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教师威信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教师威信的树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新时期。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更不能放松教师威信的树立。威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人格魄力、教学能力、知识基础、教育艺术等方面。让学生敬佩以至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那么教师应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呢?
一、对任何学生必须一视同仁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通教育的通道。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班级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体现教师的威信和人格魄力。
平等对待学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所有人的平等,无论男女,学习成绩好还是不好,毛病多还是毛病少,要把他们放到一个同等的位置去教育。尤其在违反纪律时,我们要只对事不对人。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从心里敬佩你。学生们最看重的、私下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一点,每次问卷调查,学生多数所反映的是希望老师一视同仁。尤其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不仅要“锦上添花”,更应该“雪中送炭”。爱护、帮助后进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所感觉到的为什么落后学生毕业后对你的感情最深,就是因为他在最困难时,是你给了他信心、给了他帮助,使他成功。(2)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比如安排座位、上课提问、布置班级事情,要给所有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不要认为差生就干不好,可能他们更认真更能胜任一些事情,并在一些事情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功。
二、既要有爱心,又要把握“新新人类”的人格特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还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里所说的爱不是只爱“白天鹅”,不爱“丑小鸭”,而是一种泛爱,一种“海纳百川,光浴万物”般的爱。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应“怒目金刚,暴风骤雨”式地呵斥。而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斟酌自己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绵绵春雨般的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的心田,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娓娓良言胜重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爱学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爱,这种人际关系相互吸引,教与学气氛和谐融洽,不正是教育的成功吗?
当今教师面对的常被人称为“新新人类”的一代人。在传统眼光的审视中,他们是快乐主义者,是追求个性张扬的代表,是唯自唯我的典型,他们的“新”,时常让过来人目瞪口呆,莫名其妙、无可奈何。但如果我们从“人本”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就会发现他们的视野要开阔得多,思维要活跃得多,情感要直白和丰富得多。对新事物、新潮流要敏感得多。给这样的学生为师论教,要想不成为失败者,就必须把握和认可他们的人格特色,以朋友的姿态平等地去接近他们,才有可能与之成功握手。
三、要博学多才,又要适应教育观念的转变
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和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的博学多才是学生产生向师力的“巨大磁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博学多才的必要性。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科技等领域日新月异,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导致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广博的知识,才适应时代的要求,那种“充电一次,放电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教师除了对所教学科知识能娴熟运用、左右逢源外,还要学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经得起学生“为什么”的考验。所谓“学高为师”其义也正在于此。
四、要想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自己必须置身于学生之中。
学生的一切正确的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老师的约束和自身影响来实现,老师事必躬亲,以身作则。老师的威信就会树立起来。有一次某老师谈到一份调查,有90%多的老师说爱他的学生,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是只有10%的学生承认老师热爱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不是真正地理解学生,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犯了错误大呼小叫,不容辩解,认为学生每天长着挨批的脑袋,还有像课外活动、体育课、跑操、劳动等,有多少老师去看一看并与学生一起活动,即使去了也只会背手转一转,只是监督、巡查、找毛病,这样就不能和学生达到平等相处,威信也就不会产生,所以说我们的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并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会在无形中拉进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心灵的沟通。陶行知说过:“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老师要做到真诚地关爱学生,就要深入学生中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自尊心是强还是不强?家庭背景如何?班内人际关系如何?对违规的学生,老师要认真地查清其违规的原因,本着理解、关爱、教育的目的,防止简单粗暴的惩罚,在学生心中留下暗伤。
教师应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张 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应该发生转变
1.由维持型向创造型转变
这种转变对于教师可能也是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维持型教师只是维持固有的、已知的经验和原则,而创造型教师是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不断超越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以往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转向创造性的教学;从只热衷于操作技术的训练转向理论思维的提升。如果教师只把自己变为一种操作人员,那他就把自己变为一个教书匠了,“匠”是最没有灵性的,缺少思想和独创精神,而“家”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
2.由本体型向指导型转变
本体型教师是指强调以传授知识为本。尤其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指导型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的成长中困惑的指导。曾有学者提出,我们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三基”或者是“双基”。但是这样的一些要求恰恰忽视了基本方法,唯有教给学生方法才能让他们举一反三,不断获得一种终身有益的源泉。
3.由再现型向研究型转变
再现型教师只是再现知识,教学以课堂与书本为中心,强调灌输式和注入式教学:研究型教师关注现实和学科教学发展前沿,把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研究和反思是
一、对任何学生必须一视同仁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通教育的通道。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班级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体现教师的威信和人格魄力。
平等对待学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所有人的平等,无论男女,学习成绩好还是不好,毛病多还是毛病少,要把他们放到一个同等的位置去教育。尤其在违反纪律时,我们要只对事不对人。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从心里敬佩你。学生们最看重的、私下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一点,每次问卷调查,学生多数所反映的是希望老师一视同仁。尤其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不仅要“锦上添花”,更应该“雪中送炭”。爱护、帮助后进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所感觉到的为什么落后学生毕业后对你的感情最深,就是因为他在最困难时,是你给了他信心、给了他帮助,使他成功。(2)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比如安排座位、上课提问、布置班级事情,要给所有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不要认为差生就干不好,可能他们更认真更能胜任一些事情,并在一些事情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功。
二、既要有爱心,又要把握“新新人类”的人格特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还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里所说的爱不是只爱“白天鹅”,不爱“丑小鸭”,而是一种泛爱,一种“海纳百川,光浴万物”般的爱。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不应“怒目金刚,暴风骤雨”式地呵斥。而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斟酌自己的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绵绵春雨般的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的心田,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娓娓良言胜重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爱学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爱,这种人际关系相互吸引,教与学气氛和谐融洽,不正是教育的成功吗?
当今教师面对的常被人称为“新新人类”的一代人。在传统眼光的审视中,他们是快乐主义者,是追求个性张扬的代表,是唯自唯我的典型,他们的“新”,时常让过来人目瞪口呆,莫名其妙、无可奈何。但如果我们从“人本”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就会发现他们的视野要开阔得多,思维要活跃得多,情感要直白和丰富得多。对新事物、新潮流要敏感得多。给这样的学生为师论教,要想不成为失败者,就必须把握和认可他们的人格特色,以朋友的姿态平等地去接近他们,才有可能与之成功握手。
三、要博学多才,又要适应教育观念的转变
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和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的博学多才是学生产生向师力的“巨大磁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博学多才的必要性。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科技等领域日新月异,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导致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是一个教育者,还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广博的知识,才适应时代的要求,那种“充电一次,放电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教师除了对所教学科知识能娴熟运用、左右逢源外,还要学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经得起学生“为什么”的考验。所谓“学高为师”其义也正在于此。
四、要想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自己必须置身于学生之中。
学生的一切正确的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老师的约束和自身影响来实现,老师事必躬亲,以身作则。老师的威信就会树立起来。有一次某老师谈到一份调查,有90%多的老师说爱他的学生,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是只有10%的学生承认老师热爱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不是真正地理解学生,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犯了错误大呼小叫,不容辩解,认为学生每天长着挨批的脑袋,还有像课外活动、体育课、跑操、劳动等,有多少老师去看一看并与学生一起活动,即使去了也只会背手转一转,只是监督、巡查、找毛病,这样就不能和学生达到平等相处,威信也就不会产生,所以说我们的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并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会在无形中拉进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心灵的沟通。陶行知说过:“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老师要做到真诚地关爱学生,就要深入学生中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自尊心是强还是不强?家庭背景如何?班内人际关系如何?对违规的学生,老师要认真地查清其违规的原因,本着理解、关爱、教育的目的,防止简单粗暴的惩罚,在学生心中留下暗伤。
教师应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张 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应该发生转变
1.由维持型向创造型转变
这种转变对于教师可能也是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维持型教师只是维持固有的、已知的经验和原则,而创造型教师是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不断超越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以往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转向创造性的教学;从只热衷于操作技术的训练转向理论思维的提升。如果教师只把自己变为一种操作人员,那他就把自己变为一个教书匠了,“匠”是最没有灵性的,缺少思想和独创精神,而“家”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
2.由本体型向指导型转变
本体型教师是指强调以传授知识为本。尤其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指导型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的成长中困惑的指导。曾有学者提出,我们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三基”或者是“双基”。但是这样的一些要求恰恰忽视了基本方法,唯有教给学生方法才能让他们举一反三,不断获得一种终身有益的源泉。
3.由再现型向研究型转变
再现型教师只是再现知识,教学以课堂与书本为中心,强调灌输式和注入式教学:研究型教师关注现实和学科教学发展前沿,把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研究和反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