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媒体时代伴随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成长,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化团体心理的辅导,强化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聚焦等“三强化”方法,是做好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新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诞生为标志,由手机、博客、维客、播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掀起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它所缔造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印刷类、电子类媒体而言,实现不可比拟的飞跃。
2 新媒体时代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中学生群体而言,在其心理机制、心理人格、道德认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中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中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他们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步伐;新媒体消解传统媒体之间、传者与受者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的边界,使中学生所期望的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他们的心灵空间与精神自由,赋予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话语权;新媒体还不断地揭示社会弊端,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传媒世界,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诚信、公平、正义、正直等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媒体时代为中学生开辟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精神交往第二世界,同时也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难以调控与监管的空间,给中学生的心理养成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首先,新媒体为中学生提供了匿名发布、传播、接受有害言行的可能和便利。特别是在网络、手机、博客等虚拟性、互动性强的媒体平台上,同步监管机制的缺失容易让腐化堕落、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其间,导致中学生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现多元异化的迷惘。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行为和接受行为采用虚拟化的自我定位和交往方式,中学生以隐匿的角色介入到传播过程之中,长时期浸淫其间,便会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增加孤独、苦闷、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形成无法自拔的困境循环。虚拟角色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也使中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下降,信任危机时刻闪现。
再次,新媒体时代为中学生提供了网友,博友(博客)、播友(播客)等崭新的交际平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社会交往的内涵与外延泡沫化膨胀,传统交际的种种约束外力在消解,传播区域与媒体本身结合度越来越高。中学生青睐于这种摆脱熟人目光、舆论的快餐式交际方式,放纵着潜意识中追逐的欲望,而责任和义务在隔断异化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因此,中学生一旦在此平台上遭遇交际挫折,容易滋生多疑、恐惧、敏感乃至麻木、冷漠等心理疾病。
3 新媒体时代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强化团体心理的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
针对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呈现群发式的症候特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利用他们的心理认同感、群体归属感以及服从群体的从众行为,把求询者置于辅导与治疗的群体环境中,采取教师辅导、成员交流、讲座讨论、行为示范等形式,巧妙利用同病相怜的心理特征,让求询者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非唯一,他人也有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程度。同时,在团体辅导中,求询者之间潜在地存在情绪、态度和行为意向的互动,存在相互感染的群体氛围和群体压力,存在成员之间的模仿与监督,这些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获得与巩固。
3.2 强化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拓宽心理教育手段
学校应积极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功能,开展各种网络活动,培养自律、自省的心理意识,为中学生装备心理健康防火墙。如成立各类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学生团体,让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归属;重视校园网等各类新媒体的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对媒体信息进行过滤和净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将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处罚,等等。
3.3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聚焦,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教育者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导向贯穿到整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之中,通过中学生主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信念等心理特征的交互作用,才能营造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自我陶冶、自我调适的和谐氛围,培植新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最终形成契合新媒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和引导中学生走向健康的数字化生活。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河南店中学)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新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诞生为标志,由手机、博客、维客、播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掀起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它所缔造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印刷类、电子类媒体而言,实现不可比拟的飞跃。
2 新媒体时代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中学生群体而言,在其心理机制、心理人格、道德认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延伸了中学生的认知感官,扩大并加深中学生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探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他们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步伐;新媒体消解传统媒体之间、传者与受者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的边界,使中学生所期望的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表达方式、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他们的心灵空间与精神自由,赋予他们自主地把握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话语权;新媒体还不断地揭示社会弊端,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传媒世界,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诚信、公平、正义、正直等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媒体时代为中学生开辟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精神交往第二世界,同时也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难以调控与监管的空间,给中学生的心理养成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首先,新媒体为中学生提供了匿名发布、传播、接受有害言行的可能和便利。特别是在网络、手机、博客等虚拟性、互动性强的媒体平台上,同步监管机制的缺失容易让腐化堕落、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的内容充斥其间,导致中学生在心理判断、心理认知上出现多元异化的迷惘。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行为和接受行为采用虚拟化的自我定位和交往方式,中学生以隐匿的角色介入到传播过程之中,长时期浸淫其间,便会出现孤僻、疏离、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异化现象,增加孤独、苦闷、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形成无法自拔的困境循环。虚拟角色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也使中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下降,信任危机时刻闪现。
再次,新媒体时代为中学生提供了网友,博友(博客)、播友(播客)等崭新的交际平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社会交往的内涵与外延泡沫化膨胀,传统交际的种种约束外力在消解,传播区域与媒体本身结合度越来越高。中学生青睐于这种摆脱熟人目光、舆论的快餐式交际方式,放纵着潜意识中追逐的欲望,而责任和义务在隔断异化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因此,中学生一旦在此平台上遭遇交际挫折,容易滋生多疑、恐惧、敏感乃至麻木、冷漠等心理疾病。
3 新媒体时代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强化团体心理的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
针对新媒体时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呈现群发式的症候特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利用他们的心理认同感、群体归属感以及服从群体的从众行为,把求询者置于辅导与治疗的群体环境中,采取教师辅导、成员交流、讲座讨论、行为示范等形式,巧妙利用同病相怜的心理特征,让求询者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非唯一,他人也有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担忧与焦虑程度。同时,在团体辅导中,求询者之间潜在地存在情绪、态度和行为意向的互动,存在相互感染的群体氛围和群体压力,存在成员之间的模仿与监督,这些都有利于健康心理的获得与巩固。
3.2 强化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拓宽心理教育手段
学校应积极拓展网络心理辅导与健康咨询的教育功能,开展各种网络活动,培养自律、自省的心理意识,为中学生装备心理健康防火墙。如成立各类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学生团体,让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归属;重视校园网等各类新媒体的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对媒体信息进行过滤和净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将道德监督和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处罚,等等。
3.3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聚焦,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教育者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导向贯穿到整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之中,通过中学生主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意志、信念等心理特征的交互作用,才能营造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自我陶冶、自我调适的和谐氛围,培植新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最终形成契合新媒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和引导中学生走向健康的数字化生活。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河南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