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是对新课改的呼应。明确兴趣是开展“研学后教”的首要条件,方法是开展“研学后教”的贯穿主线,反思是开展“研学后教”的必要补充,有助于“研学后教”的顺利开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研学后教”;兴趣;方法;反思
目前,“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在番禺区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等理念让教师们欢聚一堂,共同研讨。那么,开展“研学后教”应该从何入手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兴趣:开展“研学后教”的首要条件
“研学后教”理念的践行,是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主张把课堂交还学生,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师再决定如何“教”。因而,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对“研学后教”理念的契合,更是开展“研学后教”的首要条件。
(一)引入故事以激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特别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然后告诉他们这些故事都是与书本上的内容相关的,引导他们主动进入书本,进而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数学广角——推理》时,可引入故事:两个牧羊人聚在一起,甲对乙说:“要是你给我一只羊,我们两个人的羊数就相等了。”而乙回答他说:“不,最好你给我一只羊,那样我的羊数就比你的羊数多一倍。”聪明的小朋友,你算出他们每个人究竟有多少只羊了吗?以数学小故事引入,注重“研学”这一关键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以激趣
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枯燥无味,更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教师要尽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课堂中设置更多的悬念,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号,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如二下“编者的话”(如图),图文并茂,一句“这些是什么现象?”无疑就是一个悬念,一个吸引点。
(三)角色转换以激趣
如二下《小小设计师》编排了两个层次的数学实践活动,一是在正方形中自己设计图案,二是将同学设计出的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交流欣赏。可以看出,第二层次的活动就是让学生们学会互相交换角色,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用数学语言表述图形,让学生在这一角色转换中保持数学学习的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无疑是开展“研学后教”的第一步。
二、方法:开展“研学后教”的贯穿主线
洋思中学创办者蔡林森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践行得臻于完美,并坚信“庄稼长不好,责任在农民。”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所以,“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贯穿“研学后教”的主线。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设计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二下《有余数的除法》时,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出示一个用小棒摆的正方形,让学生知道: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同样长的小棒。接着让学生分别用7、8、9、10、11、12根小棒来摆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教师趁机板书。在摆的过程中,重点探究如果余数出现4根小棒时应该如何处理,从而明白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幼儿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通过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知识的吸收也会更加快速,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要顺利开展“研学后教”,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合适的方法,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味,避免枯燥无味。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汇报(上节课已布置):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1:火腿肠一根40克。
生2:一袋茶叶400克。
生3:一只鹅6千克。
生4: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6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5: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
生6: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让学生在课前结合生活实际“先学”,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学定教,无疑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催化剂。而且,科学实验也表明,对于自学获得的知识,学生往往会掌握得更好。因此,要给学生搭建学习数学的舞台,创造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自学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反思:开展“研学后教”的必要补充
反思是“研学后教”的必要补充,不仅需要学生反思自己的“学”,而且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
(一)“研学”:学生的反思
在新课改的春风浸润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在构建。课堂上,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人格尊严得到保证,他们将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学习潜能。在“研学后教”的初始阶段,学生“先学”,但学生更需要反思自己在“先学”中哪里学会了,哪里还不会,或者不知其所以然,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后教”:教师的反思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管是“模式化的教学”,还是“无模式化的教学”,教师们都是为了在“教”中探究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模式。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们不能在参加了几次“研学后教”研讨会后,就把示范教师的研学案一一复制来运用。因为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甚至不同的课时,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教师们在研究专家学者的教学案例后,最主要还得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制出相应的研学案,教学结束后,应多反思课堂的得与失。
综上所述,明确兴趣是开展“研学后教”的首要条件,方法是开展“研学后教”的贯穿主线,反思是开展“研学后教”的必要补充,有助于“研学后教”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俊平.名校的文化解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洪玉玲.“先学后教”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12(25).
[3]马晓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引发的教学新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01).
[4]林锦钦.运用先学后教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
[5]郭智鹰.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先学后教”[J].中国名校卷(广东卷),2013(09).
[6]王永.推广“先学后教”,追求“少教多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0(08).
【关键词】“研学后教”;兴趣;方法;反思
目前,“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在番禺区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等理念让教师们欢聚一堂,共同研讨。那么,开展“研学后教”应该从何入手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兴趣:开展“研学后教”的首要条件
“研学后教”理念的践行,是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主张把课堂交还学生,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师再决定如何“教”。因而,找准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对“研学后教”理念的契合,更是开展“研学后教”的首要条件。
(一)引入故事以激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特别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然后告诉他们这些故事都是与书本上的内容相关的,引导他们主动进入书本,进而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数学广角——推理》时,可引入故事:两个牧羊人聚在一起,甲对乙说:“要是你给我一只羊,我们两个人的羊数就相等了。”而乙回答他说:“不,最好你给我一只羊,那样我的羊数就比你的羊数多一倍。”聪明的小朋友,你算出他们每个人究竟有多少只羊了吗?以数学小故事引入,注重“研学”这一关键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以激趣
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枯燥无味,更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教师要尽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课堂中设置更多的悬念,让学生带着一个个问号,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如二下“编者的话”(如图),图文并茂,一句“这些是什么现象?”无疑就是一个悬念,一个吸引点。
(三)角色转换以激趣
如二下《小小设计师》编排了两个层次的数学实践活动,一是在正方形中自己设计图案,二是将同学设计出的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交流欣赏。可以看出,第二层次的活动就是让学生们学会互相交换角色,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用数学语言表述图形,让学生在这一角色转换中保持数学学习的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的作用,无疑是开展“研学后教”的第一步。
二、方法:开展“研学后教”的贯穿主线
洋思中学创办者蔡林森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践行得臻于完美,并坚信“庄稼长不好,责任在农民。”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所以,“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贯穿“研学后教”的主线。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设计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二下《有余数的除法》时,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出示一个用小棒摆的正方形,让学生知道: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同样长的小棒。接着让学生分别用7、8、9、10、11、12根小棒来摆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教师趁机板书。在摆的过程中,重点探究如果余数出现4根小棒时应该如何处理,从而明白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幼儿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通过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知识的吸收也会更加快速,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因而,要顺利开展“研学后教”,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合适的方法,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味,避免枯燥无味。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汇报(上节课已布置):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1:火腿肠一根40克。
生2:一袋茶叶400克。
生3:一只鹅6千克。
生4: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6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5: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
生6: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让学生在课前结合生活实际“先学”,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学定教,无疑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催化剂。而且,科学实验也表明,对于自学获得的知识,学生往往会掌握得更好。因此,要给学生搭建学习数学的舞台,创造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自学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反思:开展“研学后教”的必要补充
反思是“研学后教”的必要补充,不仅需要学生反思自己的“学”,而且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
(一)“研学”:学生的反思
在新课改的春风浸润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在构建。课堂上,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人格尊严得到保证,他们将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学习潜能。在“研学后教”的初始阶段,学生“先学”,但学生更需要反思自己在“先学”中哪里学会了,哪里还不会,或者不知其所以然,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后教”:教师的反思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管是“模式化的教学”,还是“无模式化的教学”,教师们都是为了在“教”中探究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模式。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们不能在参加了几次“研学后教”研讨会后,就把示范教师的研学案一一复制来运用。因为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甚至不同的课时,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所以,教师们在研究专家学者的教学案例后,最主要还得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制出相应的研学案,教学结束后,应多反思课堂的得与失。
综上所述,明确兴趣是开展“研学后教”的首要条件,方法是开展“研学后教”的贯穿主线,反思是开展“研学后教”的必要补充,有助于“研学后教”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俊平.名校的文化解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洪玉玲.“先学后教”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2012(25).
[3]马晓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引发的教学新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01).
[4]林锦钦.运用先学后教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
[5]郭智鹰.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先学后教”[J].中国名校卷(广东卷),2013(09).
[6]王永.推广“先学后教”,追求“少教多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0(08).