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场不期而至的《中国诗词大会》撩拨起无数中国人的那颗火热的诗心,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怎么用爱、用心、用情解读诗歌,用诗一样的语言,水一样的柔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与美好,进而从这片丰厚的土壤起步,并获得终身受益的汲养呢?
一、入情入境 情真意切
1.入诗于景
古代的诗歌,是古代诗人内在经验与外部景物的结合,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创设情景,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情景中,成为诗中人,抒发诗中情。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两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乌云满天,大雨如注的情形。对于这种经验,大部分学生是有的,但由于平时观察的疏漏,对“乱”字可能体验不深刻。这时,就应抓住这一个“乱”字,让学生体会暴雨的嘈杂拥挤无秩序之感,接着顺势引导,让学生想象雨过天晴之后的清新,明快。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所感受到的,寥寥几句话,学生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苏轼的诗中生活相遇,自然而然对诗歌的理解就更深刻。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直接利用生活经验,而且要创造性的利用经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因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所抒发的感情有时是超越了学生的体验的。如在讲解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诚然,我们今天的孩子对塞外生活中深刻的思乡深情是断然没有体验的,可是在教学中也不能放弃入情入境。要果断的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夜深千帐灯”一句中体会诗歌意境,对塞外的灯光没有体验的孩子们对夜晚的灯光,是有感受的,此时应引导孩子从夜晚的灯光去想象,体会苍凉的塞北原野上,夜幕低垂时,密密麻麻的营帐中繁星般闪烁的灯光,还原那时战士的心情。
2.入诗于情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真情呢?我的法宝是:用饱蘸激情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荡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语感。中国的诗歌讲究平仄,音乐感极强,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反复的阅读,触发学生语感,那么作者的情感,也就悄悄的流溢而出了。
3.入诗于诵
吟诵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写诗,大概因为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情動于中,兴致勃发,然后浅吟低唱,吟到满意了,再写下来。教学古诗时使用吟诵的形式,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果教师不会吟诵,也不要紧,可以指导学生依照古诗格律,两字一停顿,平长仄短地朗诵,也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按照格律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二、比较鉴赏,学以致用
1.鉴赏锤炼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离得太远,要想理解古诗体会诗意,就要让孩子们感觉古诗古人离我们并不远。比如,学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景致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学习《钱塘湖春行》时,让学生从诗中提炼出诗人白居易游览西湖的路线图。然后借助资料,自己设计游西湖的路线。比如,我给学生讲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一边做手势一边串讲:女词人与朋友聚会,玩的尽兴,喝醉了。不过,她还记得夜里下了雨刮了风。第二天早上,仆人卷起窗帘,阳光射进屋里,女词人醒了,就问,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仆人说,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女词人不禁笑道,你别骗我了,昨天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海棠花那鲜红的花瓣一定被打掉不少,有些花大概只剩下绿叶了吧。孩子们被这样的讲述吸引住了,一来,好像是在听故事。二来,风雨之后花瓣零落的情景,卷起窗帘,阳光射入室内的情景都是他们平时能见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这些方法不仅拉近了孩子与古人的距离,也把一些简单的读诗方法传授给学生。
2.对照比较
小学生学习特点是记忆速度快,遗忘速度也很快。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一首新诗时,让学生注意和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加强记忆。如在讲授张志和的《渔歌子》时,让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进而让学生比较三幅图的异同。让学生明确同是写捉鱼,确是各有不同。有的是“出入风波里” ,江上捕捉;有的是“孤舟蓑笠翁”,舟中垂钓;有的是“鸟绝人踪灭” ,色彩单一;有的是“桃花流水白鹭飞”,五色斑斓。这样反复比较既能把同类的内容联成串,又能加深学生对学过的诗歌的理解。
3.迁移运用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的迁移理论。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古代诗歌。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诗人杜甫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学生会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呢?同学们会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通过背诵诗歌,学生既感受到了春天的意境,加深了对现代文的理解,又复习了诗歌,巩固了古代诗词知识,使新旧知识相得益彰。
总之,教小学生读古诗是在播种,是在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打地基。经过诗歌浸润的孩子,慢慢地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一、入情入境 情真意切
1.入诗于景
古代的诗歌,是古代诗人内在经验与外部景物的结合,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创设情景,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情景中,成为诗中人,抒发诗中情。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两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乌云满天,大雨如注的情形。对于这种经验,大部分学生是有的,但由于平时观察的疏漏,对“乱”字可能体验不深刻。这时,就应抓住这一个“乱”字,让学生体会暴雨的嘈杂拥挤无秩序之感,接着顺势引导,让学生想象雨过天晴之后的清新,明快。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所感受到的,寥寥几句话,学生就能跨越时间的阻隔与苏轼的诗中生活相遇,自然而然对诗歌的理解就更深刻。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直接利用生活经验,而且要创造性的利用经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因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所抒发的感情有时是超越了学生的体验的。如在讲解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诚然,我们今天的孩子对塞外生活中深刻的思乡深情是断然没有体验的,可是在教学中也不能放弃入情入境。要果断的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夜深千帐灯”一句中体会诗歌意境,对塞外的灯光没有体验的孩子们对夜晚的灯光,是有感受的,此时应引导孩子从夜晚的灯光去想象,体会苍凉的塞北原野上,夜幕低垂时,密密麻麻的营帐中繁星般闪烁的灯光,还原那时战士的心情。
2.入诗于情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真情呢?我的法宝是:用饱蘸激情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荡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语感。中国的诗歌讲究平仄,音乐感极强,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反复的阅读,触发学生语感,那么作者的情感,也就悄悄的流溢而出了。
3.入诗于诵
吟诵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写诗,大概因为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情動于中,兴致勃发,然后浅吟低唱,吟到满意了,再写下来。教学古诗时使用吟诵的形式,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果教师不会吟诵,也不要紧,可以指导学生依照古诗格律,两字一停顿,平长仄短地朗诵,也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按照格律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二、比较鉴赏,学以致用
1.鉴赏锤炼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离得太远,要想理解古诗体会诗意,就要让孩子们感觉古诗古人离我们并不远。比如,学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景致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学习《钱塘湖春行》时,让学生从诗中提炼出诗人白居易游览西湖的路线图。然后借助资料,自己设计游西湖的路线。比如,我给学生讲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一边做手势一边串讲:女词人与朋友聚会,玩的尽兴,喝醉了。不过,她还记得夜里下了雨刮了风。第二天早上,仆人卷起窗帘,阳光射进屋里,女词人醒了,就问,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仆人说,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女词人不禁笑道,你别骗我了,昨天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海棠花那鲜红的花瓣一定被打掉不少,有些花大概只剩下绿叶了吧。孩子们被这样的讲述吸引住了,一来,好像是在听故事。二来,风雨之后花瓣零落的情景,卷起窗帘,阳光射入室内的情景都是他们平时能见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这些方法不仅拉近了孩子与古人的距离,也把一些简单的读诗方法传授给学生。
2.对照比较
小学生学习特点是记忆速度快,遗忘速度也很快。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一首新诗时,让学生注意和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加强记忆。如在讲授张志和的《渔歌子》时,让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江雪》和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进而让学生比较三幅图的异同。让学生明确同是写捉鱼,确是各有不同。有的是“出入风波里” ,江上捕捉;有的是“孤舟蓑笠翁”,舟中垂钓;有的是“鸟绝人踪灭” ,色彩单一;有的是“桃花流水白鹭飞”,五色斑斓。这样反复比较既能把同类的内容联成串,又能加深学生对学过的诗歌的理解。
3.迁移运用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的迁移理论。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古代诗歌。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诗人杜甫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学生会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呢?同学们会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通过背诵诗歌,学生既感受到了春天的意境,加深了对现代文的理解,又复习了诗歌,巩固了古代诗词知识,使新旧知识相得益彰。
总之,教小学生读古诗是在播种,是在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打地基。经过诗歌浸润的孩子,慢慢地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