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期盼"更好的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直被认为是教育不够好的主要原因,但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并没有发现仅靠增加教育投入就能带来更好的教育,这可能意味着,教育投入结构及其使用组织和管理也非常重要。从深入剖析教育的基本功能入手,并在区分教育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第一,教育投入多的区域并不一定能有更好的教育。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地区由于承载力不足,带来学校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而农村或偏远地区人口分散、空间距离远,承载力过剩,导致教育供给成本高,且浪费严重。对此,在政策选择上一方面应着力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匹配性地限制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在校学生数量,从而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应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完善人口转移机制。第二,从教育投入的结构来看,要想获得"更好的教育",办学条件的影响最大,这也反映出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办学条件标准"一刀切",但执行中弹性太大,优质学校达标困难。为此应加快研究制定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因地制宜,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保证小规模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可移动的和对教育质量贡献度大的资源配置,保证必要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第三,教育的产出是多方面、综合性的,现实中甚至会出现不同产出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清晰判断"更好的教育"需要哪类教育产出。研究发现,要想获得"更好的教育",与教育产出的经济效益相比,社会效益更为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服务半径和所提供的学位数方面。由于低龄儿童的特殊性,义务教育规定就近入学,就近入学凸显了学校服务半径和学位数的重要性。虽然两基达标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日益明显,如何让老百姓就近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取决于合理的划片,而合理的划片有赖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学校提供学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