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牧还草工程对牧民增收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_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玉平 包利民 乌 兰
  摘要: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出发点是实现草原植被恢复与牧民增收的有机统一,确保生态安全和牧民的长远生计,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宁夏盐池县的实地调查,考察退牧还草工程对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退牧还草 牧民生计 增收
  
  一、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
  
  退牧还草工程是国家根据全国草原荒漠化趋势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于2002年末启动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之一。主要是通过围栏建设,补播改良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使草地植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提高草原生产力,为牧区发展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主要是在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区、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区、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区和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区四大片区,计划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投资260亿,先期集中治理草原10亿亩,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工程实施的原则是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目标是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基本得以恢复,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农牧民的长远生计。
  
  二、退牧还草工程前后牧民经济能力的变化
  
  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西北牧区的生态环境。工程实施过程中,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会对牧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发展看,将能够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保障西北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下而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分析退牧还草前后牧民经济能力的变化情况。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一个半农半牧、以牧为生的地区。2004年全县人口16万,其中农牧业人口12.5万人,总土地面积8661.3平方公里。天然草原835.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714.7万亩,占全县上地面积的55%,人均草原面积36.4亩,草原承包到户或联户550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7%,人工围栏草原累计196万亩,人工种草累计67.4万亩。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盐池县草地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轻度退化草地有15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18%;中度退化450万亩,占草原总面秘的53.9%;重度退化235.4万亩,主要是碱沟,甘草重采区和历史上的沙丘地区,占草原总面积的28.1%。
  从2002年11月开始,盐池县草原全面实施禁牧,实行舍饲圈养,全县绝大部分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2004年1-5月份,全县境内共发生扬沙天气23次,沙尘暴天气2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16次和5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该县两个村(以下称为“W村”和“T村”)的调查情况来看,在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后,草原禁牧和台饲养殖对牧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短期内对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有所影响。
  
  (一)牧民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W村和T村都是盐池县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村,两村的天然草地面积分别为9.5万亩和10万亩,人均草地面积分别为85.2和82.7万亩,牧民经济收入中畜牧业的贡献均在50%以上。两个村的资源禀赋类似,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基本相当。但经济发展水平显示,地理位置距离城镇近、灌溉设施好的村子(T村)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牧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2004年T村牧民人均纯收入比W村高15.5%,绝对收入相差309元。关于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在两村进行调查的结果显不,55%的牧户认为退牧还草好,15%的牧户认为不好,30%的牧户说不清;有90%牧户认为退牧还草对家庭生活有影响,仅有10%的人认为对其家庭生活无影响;有75%的牧户经济收入下降;55%的牧户有经济实力应对退牧还草带来的负面影响,45%的牧户认为短期内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60%的牧户由于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造成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有85%的牧户认为饲草料不足是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的带来的最大困难;60%的牧户在退牧还草后用工量增加,用工增加平均约3小时/天。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短期内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2004年两村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91元和2300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W村与全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差693元,2004年扩大到945元;T村则从2000年相差433元扩大到2004午的636元。自2002年11月全县决定实行退牧还草工程以来,牧民原本薄弱的经济基础更加突出,加之生产结构调整滞后,直接影响到2003年的经济收入水平,2003年两村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W村经济增长速度由2002年的3.9%下降到2.7%,T村由2002年增幅7.9%下降到2.4%,2004年以后经济增k有所提高。
  
  (二)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W村和T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中的养羊业,每年的养羊收入占到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两个村牧民家庭户均养羊收入均叫显下降。W村和T村禁牧当年(2003年)户均牧业收入比禁牧前分别减少了13%和59%,禁牧第二年(2004年)的牧业收入比禁牧当年略有提高,但仍低于禁牧前的年份。实施禁牧后,许多牧户因受饲草短缺的影响,减少滩羊养殖规模。退牧还草后部分养羊牧户选择了主动转产,逐步向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村里出现了许多养猪大户,户均养猪收入明显增加,而且牧户外出打工等非农牧业收入比禁牧前明显增长,2004年T村牧民家庭收入中来自非农牧业的收入达3300元,比禁牧前(2002年)增长了4倍多。随着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场的合理保护和利用,牧区的生产结构将进一步趋向合理。
  
  (三)棚舍及饲草料储备变化情况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为鼓励牧民进行舍饲圈养,国家对畜棚建设给予了部分补贴。两村许多牧户都新建或翻修了牲畜棚圈,畜舍条件有了显著改善。饲草料储备明显增加,2004年W村牧民的饲料玉米储备平均为4165公斤,比禁牧前增长了23.96%,饲草储备平均为2580公斤(主要是苜蓿),比禁牧前增长了20.28%。由此可见,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牧民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了饲草料储备,但畜牧业的养殖成水也上升了。
  
  三、退牧还草工程产生的影响
  
  (一)退牧还草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无序利用等原因,西部地区天然草原退化、沙化严重。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植被覆盖率开始上升。通过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补播封育的力度,有效遏制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而且能够有力地推动退耕还草、草田轮作、草原承包、舍饲养殖措施的落实,为牧区发展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条件。通过退牧还草,盐池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绝大部分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沙尘暴天气也明显减少。
  
  (二)退牧还草转变了牧民的传统观念   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畜牧、№的兴衰与牧民生活及收入息息相关。退牧还草、全面禁牧使牧民的思想和经营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传统放牧为含饲圈养、以草定畜,实现可持续发展,牧民对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意识增强了。调查显示,65%以上的牧民认为退牧还草是一件好事,能够使沙化减少,生态变好,大部分牧民比较欢迎。
  
  (三)退牧还草促进了牧区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
  随着退牧还草政策的深入实施,当地牧民科学养畜的意识不断增强,从过去的单一养羊业向多种经营方面发展。发展了规模化养殖、温棚种植、“三位一体”节能温棚等,使牧区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禁牧、舍饲圈养使得饲草料投入加大,增加了饲养成本,必须进行科学养殖,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种经营,及时调整羊群结构,发挥地方特产的种质优势,发展高效畜牧业,不断提高牧民的科学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了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退牧还草在短期内可能不利于牧民增收
  受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育程度的制约,短时间内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将对牧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后,短期内家畜饲养数量下降,牧业收入降低。全部禁牧造成牲畜饲草料短缺,饲养成本上升(购饲草料、运输费等)。因此,大部分牧民希望政府除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外,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能够提供资金及物资扶持,用他们的自己的话说“我们不想国家白给我们钱,只要能够贷给款来发展生产就行了”。据多项选择的调查显不,80%的牧户希望提供贷款优惠,65%的牧户希望政府提供饲草料,50%的牧户希望提供水利设施,45%的牧户希望提供畜棚暧圈,35%的牧户希望提供技术培训。对于禁牧后的打算,70%的牧户进行舍饲圈养,建设饲草料基地;10%的牧户选择了外出打工。
  
  四、促进退牧还草工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进一步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将有效地保障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天然草地承包到户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明确了草原的责任和权利,极大的调动了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通过退牧还草,对大面积的草原进行围栏和治理是可行的,合理禁牧,天然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也为补播改良,提高草场质量提供保证;同时,退牧还草为更好地利用天然草场提供了保证,为今后的休牧、划区轮牧创造了条件。应该积极贯彻新《草原法》及相关规章条件,并尽快出台草原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对故意破坏草原及其设施的行为进行监管惩处。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退牧还草政策生态补偿机制,使其真正起到促进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双重功效。
  
  (二)加快牧区产业结构调整
  以退牧还草工程为契机,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退牧还草工程,积极争取有关业务部门及相关项目的支持,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发展后续产业,从单一的草原畜牧业走向多元化经营。以当地主导产业带动牧民致富,改变牧民群众的传统观念,改变放牧生产方式,调整牧区产业结构;以集镇建设与牧民定居相结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单户经营与联户经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牧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调整和优化牧区经济结构,推进牧区经济的新跨越。
  
  (三)加强金融和技术支持力度
  受资源禀赋的制约,大部分牧区没有其他优势产业带动,只能依靠发展畜牧业来维持生计。制约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农牧民经济基础较差,缺乏发展生产的资金。退牧还草,发展舍饲圈养,就要加大配套措施的投入,如饲草料基地、棚圈、粉碎机械等。国家应提供多种融资渠道,适当增加牧业信贷的比重和期限,使农牧民在退牧还草工程下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此外,退牧还草实施后,农牧民迫切需要饲草种植、舍饲等相应技术和经营管理信息,要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四)正确处理好林、草、畜的关系
  近年来,通过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等项目,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也存在林草争地的现象。应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林养草、以草定畜和林草互补的原则,实现草畜平衡发展。加强草原建设,逐步提高草原生产力和承载能力。积极开发草产业,把发展人工种草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支持和鼓励种草养畜,实现牧区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退牧还草工程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为草原保护建设和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长远发展看,国家通达加强政策和投入来指导牧区的发展,能够实现生态、经济协调运转的目标,退牧还草工程是一项让牧民和全社会都普遍受益的政策举措。
其他文献
一、西部人才开发政策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开发西部人才的政策,东部发达地区省市也本着东西协调互动的精神出台了一系列外援政策,西部各省(市)区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着力从机制和环境上营造吸引、稳定、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开发的战略地位  人才资源是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最为关键的
期刊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但是,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当然,自然界也没有示弱,它以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展开了报复。近年来,为了治理被我们破坏的生态,我国开始实施形式多样的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的西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平均海
期刊
一、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首先将孟加拉“乡村银行(GB)”小额信贷模式引入了中国。小额信贷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从外授试点、政府推行到正规金融机构进人几个阶段。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探索小额信贷服务和小额信贷扶贫的可行性、操作模式及政策建议为宗旨,以国际机构捐助或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形式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实验项目。1997年以
期刊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所谓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借贷记账的复式簿记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通过对各种财务原始凭证进行事后数据加工并生成各类账簿,以此为依据,编制报表提交以满足相关主体的财务信息需求。早期的电算化软件都是建立在借贷会计上的信息系统,传统的基于借贷会计的信息系统具有如下局限性:  (一)数据采集单一  传统会计系统并没有采集企业整个业务过程的数据,它只关注整个业务的一部分。
期刊
摘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旅游无形资产已越来越成为旅游管理行业中资产的主题。衡阳市旅游无形资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旅游商贸文化中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为了将这些巨大的旅游无形资产进行深入开发与有效利用,必须加强旅游无形资产评估、开发和管理,重视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联合其他文化企业,弘扬本土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推动衡阳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关键词: 旅游无形资产
期刊
一、导言    随着国内奶业市场的高速发展,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初提出了“奶业兴市”的战略,并在国内发出了打造”中国乳都”的口号。在政策的引导下,呼市周边农村养牛热急剧升温,奶牛数量迅速膨胀,由此加剧了奶农对玉米、秸秆与精饲料的需求,使得奶农的养牛成本大幅增加。相比之下,原奶的收购价格增幅缓慢,农村中有一种养牛不挣钱的看法,纷纷将养牛“无利润”归因于原奶收购价格偏低,社会媒体也大肆宣扬
期刊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同全国一道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又进入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整个社会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气象。    一、辉煌的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47年
期刊
摘要:近年来,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而经济增长也日趋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协整分析方法,揭示出资本投入和R&D与内蒙古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并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资本投入 R&D 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一、引言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关键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是特别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
期刊
摘要:从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经济)、人类中心主义(工业经济)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经济),人类对“自然”内涵的不同解读进而到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对待自然,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乃至生存状态的变迁。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胸怀去体悟自然的神秘、奥妙和无限性,尝试“道法自然”,理应成为现代人类解决自己经济发展困境的优先价值取向和现实行为选择。  关键词:“自然” 人类经济形态 非人类中心主义  目前,学界
期刊
摘要: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时,某些跨国集团借助本土化经营在这个新兴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更多的是,由于不能适应中国复杂的市场文化而过早惨淡收场。笔者认为,“零售业航母”——沃尔玛在中国11年迟缓的发展经历,正是研究跨国经营与文化差异矛盾的典型,之后一系列的策略调整,同样为分析“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提供了实证。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本土化经营 沃尔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