长短变化对比更为强烈。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字也有了起色,有了个人风格。
从草书来说,他的草书学习开始完全自学且不学古人。年少时,他以周越为师却落下“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的毛病。后来鲁直与友人游京师宝梵寺时,他写的草书被钱勰评价俗气。钱勰还说,黄庭坚字的俗气,是因为没有见识过怀素的真迹。从此黄庭坚再也不愿为人作草书。
二、黄庭坚中晚期经历与书法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中晚年的他不停被贬,直至“辛灾谤国”罪被贬宜州后,庭坚的政治生涯由此坠入万劫不复的绝境。这时他的行书表达了不屑与官场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不平之气在笔尖回荡,仿佛破纸而出。
黄庭坚在晚年时创作出不少的行书优秀作品。如《牛口庄题名卷》、《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等。
由于政治不得已被流放,边缘化的生活使得黄庭坚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法上。之前不愿意在人前写草书,写草又不愿临古的他,直到看到草书名家苏舜元、苏舜钦兄弟二人的书迹后,才逐渐领会到古人笔意的妙处。后來在不断的流放中,他偶然见到怀素真迹《自叙帖》。于是“临摹累日,几废寝食”。又一次被流放的途中,他见到长年荡桨、群丁拨之举,因之大悟草书疾舒险夷之道和习熟自然之理。后来,黄庭坚的书法风格果然如纤夫荡桨般摇摇晃晃,长枪大戟。此时的黄庭坚,于草书已是大彻大悟。
黄庭坚草书传世作品不多,如《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花气诗帖》等。
《李白忆旧游诗》用笔生犷拗折,寓刚于柔,气韵意态清纯华朴,秀骨飘然。
三、黄庭坚的书学思想
“韵”字,是黄庭坚独特的书学理论。但是对于他的书学主张,黄庭坚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我们也是通过他的诗文才得以窥见。在他的诗文中将这些书学主张阐述得很清楚,并且将其书学主张付诸书法理论与创作之中,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并随时调整、丰富自己的书法美学观点,使自己的书法美学观日趋完善。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笔势飞动”是展现韵律的重要表现。“数笔作狻猊,简而穷其理”,这也无法体现出“韵”的特点。范温认为“韵”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一种韵律,系尽其美,试“韵”的必要条件。“有余意”即“声外之音”、言外之意是“韵”的必要条件。“韵”自六朝以来即被运用到各种文艺创作与审美活动之中。魏晋名士特别注重自身品质中的韵致,追求一种超逸优雅的神态。这是后人所以用尚韵来概括魏晋书法特色的原因所在。但是在晋人的书论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晋人提出“韵”这个美学概念。“韵”按黄庭坚的理解,可用“不俗”两字代替。他认为这是由人的人格,修养,文化等决定的。如何做到不俗呢?去俗存韵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读书的好处在于让人明辨事理,不随流俗。
黄庭坚一世颠沛流离最后客死他乡。他虽在政治上遭人算计,路途不顺,却造就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他是我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名家。他的书法造诣以及相关书法理论思想都对中国书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也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他追求个性,反对拘泥古板,打开了书法美学的新思路和新思潮,对北宋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何阳宇旋(1996.10—),女,汉族,籍贯: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书法,研究方向:书法
在中国浩荡的书法历史长河中,北宋书风虽然不如魏晋江左之风流,唐朝之鼎盛,但也是名家辈出,开启了"尚意"之风,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著称于世,史称"宋四家"。黄庭坚是"宋四家"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位,也是体现宋朝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苏轼的一生不遗余力,殷勤备至提携晚辈。而黄庭坚实际上是苏轼的门生,受到苏轼的大力提拔,二人有着师生之谊。因为苏轼与黄庭坚的友谊,苏轼一生坎坷,黄庭坚也跟着一生磕磕绊绊。后来黄庭坚因为修订了《神宗实录》再兴文字狱,黄庭坚被贬去了亳州,从此黄庭坚很少再写诗,苏轼这个时候因为讥讽朝政也被贬,苏轼于是约黄庭坚在鄱阳湖相聚三日,此次一别就是永别。
由于党派之争,苏轼死后不久的崇宁,大观年间,蔡京禁止苏轼、黄庭坚的文词墨迹。但此时宋朝“尚意”书风已经开始盛行。大凡盛行一种风气,必定少不了众文人的推波助澜。“尚意”即是如此。除了苏轼,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
米芾评论宋四家书法时说::“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米芾讲的“勒”“排”“描”“画”“刷”,其实是从留在纸上的线条形貌和轨迹谈五位书法大家的笔法。描就讲的是黄庭坚早期刻苦临摹,勾摹。
一、黄庭坚早、中期经历与书法
宋治平四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印试的文章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又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的书迹,现流传的只有行书和草书。但就是他的行书和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后人。
黄庭坚的早期书法开始的起点并不高。从行书来说,从他的《王长者墓志稿》中可以看出,鲁直早期的字中正扁平,结构端正,均匀,但缺少险绝。写字颇有苏东坡的意味。可见苏轼早期对黄庭坚的影响还是较大。
后来黄庭坚评价自己早期字体:“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
之后,黄庭坚不断寻找自己的问题,不断调整。在字体的结构上一改之前的中正均匀,变成“放射状”;在用笔上增强了虚实感,点画起伏更为明显,粗细长短变化对比更为强烈。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字也有了起色,有了个人风格。
从草书来说,他的草书学习开始完全自学且不学古人。年少时,他以周越为师却落下“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的毛病。后来鲁直与友人游京师宝梵寺时,他写的草书被钱勰评价俗气。钱勰还说,黄庭坚字的俗气,是因为没有见识过怀素的真迹。从此黄庭坚再也不愿为人作草书。
二、黄庭坚中晚期经历与书法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中晚年的他不停被贬,直至“辛灾谤国”罪被贬宜州后,庭坚的政治生涯由此坠入万劫不复的绝境。这时他的行书表达了不屑与官场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不平之气在笔尖回荡,仿佛破纸而出。
黄庭坚在晚年时创作出不少的行书优秀作品。如《牛口庄题名卷》、《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等。
由于政治不得已被流放,边缘化的生活使得黄庭坚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法上。之前不愿意在人前写草书,写草又不愿临古的他,直到看到草书名家苏舜元、苏舜钦兄弟二人的书迹后,才逐渐领会到古人笔意的妙处。后來在不断的流放中,他偶然见到怀素真迹《自叙帖》。于是“临摹累日,几废寝食”。又一次被流放的途中,他见到长年荡桨、群丁拨之举,因之大悟草书疾舒险夷之道和习熟自然之理。后来,黄庭坚的书法风格果然如纤夫荡桨般摇摇晃晃,长枪大戟。此时的黄庭坚,于草书已是大彻大悟。
黄庭坚草书传世作品不多,如《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花气诗帖》等。
《李白忆旧游诗》用笔生犷拗折,寓刚于柔,气韵意态清纯华朴,秀骨飘然。
三、黄庭坚的书学思想
“韵”字,是黄庭坚独特的书学理论。但是对于他的书学主张,黄庭坚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我们也是通过他的诗文才得以窥见。在他的诗文中将这些书学主张阐述得很清楚,并且将其书学主张付诸书法理论与创作之中,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并随时调整、丰富自己的书法美学观点,使自己的书法美学观日趋完善。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笔势飞动”是展现韵律的重要表现。“数笔作狻猊,简而穷其理”,这也无法体现出“韵”的特点。范温认为“韵”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一种韵律,系尽其美,试“韵”的必要条件。“有余意”即“声外之音”、言外之意是“韵”的必要条件。“韵”自六朝以来即被运用到各种文艺创作与审美活动之中。魏晋名士特别注重自身品质中的韵致,追求一种超逸优雅的神态。这是后人所以用尚韵来概括魏晋书法特色的原因所在。但是在晋人的书论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晋人提出“韵”这个美学概念。“韵”按黄庭坚的理解,可用“不俗”两字代替。他认为这是由人的人格,修养,文化等决定的。如何做到不俗呢?去俗存韵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读书的好处在于让人明辨事理,不随流俗。
黄庭坚一世颠沛流离最后客死他乡。他虽在政治上遭人算计,路途不顺,却造就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他是我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名家。他的书法造诣以及相关书法理论思想都对中国书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也独具一格,别开生面。他追求个性,反对拘泥古板,打开了书法美学的新思路和新思潮,对北宋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何阳宇旋(1996.10—),女,汉族,籍贯: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书法,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