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但是,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当然,自然界也没有示弱,它以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展开了报复。近年来,为了治理被我们破坏的生态,我国开始实施形式多样的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的西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平均海拔比北京高千余米。沙地东起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至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横贯锡林郭勒草原,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约50至300公里,总面积在710万公顷以上。沙地沙漠化面积达43%,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20%。而且沙地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已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2000年5月,国务院紧急启动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笔者对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的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生态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与生态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态建设必须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一声号召,全民植树”的时代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许显得消极,但却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而资金投入的多少还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上至国家,下至家庭,如果连温饱也解决不了,就很难要求他们在生态建设中投入多少,即使他们有生态、环境意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正镶白旗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自治区级贫困旗,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欠发达,2003年财政收入1418万元。正蓝旗情况也差不多,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生态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是比较大的,这点财政收入连职工的工资都不够,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这些旗县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
内蒙古全区情况也是如此。经济欠发达,而作为祖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生态建设的任务却相当重,大量的生态建设资金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可能两败俱伤。必须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取得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平衡点,这又是一个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以前我们重视经济建设的程度远远超过生态建设,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严把环保、水保、林业、土地等关口,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上马,已经开工的项目必须予以整改,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二、意识问题
生態破坏怎么造成的?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意识问题。人们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建设。部分政府领导只注重GDP,而不注重绿色GDP。部分企业老板只注重利润,却缺乏环保的意识。部分群众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环境生态则在其次,或者根本没有考虑。我们在锡盟白音郭勒牧场考察时,与当地的老百姓聊天,由于生活贫困,“眼前还管不了,还管以后”“自已还管不了,还管儿孙”等看法普遍存在。从锡林浩特市通往阿巴嘎旗的路途中,由于正在修路,发现被车辆辗轧的便车道不只1条,而是五六条,这些便车道可能以后就是不毛之地了。这体现了修路工程队伍或部分司机生态意识的薄弱。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应用不同的手段。例如,在考核地方领导政绩时,用绿色GDP代替 GDP。对企业要严格执法,像检查偷税漏税一样,检查他们的环保、生态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对老百姓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用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
三、政策落实和执行问题
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虽然有禁牧、轮牧的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许多人都是晚上出来偷放。这是生态保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的一个例子。解决生态建设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方法就是严格检验,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生态工程不像土木工程那样已经形成一套标准的检验模式,生态建设工程类型众多,虽然国家对验收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很难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确定。所以,国家在制定具体技术规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满足不同地区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第二,生态建设工程,例如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林业局规定了县级、省级、国家三级检查,但是国家和省级政府事实上只能是抽查,真正全面的是县级政府的自查,而县级政府正是资金使用者和工程实施者,这就必须建立约束县级自查的科学机制,使之不流于形式。第三,对未经核准,随意改变生态工程方案,不执行国家政策的,应加大处罚力度,不能姑息养奸。
四、规划问题
生态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在正蓝旗桑根达来移民村考察时,村民们反映牛棚太小,且有发生火灾的隐患,对移民的具体实施方案很不满意。
工程实施方案怎么样才能科学?套用哲学的术语说,必须将被组织与自组织结合起来。自组织即无需外界指令,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例如生态移民工程,如果只是领导或某个规划设计单位独自闭门造车,这个车一定有人民群众不喜欢的地方。必须让农牧民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规划设想,然后结合国家的政策,政府的意图,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实施方案。
五、工程质量问题
质量乃百年大计。经济学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生态建设也必须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产出既指数量问题,更指质量问题。15000元,不仅要盖出3套房子,更要盖出3套合格的房子。生态建设不能走形式,要有实实在在的合格的产品。
多伦县城郊有两个大的移民新村,一个是以大棚为主产业,一个以奶牛为主产业,工程实施的情况如何呢?当时调研时大棚村有七八家的大棚坍塌了,他们说:“大棚太贵,自己盖的话花1万元也比这花2万元盖的好,塌了政府也不管。”奶牛村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统一购买的奶牛产奶量不高,使他们无利可图。不管是大棚村,还是奶牛村,对国家的移民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对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大棚、奶牛的质量很不满意,原来的房子、土地、牧畜都没有了,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而现有的主产业的收入又不好,再加上花销大,贷款压力大,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国家补助了那么多资金,却由于工程质量糟糕,招来这么多怨言,值得我们深思。
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办法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应该公开招投标,择优选用,同时严格验收,并承担终身责任。
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
生态建设从根本上来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现实操作过程中却可能出现不少问题,对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了一定伤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必须依法办事,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人民群众应得的利益任何人不得损害;二、必须做好规划,考察周全,并让人民群众参与进去,公开、公正、公平;三、切实保证各项生态工程的质量;四、解决好生态建设的后续遗留问题,不得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纠正,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
以上问题只是一定范围内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时间的推移,问题也会转变其表现形式,或者产生新的问题。找到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最重要的是这些方案需要切实执行和落实。
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的西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平均海拔比北京高千余米。沙地东起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至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横贯锡林郭勒草原,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约50至300公里,总面积在710万公顷以上。沙地沙漠化面积达43%,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20%。而且沙地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已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2000年5月,国务院紧急启动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笔者对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的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生态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与生态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态建设必须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一声号召,全民植树”的时代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许显得消极,但却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而资金投入的多少还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上至国家,下至家庭,如果连温饱也解决不了,就很难要求他们在生态建设中投入多少,即使他们有生态、环境意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正镶白旗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自治区级贫困旗,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欠发达,2003年财政收入1418万元。正蓝旗情况也差不多,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生态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是比较大的,这点财政收入连职工的工资都不够,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这些旗县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
内蒙古全区情况也是如此。经济欠发达,而作为祖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生态建设的任务却相当重,大量的生态建设资金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可能两败俱伤。必须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取得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平衡点,这又是一个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以前我们重视经济建设的程度远远超过生态建设,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严把环保、水保、林业、土地等关口,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上马,已经开工的项目必须予以整改,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二、意识问题
生態破坏怎么造成的?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意识问题。人们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建设。部分政府领导只注重GDP,而不注重绿色GDP。部分企业老板只注重利润,却缺乏环保的意识。部分群众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环境生态则在其次,或者根本没有考虑。我们在锡盟白音郭勒牧场考察时,与当地的老百姓聊天,由于生活贫困,“眼前还管不了,还管以后”“自已还管不了,还管儿孙”等看法普遍存在。从锡林浩特市通往阿巴嘎旗的路途中,由于正在修路,发现被车辆辗轧的便车道不只1条,而是五六条,这些便车道可能以后就是不毛之地了。这体现了修路工程队伍或部分司机生态意识的薄弱。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应用不同的手段。例如,在考核地方领导政绩时,用绿色GDP代替 GDP。对企业要严格执法,像检查偷税漏税一样,检查他们的环保、生态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对老百姓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用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
三、政策落实和执行问题
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虽然有禁牧、轮牧的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许多人都是晚上出来偷放。这是生态保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的一个例子。解决生态建设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方法就是严格检验,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生态工程不像土木工程那样已经形成一套标准的检验模式,生态建设工程类型众多,虽然国家对验收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很难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确定。所以,国家在制定具体技术规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满足不同地区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第二,生态建设工程,例如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林业局规定了县级、省级、国家三级检查,但是国家和省级政府事实上只能是抽查,真正全面的是县级政府的自查,而县级政府正是资金使用者和工程实施者,这就必须建立约束县级自查的科学机制,使之不流于形式。第三,对未经核准,随意改变生态工程方案,不执行国家政策的,应加大处罚力度,不能姑息养奸。
四、规划问题
生态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在正蓝旗桑根达来移民村考察时,村民们反映牛棚太小,且有发生火灾的隐患,对移民的具体实施方案很不满意。
工程实施方案怎么样才能科学?套用哲学的术语说,必须将被组织与自组织结合起来。自组织即无需外界指令,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例如生态移民工程,如果只是领导或某个规划设计单位独自闭门造车,这个车一定有人民群众不喜欢的地方。必须让农牧民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规划设想,然后结合国家的政策,政府的意图,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实施方案。
五、工程质量问题
质量乃百年大计。经济学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生态建设也必须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产出既指数量问题,更指质量问题。15000元,不仅要盖出3套房子,更要盖出3套合格的房子。生态建设不能走形式,要有实实在在的合格的产品。
多伦县城郊有两个大的移民新村,一个是以大棚为主产业,一个以奶牛为主产业,工程实施的情况如何呢?当时调研时大棚村有七八家的大棚坍塌了,他们说:“大棚太贵,自己盖的话花1万元也比这花2万元盖的好,塌了政府也不管。”奶牛村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统一购买的奶牛产奶量不高,使他们无利可图。不管是大棚村,还是奶牛村,对国家的移民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对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大棚、奶牛的质量很不满意,原来的房子、土地、牧畜都没有了,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而现有的主产业的收入又不好,再加上花销大,贷款压力大,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国家补助了那么多资金,却由于工程质量糟糕,招来这么多怨言,值得我们深思。
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办法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应该公开招投标,择优选用,同时严格验收,并承担终身责任。
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
生态建设从根本上来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现实操作过程中却可能出现不少问题,对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了一定伤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必须依法办事,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人民群众应得的利益任何人不得损害;二、必须做好规划,考察周全,并让人民群众参与进去,公开、公正、公平;三、切实保证各项生态工程的质量;四、解决好生态建设的后续遗留问题,不得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纠正,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
以上问题只是一定范围内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时间的推移,问题也会转变其表现形式,或者产生新的问题。找到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最重要的是这些方案需要切实执行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